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柳葉刀》社論:重新評估COVID-19疫情中的脆弱群體

原文轉自《柳葉刀》(The Lancet) 《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最新社論指出,在應對COVID-19疫情過程中,決策者應該考慮到健康不平等加劇的風險。一個在疫情流行之初不屬於脆弱群體的人,之後可能因應對疫情的政策變化而成為脆弱群體的一員。各國必須不斷評估哪些社會成員是脆弱群體,從而為這些處於最高風險的人群提供恰當的支持。 「脆弱群體」是什麼意思?脆弱群體指的是不同程度的暴露於風險中的人群,但具體包含的人群是在動態變化的。一個在疫情流行之初不屬於脆弱群體的人,之後可能因應對疫情的政策變化而成為脆弱群體的一員。突然失去收入或失去社會保障的風險造成的後果難以估計,同時也給識別脆弱群體帶來了挑戰。當然,在COVID-19疫情中,脆弱群體不僅包括老年人、健康狀況不佳或有患有合併症的人、無家可歸或居住條件不佳的人,還包括各個社會經濟階層中難以在經濟、精神或身體上應對此次疫情的人。 保持社交距離和勤洗手是控制COVID-19傳播最推薦的措施,但是對於那些居住在治安和衞生條件惡劣,無法獲得清潔水源的高人口密度社區的數百萬人來說,執行這些措施並不容易。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人群往往還伴隨營養不良、同時罹患非感染性疾病以及諸如艾滋病和結核病等感染性疾病。在南非,有1500萬人生活在艾滋病發病率約為25%的地區。這些免疫功能受損的人群感染COVID-19的風險更高。對於非洲國家的另一個擔憂是,應對COVID-19的代價是會影響其他疾病的治療。比如,剛果民主共和國應對埃博拉時,麻疹又死灰復燃。 在抗擊COVID-19的過程中,應對政策對兒童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3月23日報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有1.54億兒童因COVID-19暫時離開學校。這一政策對兒童的影響遠不止教育的缺失——該地區有8500萬兒童受惠於學校供餐計劃(school food programmes),而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估計,學校供餐是大約1000萬兒童最穩定的日常食物來源之一。 在《柳葉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的一篇通訊中,Richard Armitage和Laura Nellums質疑是否存在充分的證據支持關閉學校可降低病毒傳播,並考量了社會、經濟和健康不平等的加劇給兒童帶來的長期風險。聯合國2015年發佈的一份報告分析了埃博拉疫情給非洲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同時也著重指出疫情中年輕女孩懷孕、輟學及虐待兒童等事件發生的風險增加。 一些兒童的父母從事非正式工作且無法居家辦公,這些兒童是最為脆弱的兒童群體。這一問題在印度等國家尤其令人擔憂。印度80%以上的勞動力受僱於非正規單位,其中1/3是臨時工。在社會經濟環境脆弱的背景下,「封城」政策會加劇健康不平等,要慎重考慮其可能造成的後果,避免加劇貧困與健康不良之間的惡性循環。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報告稱,印度的「封城」政策對邊緣化群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為他們失去了生計並且缺少食物、住所、健康等生活必需品。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政府必須牢記,應對疫情的策略不應排擠或污名化受到影響的群體。 脆弱群體和健康不平等問題在發達國家同樣明顯。美國作為一個鮮明的例子提醒我們,在沒有全民醫療保健體系的國家中存在這種差距。對沒有私人醫療保險的人來說,此次疫情可能會讓他們面臨毀滅性的經濟困難或不良健康結局,或二者兼而有之。在2009年美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那些健康結局更差的罹患者正是來源於最低社會經濟階層。由於長期的貧富差距,現在同一脆弱群體正面臨着COVID-19的威脅。 在應對COVID-19疫情過程中,決策者應該考慮到健康不平等加劇的風險。如果未能正確鑑別脆弱群體,這場大流行的後果將更加嚴重。雖然要遵守WHO的相關指南,但「一刀切」模式並不適合所有國家。各國必須不斷評估哪些社會成員是脆弱群體,從而為這些處於最高風險的人群提供恰當的支持。 題圖:Copyright © Sam Panthaky/AFP/Getty Images

阅读更多

治療期間噁心嘔吐怎麼辦?

