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得主為Harvey J. Alter, 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獲獎理由為“丙肝病毒的發現”。
Harvey J. Alter,85歲,美國醫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感染性疾病主任,致力於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於2000年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Michael Houghton,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丙肝病毒的共同發現者,於2013年獲得加德納基金會國際獎,但拒絕接受該獎項。
Charles M. Rice,68歲,美國醫學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開發丙肝病毒複製機理的研究系統,為丙肝治療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奇點網
很多醫學生和醫生都說,因為工作壓力大還要常熬夜,已經成了“靠咖啡活著的生物”。不過奇點糕怎麼覺得,現在好像很多人都是靠咖啡活著…… 奇點糕 的基因檢測結果說對咖啡因特別敏感,這年頭大概算優勢吧。
所以前段時間,看到奇點糕們解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關於喝咖啡有好處的綜述,各位讀者有沒有喜上心頭呢?喝咖啡不僅提神醒腦,還能降低不少疾病的發病風險,那就更有理由喝啦。
而對一部分癌症患者,喝咖啡可能還有奇效。近期一項最新分析顯示: 在確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接受一線標準治療的患者中,與不喝咖啡相比,每天飲用至少4杯咖啡與死亡風險相對下降36%有關 !
這項分析的數據來自著名的CALGB/SWOG 80405試驗, 不管試驗中晚期腸癌患者喝的咖啡有沒有咖啡因,咖啡飲用量都與患者的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存在相關性 [1]。研究發表在JAMA Oncology上。
來一杯嗎親?續杯嗎親?
(圖片來源:Pixabay)
科學家們盯上咖啡和腸癌的關係,其實也挺好理解,畢竟咖啡因有著抗炎、抗氧化應激、抗血管生成等多重功效,也正是這些功效讓咖啡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
對於已經確診癌症的患者,咖啡因同樣也是有好處的。比如此前有研究顯示, 對於病情還處於早期,沒有進展到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階段的腸癌患者,每天至少4杯咖啡就與患者死亡風險顯著下降有關 [2-3]。
不過此前研究分析的早期患者,基本都接受過手術治療,這和晚期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不一樣。即使進入靶向和免疫治療時代,晚期結直腸癌的新藥新療法也不多,所以生存獲益對晚期患者的意義會更大。
如果奇點糕不說,誰能看出這是模擬腸癌的圖
(圖片來源:Pixabay)
說回本次分析的CALGB/SWOG 80405試驗,這項試驗對比了晚期腸癌一線治療中,化療聯合西妥昔單抗與貝伐珠單抗的療效差異,試驗數據在2014年就已公佈,但研究者此後又挖掘了不少的信息,比如健康飲食、運動對預後的影響等。
這些有用的信息,都來自試驗過程中,以調查問卷收集的患者飲食和生活方式情況,本次分析總共列入了1171名患者,超過四分之三的患者有每天喝咖啡的習慣,也算很符合北美患者的特徵了。
從研究的OS數據來看,每天多喝一杯咖啡,平均與患者死亡風險相對下降10%有關。 有63名患者每天至少喝4杯咖啡,這些患者的中位OS達到了39個月,明顯比試驗總人群的29-30個月更好,死亡風險相對下降了36%(HR 0.64) 。
相對而言試驗中患者的PFS,與咖啡飲用量的關係要稍弱一些,但每天至少喝四杯咖啡,仍然與患者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相對下降22%(HR 0.78)有關,換算一下的話,一杯咖啡對應的PFS風險相對下降大概是5%。
都達到統計學顯著差異了啊
