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Y博生物科研狗,博士畢業後進入藥企,從事新藥研發工作,業餘時間寫些科普,希望能有助於人。
一分鐘速覽
PET-CT並非神器,也有技術局限,對不同腫瘤的檢查效率各異,有些並非腫瘤的組織增生也容易被“誤認”。
一次全身PET-CT的輻射量接近於7、8年的自然輻射,潛在的致癌作用不能忽視。
由於針對人群不同,不能簡單把癌症診斷確診的方法拿到疾病篩查里用。綜合篩查效率與風險性,PET-CT並不適用於面向健康人群的癌症篩查,應該保留在癌症確診以及癌症治療效果評估時使用。
申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作為具體醫療方案指導。
疾病的早篩查早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最佳選擇之一,但要實際做到卻並不簡單。之前看到一些人討論全身癌症篩查,特別提了有人專門去日本做了據說可以發現毫米級腫瘤的篩查,號稱真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出於合格的生物狗都有的好奇心,就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全身癌症篩查,發現不僅有人分享實際體驗,甚至有”熱心“人士提供專門到日本癌症篩查的中介服務。但仔細看那些介紹,整個篩查的核心就是PET-CT。
在此先潑盆冷水,這種方式的癌症篩查純粹是浪費時間浪費錢。
不客氣地說,這樣的瞎篩查,早發現癌症的機會微乎其微,對身體的傷害倒非常明確。今天我們從PET-CT本身的原理與局限性兩方面,來解釋為什麼這類癌症篩查是需要繞道的智商稅。
從PET-CT可以看到什麼?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PET-CT是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與CT(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兩種成像技術的結合體。在醫學實踐中,這兩個不同的成像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人體的內部結構。
大家可能對CT更熟悉,簡單說來就是各個角度拍攝取得的X光片,通過合成處理,得到一個三維立體的影像。比如歷史上第一個X光片,我們可以看到X光發明人倫琴的夫人的手掌骨骼平面圖。而通過CT,如今我們可以還原一個人的大腦從底部到頂部的每一個層面。
大家可能對CT更熟悉,簡單說來就是各個角度拍攝取得的X光片,通過合成處理,得到一個三維立體的影像。比如歷史上第一個X光片,我們可以看到X光發明人倫琴的夫人的手掌骨骼平面圖。而通過CT,如今我們可以還原一個人的大腦從底部到頂部的每一個層面。
附圖:左邊是歷史上第一個X光片,為發明人倫琴的夫人的手掌骨骼平面圖,右邊是一個人體大腦CT的結果,可以看到從顱底到顱頂的每一個橫截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但大家注意到沒有,CT給我們的圖像是結構(器官長啥樣),而不是功能(器官工作狀態如何)。比如這些大腦的CT圖像,我們看得出物理結構,但沒法看出哪個區域處於“活躍”狀態。
這就要靠PET出手了,PET和CT一樣也有一個圖像合成處理的過程,但不同於CT通過X光來獲取圖像,PET是讓受試者(醫學實踐裡一般是病人)攝入帶有放射性標記的追踪物,然後觀察這些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的分佈。
最常見的PET成像裡,病人會攝入一種叫“氟18代脫氧葡萄糖”的放射性標記物,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和葡萄糖有些類似。確實,這個標記物不僅與葡萄糖結構類似,進入人體後的分佈也與葡萄醣類似。正是依靠這個特點,當它被人體攝入後,那些喜歡吸收更多葡萄糖的組織結構或細胞會富集這個標記物,而標記物帶有的輻射性又可以用成像儀器(PET)來獲取標記物分佈的影像。結果就是我們可以通過PET來了解病人體內哪些器官組織“吃了”更多的葡萄糖。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要了解人體內哪些組織“吃糖”多?