文|孫凌霞  美國註冊營養師(RD),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營養研究助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臨床營養師。原文轉自菠蘿因子 癌症治療過程中,放化療是常使用的治療手段,但也帶來了很多影響飲食的副作用。噁心和嘔吐是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幾乎每個患者都有經歷。 化療藥物、頭頸部或消化道的放療都容易引起噁心或者嘔吐。癌症疾病本身帶來的生理和代謝的改變也會引起噁心和嘔吐。另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小覷。 噁心和嘔吐不僅會嚴重影響飲食營養的攝入,嚴重的嘔吐還會造成脫水以及身體內電解質的紊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干預,避免嚴重脫水導致的生命危險。 如何可以緩解治療期間噁心嘔吐呢?下面的幾個方法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選擇恰當的食物和烹飪方法 1) 建立食物檔案,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食物 誘發噁心嘔吐的食物,因人而異。做食物檔案可以大概知道什麼樣的食物會引發自己噁心或嘔吐,以後就避免在治療期間吃這些食物。 通常,口味清淡的食物相比高油脂和味道重的食物更容易接受。這裡的口味清淡,只是烹飪調料的清淡,並不是滴肉不沾、小米粥配水煮菜。 肉蛋奶禽幫助提供治療期間必不可少優質蛋白質。豬肉、牛羊肉以及海產品可能味道比較大,有些患者會加重噁心的感覺;雞肉味道不大,通常更易接受。但也要注意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即可。 2) 選擇吃室溫的食物 高溫加重食物的氣味和味道,而冷的或者室溫的食物不容易引起噁心,或加重噁心的感覺。食物做好後,可以稍晾一下再端給患者。 3) 避免油炸烹飪 油炸食物或味道/氣味比較重的食物容易引起噁心,盡量不要給患者提供這些食物,也不要在患者面前吃這些食物。 4) 避免油煙 油煙也容易引起噁心嘔吐,尤其是國內很多家庭做飯的時候油煙比較大。建議做飯時,讓患者呆在通風好的地方,不要呆在充滿油煙的廚房。 5) 選擇有幫助的食物和味道 姜是個好東西,薑糖、薑汁水、或者其他姜味的東西對緩解噁心有一定幫助,可以嘗試。 酸味的東西,例如檸檬水等,也有一定的幫助。 早晨起床如果覺得噁心,可以嘗試吃蘇打餅乾,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腹脹有時會引起噁心。如果腹脹,可以先暫時避免吃容易脹氣的食物,例如乾豆類(黑豆、紅豆等)、豌豆、西蘭花、捲心菜等。 6) 嘔吐之後飲食循序漸進 嘔吐完全停止再吃東西。可以先試試清流質,例如水或者沒有油脂的清湯。如果沒有嚴重的不舒服,再慢慢增加其他食物,從清淡無味的食物,例如米粥,饅頭,雞蛋羹,到加入調味的食物。 改變吃飯的頻率和時間 1) 少時多餐 胃空或者吃的太飽,都容易引起噁心和嘔吐。少時多餐,每餐不要吃的太飽。可以定好時間,每隔2、3小時就吃一點東西。不需要根據常規的吃飯飯點用餐,只要是自己不太難受的時候,都可以吃一點東西。 一次飲水不要太多,胃脹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手邊放一個杯子,少量多次小口飲水。 2) 飯後不立即平躺 吃過飯後,可以先坐一會兒,或者是把枕頭墊高。食物剛剛下肚就平躺,容易增加嘔吐風險。 3) 治療前2小時內停止進食 對於嘔吐症狀嚴重的患者,可以在治療開始2個小時之前停止進食,這樣不太容易在治療期間嘔吐。 換件衣服? 衣服過緊,也有可能增加噁心嘔吐的風險。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有鬆緊的褲子,不用系腰帶或皮帶。 調整心態…