咖啡因攝入總量也與OS和PFS的風險下降有關,但喝的咖啡是否含有咖啡因,似乎並不會影響效果。 每天至少飲用2杯無咖啡因咖啡的患者,與至少飲用4杯含咖啡因咖啡的患者,風險下降幅度基本相同 (OS HR=0.64/0.66)。
分析數據同樣提示,BMI低於25的患者,喝咖啡帶來的死亡風險下降相對更明顯,而女性患者相比男性在PFS方面的下降更多一些,但這還不足以提示哪些患者是飲用咖啡的“優勢人群”。
本次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大學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助理教授Kimmie Ng表示,雖然分析只能證實喝咖啡與晚期腸癌患者死亡風險下降的相關性, 推薦患者把咖啡當藥喝還有點早 ,但可以認為喝咖啡至少是“有益無害”的。
奇點糕之前聽專家說過,如果試驗能做出HR值0.6左右的結果,對臨床實踐的指導價值就很大了。如果能夠通過進一步研究,找到咖啡中真正發揮功效的物質,患者就不用大杯大杯灌咖啡了,畢竟有人一杯咖啡下肚,可能就睡不好覺的。
至於某些奇點糕看到論文,開出的“咖啡灌腸”腦洞……咳咳,風有點大,沒聽清。…
奇點網
免疫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的一個火爆領域,雖然已經有好幾款藥物上市,但這個領域可挖掘的還有非常多。
在前不久的《細胞》雜誌上[1],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柏林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找到了 一個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潛在靶點——IL4I1,IL4I1是一個代謝酶,由腫瘤產生,分解色氨酸得到的代謝物能夠激活芳烴受體(AHR),從而增強腫瘤的侵襲性,還抑制抗腫瘤免疫。因此,IL4I1抑制可能是一種新的免疫治療途徑。
芳烴受體最初被發現是因為介導了二噁英 (芳烴類化合物,工業生產和焚燒產生的有害物質) 的毒性作用,在近20年內,研究人員發現,AHR參與調解多個生理過程,包括血管生成、造血、藥物和脂質代謝、細胞運動和免疫調節。
激活芳烴受體的配體除了可以是來自環境、飲食的外源物質,微生物和細胞代謝的產物也是一大來源,例如色氨酸的代謝產物[2],而人最主要的色氨酸代謝途徑就是吲哚胺-2,3-雙加氧酶1/2(IDO1/2)和色氨酸-2,3-雙加氧酶(TDO2)這兩種。
色氨酸(圖片來自wiki)
常常關注癌症領域的朋友們對IDO1和TDO2想必是很眼熟的,這兩種色氨酸代謝酶都在多種類型的腫瘤中有高表達,分解色氨酸產生犬尿氨酸,與芳烴受體結合,增強癌細胞的運動性,同時也誘導調節性T細胞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誘導殺傷性T細胞上PD-1的表達,以及殺傷性T細胞的死亡。
因此,IDO1抑製劑就基於這些問題被研發出來了。然而,2019年,首個IDO1抑製劑的III期臨床試驗宣告失敗[3],在失敗的經驗總結中,雖然研究人員認為有部分原因是沒有基於IDO1表達水平對患者進行分層,但也有觀點認為與目前對底層機制的認識不足有關。
因此,研究人員假設,芳烴受體可能有其他激活途徑,導致了對IDO1抑製劑的抵抗。為了驗證這個假設,他們進行了這次研究。
他們分析了來自TCGA數據庫的32種不同類型的腫瘤,大部分腫瘤中,IDO1或TDO2高表達的,芳烴受體也處於高水平。通過WGCNA分析 (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可以將具有相似共表達模式的基因分類到不同模塊中) , 32種腫瘤中有23種,IDO1和TDO2與芳烴受體存在於同一模塊,而另外9種則不存在,說明有其他色氨酸代謝酶激活了芳烴受體。
為了搞清楚這個隱藏的“大佬”,研究人員對7種色氨酸代謝酶進行了重複分析,發現 IL4I1居然是芳烴受體相關模塊中出現率最高的一個 ,甚至比IDO1和TDO2都要高,也就是說,在多種人類腫瘤中,與芳烴受體活性相關性最強的,是IL4I1。
IL4I1、IDO1和TDO2均是可激活芳烴受體的色氨酸代謝酶(圖片來自Luis F. Somarribas Patterson)
這讓研究人員挺吃驚的,因為在此之前,IL4I1主要被發現是可以催化苯丙氨酸氧化脫氨為苯丙酮酸,還沒有發現過它能夠在芳烴受體信號通路中發揮作用。於是他們對IL4I1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腦膠質瘤細胞模型中,IL4I1的增加提高了芳烴受體的活性和靶基因,包括IDO1和TDO2的轉錄,反之,IL4I1減少,降低了芳烴受體活性和靶基因的轉錄。那麼IL4I1是通過誰來激活芳烴受體的呢?