要知道葡萄糖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能量來源,PET在顯示葡萄醣體內的分佈特徵時,也告訴了我們體內器官組織甚至是細胞水平的代謝活躍程度(可以理解為“幹活”多的細胞組織“吃”得也多)。
在癌症領域,癌細胞一般都是代謝更活躍(因為癌細胞都是不受控制地分裂增殖,自然需要“吃”得更多),而且不少腫瘤在能量來源上還更“偏好”葡萄糖,這就讓PET可以用於腫瘤成像觀察。
例如下面這個PET圖像裡,乳腺癌組織由於代謝活躍,就成了“高亮”地區,而有轉移癌細胞的淋巴結也是一樣“醒目”。
附圖:一個晚期乳腺癌的PET成像,癌細胞所在的左側乳腺組織與存在癌細胞轉移淋巴因為代謝活躍而成為高亮區域。改編來源: aboutcancer.com。
如果把PET和CT一起用到癌症影像檢查,那麼CT可以顯示腫瘤的具體位置、大小結構,而PET可以顯示代謝活躍程度,兩者加權,能提供很多其他技術無法提供的信息。因此,PET-CT在癌症診斷治療中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癌症診斷時,可以利用PET-CT結果中腫瘤組織與健康組織的區別來協助確診。而在癌症治療時,可以比較病人開始治療後與治療前的PET-CT影像,來了解腫瘤是否有變化,治療是否起了作用。
PET-CT不是萬能的
從功能上說,雖然PET-CT的圖像精度在不斷提高,理論上確實可能拍出所謂的毫米級別腫瘤圖像,但在實際應用中,由於腫瘤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並不是像網上一些人說得那樣百發百中。畢竟腫瘤細胞是不會在最終的圖像上舉手示意自己的存在。
成像過程中的瑕疵、並無危害的組織增生、甚至人體組織的個體差異,都可能在PET-CT上看著像腫瘤(比如很常見但大部分沒有癌變風險的甲狀腺結節就容易在PET- CT上看著像腫瘤)。
有些腫瘤由於自身特徵,對PET-CT並不“感冒“——發病率很高的前列腺癌攝入葡萄糖不多,就容易逃過PET檢查。
所以對於腫瘤診斷,PET-CT往往也是在其它診斷方法的協助下起作用。如果沒有任何其它信息幫助,靠PET-CT來尋找毫米級腫瘤,無異於大海撈針。而用在健康人群裡做篩查,相當於“不知道有沒有針,就下海去撈了”,只能說純屬坑人。
更重要的是,從風險考慮,PET與CT都涉及到讓人接受有致癌風險的電離輻射,而全身PET-CT的輻射劑量還不小,這在網上宣傳全身癌症篩查的文章里基本都“大事化小”了。
醫學成像裡涉及到接觸輻射的情況很多,比如拍X光片就會有。大家應該也能理解,接觸的輻射劑量越高,對我們身體的潛在危害也越大——癌症標準療法之一放療就是利用高劑量輻射的傷害作用來直接殺死癌細胞。當然,醫學成像裡的輻射不會到放療那種直接殺傷細胞的程度,但其潛在風險(比如輻射的致癌性)依然是在具體醫療實踐裡必須權衡的。
醫學成像裡涉及到接觸輻射的情況很多,比如拍X光片就會有。大家應該也能理解,接觸的輻射劑量越高,對我們身體的潛在危害也越大——癌症標準療法之一放療就是利用高劑量輻射的傷害作用來直接殺死癌細胞。當然,醫學成像裡的輻射不會到放療那種直接殺傷細胞的程度,但其潛在風險(比如輻射的致癌性)依然是在具體醫療實踐裡必須權衡的。
不同成像技術,受試者最後接受到的劑量不盡相同。在所有醫學成像方法裡,PET-CT是輻射量最高的檢查之一,一般認為做一次全身PET-CT成像,接受的輻射量在25西弗左右。
這個量是什麼概念呢?我們處在自然環境下,有所謂的背景輻射,這樣的自然輻射,正常人一年下來接受到的大概是3西弗。如果拍個X光胸片,大概是0.1西弗,差不多是10天的自然輻射量,相對來說對身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提倡大家沒事做個X光玩的,只是風險比較小,如果需要使用的話不必太顧忌。
PET-CT一次25西弗,可是相當於一下子就接受了正常人7、8年的背景輻射量,完全不是可以忽視的情況。實際上,真有不少研究在探討PET-CT這樣的“高輻射”成像技術對受試者的潛在致癌作用。
2009年的一個研究中,香港的研究人員測量了PET-CT在病人裡使用的實際輻射量,根據換算,這些輻射劑量對於一個20歲的亞裔女性,可能增加其一生患癌的概率0.5% ,同齡男性是0.3%。注意這還只是一次PET-CT成像的結果。也正因為輻射劑量大帶來的潛在危害,PET-CT絕不是一個想做就做的醫療選擇,而要根據病人的實際需要,權衡利弊後決定。
在台灣地區,有人試圖選擇一家醫院的工作人員來研究PET-CT作為普通癌症篩查工具的有效性。其中一項研究內容是大家的參與積極性,有意思的是,相對於其他工作人員的積極響應,這家醫院裡的一線醫務人員,出於輻射風險的考慮,反而對這樣的”免費篩查服務”並不感冒。
鑑於網上的“推銷”似乎都在說日本,那我們也來看看日本在這方面的總結。作為少數嘗試用PET-CT做癌症篩查的國家。2013年,他們發表了一項06-09年的PET-CT篩查統計,發現雖然有用PET-CT篩出的腫瘤,但篩成功的大多是建立在多次成像的基礎上,而大部分通過PET-CT發現的早期腫瘤是沒有癌變危險的類型,屬於不發現也無所謂,發現了也沒下文那種。
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想得到可能有用的癌症篩查結果,PET-CT必須與多種其它方法合用、不能只依靠一次影像;這意味著會增加了更多的輻射劑量,又帶出了應該隔多少時間重做影像的無底洞問題,並且只適用於部分癌症(等於把所謂全身篩查的牌子砸了)。即便符合上述所有條件,作者依然認為這種篩查局限多多,最後乾脆說這麼折騰值不值得看個人判斷吧。