阅读更多

YIV-906: 同類第一抗癌中藥平台

技術創新:同類第一抗癌中藥平台 目標癌症:肝癌 項目負責人:鄭永齊博士、劉淑惠博士 項目階段:即將開展I I 期臨床試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 DA )已批准Y IV - 906 作為治療肝癌的“孤兒藥” 商機 YIV-906 是一款抗癌中藥,可提高免疫治療、化療和放療的抗腫瘤活性,或將成為未來癌症治療的骨幹藥物。該藥物的多靶點和協同作用機制可通過新抗原和M1 巨噬細胞增強機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先天免疫反應,並可利用IL-6 、NF-KB 和COX2 iNOS 等分子緩解炎症,保護胃腸道細胞,還能通過W NT 信號通路促進祖細胞和乾細胞再生,加快受損組織恢復。 醫療需求 由於患者異質性、腫瘤生物學特性以及患者對藥物的反應,醫生很難利用單一化合物或抗體治療癌症。目前的癌症治療方法療效不佳,毒性大。因此,當前亟需能夠改善患者反應、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合理聯合治療策略,而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帶來新的突破。 肝癌在最常見的癌症類型中位列第六—— 僅2018 年即新增84 萬例肝癌,同時在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中位列第四,其中屬肝細胞癌(HCC )最為普遍,是美國增長最快的癌症相關死亡病因。過去四十年來,美國肝細胞癌患病率增長了兩倍。 乙肝病毒攜帶者患肝細胞癌的概率比常人高200 倍,而在全世界肝細胞癌患者中,超過6 0 % 為乙肝病毒陽性患者。 目前,全球在肝細胞癌的一線治療中通常使用索拉非尼,但有80% 的患者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可導致38% 的患者停止治療,44% 的患者出現劑量中斷,11% 的患者出現永久性停藥。因此,減少嚴重不良反應或將對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 優勢 YIV-906 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種兼具以下兩種作用的候選藥物:1 )通過提高機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先天和適應性免疫抗腫瘤活性,增強免疫力;2 )保護胃腸道細胞,避免出現炎症,加快受損組織恢復。 專利配方的系統生物學功能可以改善肝癌患者預後,減少對額外藥物的需求。 由現有藥物(如索拉非尼)和YIV-906 組成的聯合治療策略可能成為新的一線療法。 產品概況與開發計劃 概念驗證與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團隊已對170 多名肝癌、胰腺癌以及結直腸癌患者開展臨床研究,喜人的研究數據表明,YIV-906 能夠顯著提高化療和放療患者的生存期,並可將三級和四級嚴重胃腸道副作用減少至零或最小。臨床前和臨床數據已發表於多家高被引期刊,包括《科學· 轉化醫學》、《科學報告》以及《國家地理》。 知識產權:持有包含專利、專業技術知識、商業機密和監管保護在內的綜合知識產權組合;擁有YIV-906 、仍處於開發階段的候選藥物及其相關機制質量控制和藥物開發平台的全球獨家授權。 臨床開發計劃:研究團隊將把無進展生存時間(P FS )作為主要終點指標,對聯合服用索拉非尼和YIV-906 的乙肝病毒陽性肝細胞癌患者開展雙盲隨機II 期臨床研究,研究方案已獲得F DA 以及其他相關國家監管機構批准。科學家將從美國(由紀念斯隆- 凱特琳癌症中心牽頭)、中國內地(由國家癌症中心牽頭)、中國香港(由瑪麗醫院牽頭)和中國台灣(由台北醫科大學牽頭)四個地區的20 家醫療機構招募125 名患者。

