新華網紐約3月6日電通訊:

豁達人生處處精彩–記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得主王振義

記者任海軍

精神矍鑠,思維活躍,談吐自然,這是記者對88歲高齡的第七屆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得主王振義的第一印象。這位造福萬千白血病患者、桃李滿天下的醫學家在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時說:"我做人比較樂觀,沒有把得失當做最重要的。"

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瑞金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王振義首次成功將全反式維甲酸應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療,使患者生存率明顯提高。隨後,王振義的學生陳竺進一步開展臨床試驗,驗證了作為傳統中藥的砒霜確實對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效。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兩位醫學家對聯合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和砒霜治療白血病進行了臨床試驗,效果顯著。這種聯合療法目前是全世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標準療法。

取得成功並不容易。王振義年輕時曾遭遇不少困難,但正是逆境讓他體會到人生百般滋味和意義所在。他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作為醫生,我的信仰就是造福患者。"

王振義身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研究所榮譽所長、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他對名利看得很淡,非常在意培養年輕人才。

他說:"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個心願–使年輕人能夠成長,掌握現代科學。我想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我沒有別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學習,(使他們)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為他們多創造一些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同時獲獎的陳竺正是王振義的弟子之一。陳竺1978年至19​​81年間師從王振義攻讀碩士學位。陳竺說,當時,他沒有本科學歷,王先生仍破格錄取他為研究生。

陳竺至今記得老師常說的話語:白血病等多種癌症的治療很大程度上屬於未知領域,不能教條式地只接受書本知識,而要尊重實踐,進行創新突破,遇到風險和困難還要敢於承擔責任。

王振義對弟子的培養費盡心思。以陳竺為例,他不僅曾為這位弟子申請科研經費,還在陳竺從法國留學歸來後,主動"讓賢",推薦陳竺接替他擔任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長。

就在領獎的時刻,豁達的王振義也不認為自己對陳竺的成就"居功至偉"。他說,陳竺和其他弟子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有國外導師的指導功勞,另一方面也靠他們個人的努力。

王振義栽培年輕人的理念得到弟子們的傳承。陳竺說,他在上海血液研究所主持工作期間,也盡可能讓優秀年輕人早挑大樑。

為科學工作奔忙,已經成為王振義的人生習慣。長年不懈地"動手動腳動腦",使他保持年青。

現在,他仍然堅持每週與瑞金醫院臨床醫生一起探討疑難雜症,查詢中外文獻並親自製作PPT演示文稿,帶領學生們尋找研究的突破點。他還一直在學習外語,保持思維活躍。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常常講,手腳要勤。"

 

新聞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