和以前的研究一致,在培養過程中,IL4I1會消耗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分別產生苯丙酮酸、羥基苯丙酮酸和吲哚-3-丙酮酸,用它們三個去誘導芳烴受體,研究人員確定了,是 吲哚-3-丙酮酸激活了芳烴受體,和犬尿氨酸 (就是前面說過的被IDO1和TDO2分解後產生激活芳烴受體的那個) 相比,吲哚-3-丙酮酸能夠以更低的濃度完成任務。
還是腦膠質瘤細胞模型, 吲哚-3-丙酮酸以芳烴受體依賴性的方式,增強了細胞的運動性。激活了殺傷性T細胞中的芳烴受體,並且減少了它們的增殖。
在腦膠質瘤和低度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腫瘤樣本中,都檢測到了IL4I1的表達, 高水平的IL4I1與兩種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均有關。與低水平相比,高水平患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2.3倍和3.3倍。
IL4I1低水平(藍)和高水平(紅)的腦膠質瘤(左)和低度惡性淋巴瘤(右)患者生存率對比
除了以上兩種腫瘤,在大多數實體瘤患者中,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組織中IL4I1的表達都明顯更高,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高的。不但如此,IL4I1的表達基本都要高於IDO1和TDO2,也就是說,IL4I1也是腫瘤中的一個主要的色氨酸代謝酶。
高表達IL4I1的腫瘤表現出一些免疫細胞,如骨髓來源的抑制細胞(MDSC)和調節性T細胞的富集,多組學因素分析表明, IL4I1與多藥耐藥幹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的存在密切相關。 恰巧,MDSC和調節性T細胞的富集也是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特徵,在復發性患者中,IL4I1的表達也與芳烴受體的激活有關。
因此,研究人員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中進行了實驗,再次驗證了IL4I1與癌細胞的運動性增加和免疫抑制有關,而 抑制IL4I1則改善了殺傷性T細胞的細胞功能。 這意味著,IL4I1是一個新的腫瘤代謝檢查點。
IL4I1激活芳烴受體後的芳烴受體相關模塊的特徵,最重要的3點:免疫調節、外部壓力響應和細胞運動鞋
另外,在一項PD-1單抗nivolumab治療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了IDO1和IL4I1的增加,這個隊列中有一部分患者先前接受過ipilimumab治療,而對於其他未接受過ipilimumab但接受了nivolumab治療的患者,IL4I1的水平也有顯著增加。…
挑戰
——癌症檢測現狀
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異常組織或癌症,醫生成功治療患者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早期發現很重要。了解癌症可能釋放的警告信號有助於人們早期發現腫瘤。其中,篩查工具可幫助醫生在患者察覺到症狀前及早發現並治療癌症。當出現症狀時,癌症可能已經開始擴散,難以治療。
然而,部分篩查方法在造福患者的同時,也存在潛在弊端,如侵入性太強,可能導致出血或其他健康問題。不幸的是,現在許多篩查手段會產生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或者可能導致過度診斷,而患者則需承受隨之而來的過度治療。此外,有些篩查項目費用太高,很多人無力承擔。
為提高篩查結果的精確度,加快檢測速度,同時降低篩查費用和侵入性,減輕患者在癌症治療中可能遭受的痛苦,科學家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好的篩查工具。
需求
——更簡便、精確和經濟的檢測工具
目前,臨床上尚未有早期檢測工具能為醫生和患者提供可靠、精確的結果,這是一個重大缺口。一項安全、簡便且人人都能負擔的精準檢測技術將大大減輕癌症診斷和治療的壓力,並延長和豐富患者的生命。
解決方案
——大力資助免疫反應檢測工具
自成立以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已資助多個癌症檢測研究項目,在基礎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從未停止尋找有價值的創新技術,並長期為致力於開發新一代先進癌症治療技術的科學家提供資助。
其中,獲AFCR資助的OTraces檢測工具是一項前景廣闊的早期檢測創新技術,可在癌症惡化到足以成像之前更準確地檢測出癌症的早期階段——0期和1期,或能通過每年體檢的血液篩查檢測出多種癌症。
OTraces早期檢測工具有何特別之處?