阅读更多

Nature子刊:在亞洲人群中,遺傳突變導致惡性頭頸部和肺癌

原文轉自 生物谷 BIOON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CSI Singapore)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MET的基因變異,這種突變會導致頭頸癌和肺癌更嚴重的生長。對這一發現的進一步調查揭示了可能針對這種基因改變的治療策略,從而為臨床醫生開發更好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A common MET polymorphism harnesses HER2 signaling to drive aggres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MET基因編碼一種癌症促進蛋白,這種蛋白支持癌細胞生長和存活並傳遞信號。研究由CSI Singapore Goh Boon Cher教授和Kong Li Ren博士領導,研究小組發現了蛋白質的一種形式,顯示在亞洲人中出現頻率較高,與被 診斷 出患有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或肺鱗狀細胞癌的患者預後差相關。儘管MET基因的變異似乎不會使一個人患上癌症,但它會導致已經發生的癌症更加嚴重地增長。 與其他MET突變體不同的是,這種基因變體似乎也不受已經在臨床環境中開發和批准的現有MET阻斷藥物的抑制,這促使研究人員對基因改變背後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利用該研究團隊的多學科專業知識和先進的分子模型,該團隊發現,MET受體的單個氨基酸變化導致了與另一種癌症促進蛋白HER2的優先強強結合。然後,這兩種蛋白質協同工作,以推動癌症的攻擊,並使癌細胞能夠在涉及甲基轉移酶阻斷藥物的治療下存活。 "MET變異的機制是新穎的,尚未報導。這一發現為基因變異在影響臨床結果中的作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並強調了在癌症研究中深入研究基因 遺傳 的重要性,"發起這項研究的新加坡CSI研究人員Kong博士說。 對這一獨特機制的了解也有助於該團隊利用實驗室模型識別幾種能夠阻止這種基因改變引起的癌症進展的HER2抑製劑。 CSI新加坡副主任和高級首席研究員Goh教授說:"我們的研究代表一個發展到癌症研究的概念,我們已經表明,有可能阻止癌症驅動基因的活動來進行突變蛋白的靶向治療,不針對突變蛋白,而是針對突變蛋白質的結合靶標。在我們的實驗模型中觀察到的顯著的抗 腫瘤 反應,加上 FDA 批准的HER2抑製劑的可用性,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有望通過精準醫療來改善這種基因改變的疾病結果。"(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

阅读更多

《癌症》:攝入纖維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原文轉自生物谷 BIOON 一項對所有相關前瞻性研究的分析表明,食用高纖維食物與降低乳癌發病率有關。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癌症協會(ACS)的同行評審期刊《癌症》(CANCER)上。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Maryam Farvid博士和她的同事們搜索了2019年7月之前發表的所有相關的前瞻性研究,因為關於纖維攝入量和乳癌之間的潛在關係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當研究人員匯總了他們發現的20項觀察性研究的數據後,食用纖維最多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了8%。可溶性纖維與較低的乳癌風險相關,較高的總纖維攝入與絕經前和絕經後婦女的較低風險相關。 Farvid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生活方式因素,如可調整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影響乳癌的風險。我們的發現為美國癌症協會的飲食指南提供了研究證據,強調了富含纖維的飲食的重要性,包括水果、蔬菜和全穀物。" 重要的是,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膳食纖維可以直接降低乳癌的風險,因此需要進行隨機臨床試驗來測試這種因果關係。 參考資料: 【1】Fiber consumption linked to lower breast cancer risk 【2】Maryam S. Farvid et al. Fiber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April 6, 2020 (DOI: 10.1002/cncr.32816)

阅读更多

腫瘤治療「晴雨表」:肝功能指標化驗單中藏着治療秘密!