當然,有些人經濟條件比較好,覺得錢不是問題。即便如此,也要考慮到PET-CT這樣的醫學成像,並不是背個單反甚至拿起手機就能玩的業餘攝影。根據一項調查估計,2015年全中國祇有240台PET-CT機器。從社會角度看,這些有限的儀器資源應當留給有確切需要的病人,健康人即使有錢也不應該來隨意湊熱鬧。
參考文獻
1. Screening for cancer with PET and PET/CT: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J Nucl Med. 2007
2. Whole-body PET/CT scanning: estimation of radiation dose and cancer risk. Radiology. 2009
3. Report…
在科學領域有個概念,叫做 範式 。 範式指的是科學體系的基本模式、結構和功能,是一組公認的假設、理論、方法和標準的總和。 可以說,範式就是公認的科學的框架。
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科學範式也在逐漸轉變。
舉個簡單的例子,外科手術終結了乳腺癌無法治癒的歷史,影像學技術使我們前所未有地看清腫瘤,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而靶向治療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抗HER2靶向藥讓原本惡性程度最高的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變得可以被馴服。
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的一步步積累,才最終奠定了循證醫學的治療選擇,包括我們今天要談到的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新輔助治療-手術-術後輔助治療的系統治療。
如今掀起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治療新一輪範式轉移革命的,不用多說,熟悉的讀者都會立刻想到 曲妥珠單抗(H)+帕妥珠單抗(P)的抗HER2雙靶向治療(以下簡稱PH雙靶) 。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PH雙靶治療在乳腺癌系統治療中的關鍵節點。由於一篇文章能承載的內容有限,我們把目光集中在 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中/高危(中/高複發/轉移風險)患者這一群體,也就是腫瘤大於2cm或淋巴結陽性的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即臨床II期和III期)患者。
不打無準備之仗
如果要給新輔助治療冠上一個形容比喻,那麼我想到的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
新輔助治療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單純的治療上,它能夠在術前縮小腫瘤、降低手術難度和並發症風險、增加保乳手術的可能性,甚至為原本無法手術的患者提供治療機會。
除了增加腫瘤的可控性和早期乳腺癌的治愈可能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輔助治療其實更是一次難得的快速評估藥物治療效果和篩選目標人群的好機會[1]。
既然是一種治療方法,那麼必然要有評估其療效優劣的標準。與臨床試驗中常見的PFS、OS等標準不同,衡量新輔助治療有著另外一把特殊的標尺—— 病理學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 [2],也就是新輔助治療後 乳腺和淋巴結無殘留侵襲性病變(tpCR)、或乳腺無殘留侵襲性病變(bpCR),意味著侵襲性癌細胞被全部消滅,效果很好。
為了搞清楚pCR與長期臨床獲益的關係,FDA的CTNeoBC國際工作組對符合標準的臨床研究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統計,最終納入了來自12項國際新輔助研究的超過11955名乳腺癌患者。
分析結果顯示, 實現pCR的乳腺癌患者無事件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HER2陽性患者,效果尤為顯著 [3]。
實現pCR的患者預後更好
由此可見,實現pCR對患者來說有重要的預後意義, 選擇合適的新輔助治療方案也就成了系統治療的第一個關鍵節點。
沒有懸念的答案
對於高危的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新輔助用什麼治療方案?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毫無懸念,因為只要你翻開各大乳腺癌診療指南,就會發現它們都推薦化療聯合靶向治療,而靶向治療的選擇幾乎都推薦 曲妥珠單抗與帕妥珠單抗的抗HER2雙靶治療 。