通過追蹤四種不同蛋白質(即細胞因子),OTraces篩查工具可檢測不同癌症。這組蛋白質由免疫細胞釋放,並在腫瘤微環境(TME)中發揮作用。現在,第五種癌症特異性生物標誌物已納入追蹤範圍。
這些TME活性蛋白在癌症0期和1期時作用最強,而OTraces檢測能在最早的階段捕捉到這一強烈信號。
上述蛋白質在檢測時通常會出現背景信號,並可能干擾診斷,而OTraces精妙的專利技術利用數學和物理原理,可對背景信號進行抑制,使假陽性或假陰性率顯著低於行業標準和當前檢測水平。
OTraces技術只需使用患者每年體檢時採集的血液以及每個臨床化學實驗室都有的化驗平台即可完成檢測。這將大大降低癌症檢測的成本,使之成為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的項目。
臨床驗證
經過臨床驗證,OTraces血液檢測可篩查出癌症0期和1期,準確率達90%以上,包括乳癌、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等癌症。
影响
——改善癌症檢測
OTraces早期檢測技術簡單、安全、經濟且精確,可以提供腫瘤分期、侵襲程度和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的程度等寶貴信息。利用免疫系統監測腫瘤生長,能夠及時制定治療計劃,成功治療早期癌症。
我們需要您的幫助
——您可以助力開發潛力無限的癌症檢測新工具
您一如既往的支持將能幫助我們資助這一創新檢測工具的開發,向攻克癌症的目標更進一步。
有了您對AFCR的捐助,科學家將能開發早期癌症檢測和診斷新技術,把這些技術引入臨床階段,並研發遏制癌症惡化或直接靶向癌症腫瘤的治療技術。您的支持將為患者帶來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療方案。
通過持續開發先進的癌症治療技術,AFCR已在癌症治療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而這離不開您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您的每一次慷慨解囊都是在拯救生命。
轉自Cancer Quest
此頁面展示了一組圖片用來解釋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的關鍵區別。以下展示的大多數概念都在其他頁面擁有更詳細的說明。在此頁面上,我們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主要以圖形提供解釋
每個病人的每例病例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兩個乳腺癌或者前列腺癌是相同的。這種變異也是使癌症如此難以治療的其中一個原因。
雖然有那麼多的差異,所有癌症也 有 一系列的共同點.在2000年,羅伯特溫伯格(Robert Weinberg)以及道格拉斯哈納罕(Douglass Hanahan)發表了一篇論文,列出並表述了癌症共有的一個特稱- “癌症的標誌”. 1 接下來的動畫基於這篇論文以及從那時以來的觀察。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有什麼區別?
正常細胞僅僅在被賦予“命令”時才進行繁殖。當這些信號被刪除時,它們將會停止繁殖。
癌細胞可以在沒有正常信號的情況下進行繁殖。它們卡在了一直“開”的設置。
正常細胞在被告停時將停止繁殖。這樣防止了細胞相互擁擠或者堆積。
癌細胞會無視“停止”的信號並且繼續繁殖。這導致了細胞的擁擠以及推擠。
正常細胞擁有固有的繁殖次數。
癌細胞可以無限次數地繁殖。
當正常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實施自殺(細胞凋亡)。
癌細胞可以自我保護,在受損傷了也能存活。
血管為細胞提供營養和氧氣。它們經常被建造和修理。這個過程非常 有紀律性以及高效。 例如傷口癒合和月經週期。
腫瘤需要血管才能生存,但是血管是異常,扭曲,以及滲漏的。這會導致抗藥性以及癌症的擴散。
正常細胞保持在原位(除了在血液中的細胞)。癌細胞擴散(轉移)是指癌細胞從腫瘤轉移到身體的遠處。
癌細胞可以利用腫瘤中發現的有缺陷的血管,轉移到離原本部位遠的地方。
當正常細胞的基因( DNA )受到損傷時,它就會被修復。結果就會所有細胞在基因上都是一樣的。
癌細胞不能很好地修復它們的DNA。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而變化。腫瘤中的癌細胞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奇點網
神藥不是萬能藥,這一點要牢記的。
雖然奇點糕們經常會說到二甲雙胍、阿司匹林這些常青樹的神奇功效,但它們也不是真的干啥都靈。就說二甲雙胍的本職工作——降糖,糖尿病患者單獨服用它,血糖控制仍然不達標,需要加用其它藥物,這再正常不過了。
一種藥物控不住糖,可以上一堆藥嘛,沒啥的
而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阿司匹林也有過失敗的臨床試驗。比如2018年發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ASPREE試驗就顯示: 服用阿司匹林,與健康老年人的死亡風險上升有關,而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癌死亡率的上升 [1]。
這項試驗的發現可以說相當有顛覆性,當時就把奇點糕驚到了。可為什麼阿司匹林會導致因癌死亡增多呢?