病理柳葉刀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場所,有無數種的重要功能。主要功能包括糖的分解、貯存糖原;參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分泌膽汁;吞噬、防禦機能;製造凝血因子……,如此,可以羅列好多好多行。因此,如果要全面系統地評價肝臟功能如何,其實需要無數項指標。但目前的醫學水平並沒有發展到可以完全評價肝臟各種功能好壞的地步,事實上,現在常用的肝功能指標就十來項,能初略的反應部分肝臟功能。本文小編將對常用的肝功能指標進行介紹。 1、反應肝細胞損傷的指標  谷丙轉氨酶(ALT)和穀草轉氨酶(AST)是迄今依然被認為是肝細胞損傷的“金標準”。 谷丙轉氨酶(ALT): ALT存儲於肝、腎、心肌、胰、脾、肺、紅細胞、血清和骨骼肌中,以肝臟存儲量最高,一般存在於肝細胞漿中,肝內含量約為血中的一百倍,如果釋放的酶完全保持活力,哪怕只有1%的肝細胞壞死,也可以使血清酶活力增加一倍。肝細胞內濃度比血清高1000~5000倍,在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即使無壞死,肝細胞內轉氨酶亦可由如此明顯的濃度梯度差而洩漏入血中。因此,ALT是最能反映肝細胞損害的指標。 但是ALT缺乏特異性,有多種原因能造成肝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如疲勞、飲酒、感冒甚至情緒因素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轉氨酶升高一般不會高於60個單位,轉氨酶值高於80個單位就有診斷價值,需要到醫院就診。 穀草轉氨酶(AST): AST也廣泛存在於上述諸器官中.但以心肌細胞含量最高,其次為肝臟細胞,,血清中含量極少,故血清中AST活性升高應排除心肌病變後才考慮肝髒病變。AST在肝細胞漿內只佔20%,其餘80%存在於線粒體內,在肝細胞漿內AST/ALT之比為0.6:1,而在整個肝細胞內兩者之比為3:1,因此ALT是反映肝病變最敏感的指標之一,而血中AST顯著增高時,在排除心肌病變後,應考慮肝線粒體大量破壞、肝細胞壞死。ALT不高或輕微增高而AST明顯增高時注意肝外因素損害,最常見於心肌損害。但當肝臟損傷發展到一定的嚴重程度,肝細胞大量壞死導致ALT枯竭,這時血液中的ALT反而降低,但是黃疸卻持續升高,這種現象即所謂「酶膽分離」。這一特殊情況更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注意。 成人血清AST和ALT比值的正常值約為0.8。AST/ALT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輕型是以ALT升高為主,AST/ALT的比值<1; 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ALT和AST均升高,AST/ALT≥1; 肝硬化和肝癌:AST升高明顯,AST/ALT升高明顯,AST/ALT>1,甚至>2; 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轉氨酶的生成、釋放少,而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出現“膽-酶分離”的現象,這種現象則提示病情凶險。 2、反映肝臟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標 包括總膽紅素(TBL)、直接膽紅素(DBL)、間接膽紅素(IBL )、總膽汁酸(TBA)、鹼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轉肽酶(GGT)等。 膽紅素: 分為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主要用來診斷肝膽疾病和血液疾病,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時考慮膽道疾病,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時考慮血液系統疾病,二者均有增高時肝臟疾病多見。總膽紅素: 17.1-34.2μmol/L,隱性黃疸; 34.2-170μmol/L,輕度黃疸; 170-340μmol/L,中度黃疸; >340μmol/L,重度黃疸。 膽紅素主要是衰老的紅細胞破壞後釋放出來的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肝臟負責將其從血液中攝取並分泌至毛細膽管,經腸道細菌作用,大部分隨糞便排出,少部分經腎臟排出。當血液中總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時,就會出現尿黃、皮膚黃染,臨床上稱之為“黃疸”。血清中的膽紅素在肝內經過葡萄醣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膽紅素,未在肝內經過葡萄醣醛酸化的叫做間接膽紅素,二者的和就是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說明肝細胞處理膽紅素後的排出發生障礙,即發生膽道梗阻。 如果同時測定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可以鑑別診斷溶血性、肝細胞性和梗阻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一般TBil<85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20%; 肝細胞性黃疸:一般TBil<20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35%; 阻塞性黃疸:一般TBil>34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60%。 那麼,黃疸了怎麼辦呢?首先要根據上述的表格和化驗單中的數字,分析到底是哪一種黃疸: 梗阻性的黃疸 要么是有結石堵住了,要么就是有腫瘤壓迫,要么就是其他原因把膽管堵住了;當務之急,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疏通管道呀(家裡下水道堵了,還要半夜起來打電話叫工人師傅來修呢)——對於這類黃疸,膽汁引流是王道,其他的都是輔助性的。 肝細胞性黃疸 可以用一點保肝藥,同時用一點退黃的藥,比如思美泰、優思弗等,當然如果膽紅素高得離譜,也是可以考慮膽汁引流的。 溶血性黃疸 一般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剛剛出生的嬰兒,腫瘤患者發生率低,假如真的被你撞見了,那要仔細分析原因了,多半是由於腫瘤產生了一些“壞的分子“導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是自身免疫性抗體,治療起來比較頭疼了,具體要請教你的主管醫生,因地制宜地治療了。 總膽汁酸: 膽汁酸是膽固醇在肝臟分解及腸-肝循環中的一組代謝產物,是膽固醇在肝臟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與膽固醇的吸收、代謝及調節關係密切。當肝細胞發生病變或肝內外阻塞時,膽汁酸代謝發生障礙反流入血,血清總膽汁酸濃度升高。因此能較特異地反映肝臟的排泄功能,理論上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膽紅素更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異常。健康人的周圍血液中血清TBA含量極微,當肝細胞損害或肝內、外阻塞時,TBA代謝就會出現異常,總TBA就會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時TBA明顯升高。 鹼性磷酸酶(ALP): 鹼性磷酸酶是一組同功酶,廣泛分佈於人體膽道、肝臟、骨骼、腸、腎和胎盤等組織。已發現有ALP1、ALP2、AKL3、ALP4、ALP5與ALP6六種同功酶。其中第1、2、6種均來自膽道和肝臟,以膽道系統為主,第3種來自骨細胞,第4種產生於胎盤及癌細胞,而第5種則來自小腸絨毛上皮與成纖維細胞。因此ALP增高時首先應判斷是否因膽道系統損害所致,需結合TBA、GGT等指標具體判斷。如上述指標同步增高,基本鎖定ALP來源膽道,以毛細膽管或膽小管為主;如ALP單項增高注意膽道系統以外因素。 鹼性磷酸酶是膽汁淤積的經典標誌。正常人血清中的鹼性磷酸酶主要來自於骨骼,由成骨細胞產生,經血液到肝臟,從膽道系統排泄。生理性的升高只見於正常妊娠、新生兒骨質生成和正在發育的兒童。一般來說,不同肝病患者鹼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膽汁淤積、肝癌、肝細胞損傷。ALP檢測的缺點是骨病時也升高。 鹼性磷酸酶病理性升高見於: 90%肝病患者ALP升高,但不會超過正常上界2.5倍,而對於阻塞性黃疸,特別是完全性阻塞時,ALP上升至正常上界2.5倍以上;對於肝衰竭患者,如ALP下降,則提示肝細胞廣泛壞死。…

阅读更多

腫瘤免疫治療療效預測生物標記物,離我們有多遠?

編者按: 腫瘤靶向治療已處於成熟期,免疫治療正在興起。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目前最熱點 領域 當屬 伴隨 臨床研究的免疫機制 及 預測標記物 研究, 它 涵蓋了 從晚期 腫瘤 治療 到新輔助治療 。 儘管 腫瘤免疫反應機制逐漸被揭示 , 但是與之相關的 預測標記物依然迷離。近期在各大神刊上刊發了大量免疫治療轉化研究進展,其中病理 診斷工作 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本期 我們 採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應建明教授,就當前腫瘤免疫治療療效標記物的現狀和進展作簡短 回顧與 介紹。 腫瘤免疫治療對於腫瘤治療領域具 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僅是在腫瘤治療上增添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目前是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而是開闢了一個抗腫瘤的新紀元: 從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轉為通過調節患者自身免疫細 胞來殺傷腫瘤細胞,給腫瘤治療領域提供 了無限可能,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治療時機包括了晚期姑息治 療、術 後輔助治療、術前新輔助治療; 用藥方式上涵蓋了單藥治療、免疫聯合治療、聯合化療、聯合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聯合抗血管藥物、聯合免疫調節藥物、聯合一切可聯合的……; 更讓人興奮的關鍵一點是治療甚至不受癌種所限。 (一)腫瘤免疫治療之現狀與​​挑戰 腫瘤免疫治療前景非常光明,令人振奮之餘,目前仍有兩個重要問題期待解決: 1. 毒副作用的管控:腫瘤免疫治療剛剛起步,其毒副作用尚未完全被認識,目前認為遠比化療複雜,毒副作用已經限制了免疫治療的進程,且聯合治療的毒副作用會更大。從總體看,儘管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很重的毒副作用,但發生率仍屬於較低水平,且早期發現可控。有意思的是,更有研究提示,毒副作用的出現或許與療效存在正相關。由於這實屬非病理學科範疇,有待更專業學科領域專家來闡述。 2.…