近期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JNCI)上,ASPREE試驗的研究者們發表了對試驗數據的進一步分析: 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促進了癌症的進展和轉移,從而使更多的老年人確診存在遠處轉移的IV期癌症 !
數據顯示,服用阿司匹林雖然不會增加患癌風險, 卻與老年人確診IV期癌症的風險上升19%有關。而且服用阿司匹林,還與癌症患者的因癌死亡風險上升(III期患者死亡風險上升111%,IV期患者死亡風險上升31%)有關 [2]。
就這些數據來看,以後給老年人開阿司匹林之前,醫生還得建議老人們做個全身體檢,找找有沒有潛在的癌症啊。促進癌症轉移的風險,實在夠嚇人的。
各種檢查安排上,快
(圖片來源:Pixabay)
阿司匹林和癌症的問題,這麼多年來一直是爭議不休。奇點糕隨手一搜,就能找到兩篇結論完全相反的基礎研究,一篇認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乳腺癌轉移,一篇認為阿司匹林會促轉移[3-4]。【好想把兩群科學家湊一起,然後看戲……
而在阿司匹林防癌的問題上,也有不少研究提示阿司匹林有效,尤其是對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有一定的預防效果[5]。所以2018年ASPREE試驗的數據,才顯得“顛覆認知”,就連研究者們都在論文中表示“要謹慎解讀數據,再次分析”。
那麼本次的進一步分析,都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首先回顧一下ASPREE試驗,這項試驗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入組了近2萬名70歲以上、身體健康無基礎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按1:1分組每日服用100毫克阿司匹林或者安慰劑。早前的論文數據顯示,阿司匹林組的因癌死亡風險上升了31%。
圖片來源:NEJM
這次分析則補上了癌症發病、確診時分期和是否存在遠處轉移,以及不同分期患者的死亡風險。從發病率來看, 普通人群中發病率較多的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在兩組間的發病差異並未受服用阿司匹林的影響 。
但是在確診轉移性癌症方面,服用阿司匹林組有6.1%的受試者被確診,比對照組絕對值高出了1%,相當於多了40例患者;不管是確診時即存在遠處轉移,還是此前有癌症的患者進展到遠處轉移,阿司匹林都與遠處轉移風險有關 。
兩組受試者的癌症發病情況
阿司匹林組確診時分期處於III期的患者有23例死亡,是對照組的一倍還多,因此才有了111%的死亡風險上升相關性;而在IV期癌症患者中,兩組分別有172和133例死亡,相當於全部受試者的3.9%和3.0%,差異也比較明顯。
對於本次分析的發現,研究團隊認為 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抑制了老年人本就相對較弱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從而使癌細胞增殖和轉移,尤其是已經處於局部進展期的癌症 。而其它試驗入組的受試者相對年輕,阿司匹林的作用可能還不明顯。
不過研究團隊也指出, 此前也有10-20年的長期隨訪結果顯示,阿司匹林的防癌作用可能是一種“延遲保護” [5]。而ASPREE研究的隨訪期還相對短暫,不足以體現類似效應,所以隨訪也會繼續做下去。
但奇點糕就想問了,試驗入組的都已經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多少人能堅持到10-20年隨訪和服藥啊……為了減少風險,也為了減輕老人的負擔,如果不是心血管高危,這阿司匹林還是別急著吃了吧。
參考資料:
1.McNeil JJ, Nelson…
「我應該再徵求第二意見嗎?」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許多癌症患者在面對自己的診斷和治療選擇時都會這樣問自己。那麼,何時獲得第二種醫療意見呢? 第二種意見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獲得第二種意見呢?