阅读更多

黃曲霉毒素一毫克就能致癌

转自病理柳葉刀 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霉菌屬(Aspergillus)的一些霉菌(包括黃曲霉、寄生曲霉及A.nomius等)產生的二次代謝物。科學家在60年代開始對霉菌毒素進行現代化研究時,發現一種由黃曲霉菌產生的毒素,遂命名為"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耐熱,在一般的烹調溫度下不易被破壞。黃曲霉毒素是一組天然存在的毒素,主要包括B1、B2、G1及G2四類。在各類黃曲霉毒素中,以黃曲霉毒素B1最常見,毒性最大,引致肝癌的能力最強。黃曲霉毒素G1、M1、B2和G2導致細胞產生突變的程度依序遞減。 黃曲霉毒素會出現在…… 1 沒洗乾淨的砧板、筷子 如果砧板、筷子沒有及時清洗乾淨,上面殘留的食物殘渣和水分就會成為微生物良好的培養基。如果你家砧板、筷子(特別是木製的)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霉斑,最好換新的。建議大家每次用完後砧板後,應盡快清洗乾淨、擦乾,並放在​​通風乾燥處。同時,別忘了定期對砧板進行徹底清洗。2 發苦的堅果如果吃到苦味的瓜子等堅果,這時候大家一定要趕緊吐掉,並且漱口,因為這種苦味正是黃曲霉素的化身,就算少量攝入也容易增加肝癌風險。3 劣質芝麻醬、花生醬有些人吃麵條的時候,喜歡加上一勺芝麻醬或花生醬,又香又可口,簡直太美味了。但是,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變質的芝麻/花生等製作醬料,其中變質的芝麻/花生中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而經過加工之後,他們會更難被識別。4 小作坊的自榨花生油與上面的醬料同理,花生、玉米等如果在儲存過程中發霉,榨出來的油也可能含有黃曲霉素。而一些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很可能給黃曲霉素可乘之機。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黃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更可怕的是,它不怕普通的高溫,280℃以上的高溫才有可能(是有可能哦)將它殺滅,所以,一般的烹飪方式對它根本無效!1毫克是——以前使用的材質為鋁合金的蘭花1 角硬幣,重量1.15 克。我們把它大約看做1 克,也就是說,這1 毫克就是一枚1 角蘭花硬幣的一千分之一。黃曲霉素如此恐怖,高溫殺不死它,又常見於食物中,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當然不是,做好這些,黃曲霉毒素很難接近你!如何遠離黃曲霉毒素?1 不囤太多食物食物不要囤太多,就算打折促銷也要控制自己。如果實在買太多,一定要及時吃完。購買食物時,如果發現包裝不清潔、破損,最好不要購買,如果是堅果,應盡量選擇小包裝。2 認真清洗黃曲霉素一般是附著在食物的表面,比如​​花生、玉米等穀類食物。因此,這些食物在烹煮之前,一定要清洗乾淨,去除表面的黃曲霉素和其他微生物。除了食物,勤洗手是遠離毒素最基本的做法。3 吃到發苦的食物,立馬吐掉這點還是要多嘮叨幾句。如果吃到異味(感覺味道跟平時不太對)食物,特別是發苦的瓜子、花生核桃等,趕緊吐掉,然後立即漱口。4 多吃新鮮蔬菜葉綠色可以抑制黃曲霉毒素B1的吸收,因此多食用富含葉綠素的新鮮蔬菜,可以降低黃曲霉素中毒的風險。現在知道了食物發霉,該怎麼處理了吧?一個字:扔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