何時徵求第二意見:
在大多數癌症情況下,(並非全部)診斷和治療之間存在時滯。患者可利用接受治療前的寶貴時間尋求第二意見,思考和研究最佳選項。
徵求第二意見的重要性:
儘管有些患者可能擔心尋求第二種意見會傷害他們的醫生,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診斷過程中非常常見的部分。實際上,這可能還是醫療保險的要求。
如何徵求第二意見:
徵求第二意見是一項合法權利,但可以理解的是,患者可能會擔心「第二次猜測」醫生的診斷發現會導致社交尷尬。但是,這對於醫生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許多好醫生已經向他們的同行諮詢。
「我尊重您的意見,但是在開始您推薦的治療之前,我想與另一位專家交談。我該如何進行?」
「我需要第二意見的保證,我想與另一位醫生交談以確保。你下一步怎麼做?」
「這對我來說太新奇了,我覺得徵求第二意見可以幫助我弄清楚。」
向誰徵求第二意見:
大多數醫生以及醫療保險公司都會準備好病人可以參考的同行名單。與您的醫生交談,向他詢問轉診的推薦。
彩色食譜能確保您攝取多種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維生素和營養素的好方法。該食譜混合了彩虹中的幾種顏色。
綠色奶昔為您的生活增添了多種超級食品。這個美味的飲料中會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酶、纖維和抗氧化劑。
配料
成品約4杯飲料
2杯純淨水
5杯菠菜葉
½壓榨檸檬汁
1個冷凍香蕉
1個蘋果
1個熟梨
(可選)漿果和/或最喜歡的果汁或蘋果酒
在高速攪拌機中,添加所有成分
攪拌2-3分鐘或直到材料打成汁
奇點網
癌細胞作為一種異常瘋狂的細胞,在諸多方面都與正常細胞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也就成為了我們尋找殺死癌細胞方法的切入點。
絲氨酸、甘氨酸、以及我們此前介紹過的蛋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對癌細胞來說,是發展必須的, 限制癌細胞對這些營養物質的獲取也就成了抗癌的潛在療法 。不過這種抗癌效果,到底是通過什麼機制發揮作用的呢?
有趣的是,和第一直覺的“餓”不同,限製絲氨酸反而是通過“毒”來殺死癌細胞的!
本週《自然》雜誌上,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1],詳細闡述了限製絲氨酸的抗腫瘤機制。 原來在絲氨酸缺乏的條件下,原本正常的鞘脂生物合成途徑會轉而生產有毒性的脫氧鞘脂,從而毒殺癌細胞 。 通過限制荷瘤小鼠飲食中的相關氨基酸或用藥理學手段抑制相關的酶,能夠延緩腫瘤的生長。
圖源| pixabay
雖然呢,是講絲氨酸的故事,不過起點倒不是絲氨酸。
鑑於癌細胞對生長生存的需求不同,它的代謝與正常細胞差異也非常的大,所以研究者們首先是總體檢測了一遍癌細胞的多種代謝物, 發現 丙氨酸 的分泌和細胞內水平有顯著的改變 。
此前研究也有發現,結腸癌中一種與丙氨酸水平有關的酶表達異常,而且這種酶還會影響腫瘤的生長。
經過實驗證實,研究者發現, 丙氨酸的增加是能夠抑制癌細胞生長的 。
限制MPC可以促進球體細胞的生長
那麼既然丙氨酸可以,其他的非必需氨基酸是不是也可以呢?
研究者接下來把目光投向了 絲氨酸 和 甘氨酸 ,因為這兩種氨基酸在細胞質和線粒體之間來往非常頻繁。
實驗結果正中下懷。 去除絲氨酸能夠抑制球體細胞的生長,而且比添加丙氨酸起到的效果要更強!
不過絲氨酸參與的生物過程就很多了,是很多生物合成途徑的底物,所以研究者比較了一系列酶的米氏常數,尋找 容易受到絲氨酸濃度限制的關鍵酶 。經過一番篩選, 研究者發現這組酶中只有一種表達非常廣泛,那就是 絲氨酸棕櫚酰轉移酶(SPT) 。
SPT是催化 鞘脂(sphingolipids) 生物合成的重要酶。 這個鞘脂麼,就是一類骨架中包含鞘氨醇鹼基的脂質,比如我們很眼熟的神經酰胺就是一種鞘脂。 正常情況下,SPT以絲氨酸作為底物合成鞘脂,但是它也能夠以丙氨酸作為底物反應,不過這個時候生成的就是有毒的脫氧鞘脂(deoxysphingolipids)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