PH雙靶新輔助的第一次亮相始於Ⅱ期臨床研究NeoSphere。2012年,NeoSphere的主要結果登上《柳葉刀·腫瘤學》[4],各組方案中, PH雙靶+多西他賽表現出了碾壓式的優勢,患者tpCR率達到39.3%,幾乎是H單靶+多西他賽數據(21.5%)的翻倍 。
正是基於這一結果,FDA加速審批通過了PH雙靶+化療用於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新輔助治療的適應症。
對中國患者來說,意義更大的則是另一項臨床試驗——PEONY。PEONY試驗由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牽頭,是一項主要在中國患者人群中驗證PH雙靶新輔助療效的Ⅲ期研究。
不久之前,PEONY試驗數據公佈在了《JAMA腫瘤學》上[5], PH雙靶再次驗證了其驚人的潛力。比起曲妥珠單抗+多西他賽組患者21.8%的tpCR率,雙靶+多西他賽組達到了39.3%,又是近一倍的差距!…
原文轉自奇點網
RAS突變可以說是最難搞定的致癌突變之一了,發現最早,分佈最廣,雖說有了靶向藥,但也只對攜帶RAS突變的肺癌有較好的效果。幾乎全部攜帶KRAS突變的胰導管腺癌,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癌中之王。
除了自己沒法被搞定,RAS突變還會賦予癌細胞一個外掛——大胞飲。這個大胞飲,原本是巨噬細胞用來吃掉那些入侵的病原體的技能,但卻被癌細胞用來吃掉周圍的蛋白質,為自己提供營養,增強適應性。
近日,紐約大學的Craig Ramirez和Dafna Bar-Sagi破解了RAS突變激活大胞飲的機制,從中或許可以找到破解這一外掛的方法。他們發現, RAS突變通過讓一種質子泵V-ATPase定位到質膜上,來激活大胞飲 。這其中還涉及了兩種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 膽固醇和小蘇打 。這一研究發表在Nature上[1]。
巨胞飲
(來自gfycat.com)
癌細胞,長得快,當然也能吃,但腫瘤裡能給癌細胞吃的卻不多,畢竟長得太快,血管跟不上,每人給送飯。
這就到了RAS突變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在2013年,Dafna Bar-Sagi等人就發現, 致癌的RAS突變可以刺激細胞進行大胞飲 ,將細胞外的蛋白質大口大口地吞下,水解消化成谷氨酰胺等癌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而抑制大胞飲可以減緩RAS驅動的腫瘤生長[2]。
不過這個RAS突變又是怎麼把大胞飲這個外掛給癌細胞的?研究人員利用siRNA,在攜帶HRAS突變的癌細胞中進行了篩選,發現了 V-ATPase等四大類與大胞飲有關的基因 。這其中,V-ATPase與大胞飲的關聯程度最高,也被發現與腫瘤生長轉移有關[3],研究人員決定就從它這入手研究。
篩選中發現與大胞飲有關的V-ATPase基因
V-ATPase是細胞膜以及各種膜結構細胞器上的一種質子泵 ,負責向細胞外或者細胞器內輸送氫離子,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參與了一系列物質的膜轉運和細胞內轉運過程[ 3]。比如 把膽固醇從內體轉運到細胞膜上,就需要V-ATPase往內體裡泵入氫離子 [4]。
而細胞膜上的膽固醇,正是癌細胞大胞飲所必需的。 調節大胞飲的一個重要因子——RAC1,正是靠著膽固醇,才到細胞膜上就位,發揮作用 的[5]。
研究人員發現,缺失V-ATPase會讓細胞膜上的膽固醇流失, RAC1本身的活性雖還正常,但卻沒法定位到細胞膜上發揮功能 ,大胞飲自然也被抑制了。而外源性補充膽固醇,或者給RAC1換上一段不依賴膽固醇的膜定位序列,則都能恢復V-ATPase缺陷細胞的大胞飲功能。
膽固醇除了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外,也是細胞膜必不可少的組分之一
(來自pixabay.com)
而在V-ATPase上游,突變的RAS對V-ATPase的調控,也是影響的V-ATPase的膜定位。研究人員發現, 在RAS基因為野生型的細胞中,V-ATPase主要存在於胞質中 ,而 致癌的HRAS突變或者KRAS突變,都會讓V-ATPase聚集到質膜上 。而 在肺癌、結腸癌、胰腺癌細胞中敲除KRAS,都會導致膜相關的V-ATPase減少 。
在正常細胞中,比如腎臟中泌酸的閏細胞裡,V-ATPase的膜定位要靠一種碳酸氫鹽依賴的可溶性腺苷環化酶(sAC)。細胞外的碳酸氫鹽,也就是廚房裡常有的小蘇打,可以激活sAC引起細胞內cAMP水平的升高,進而通過激活蛋白激酶A(PKA),引起V-ATPase向質膜轉移。…
原文出自病理柳葉刀
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遠離這些不良的環境,若有不適症狀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癌症疾病的治療,千萬不能拖延時間,一定要在早期及時接受治療。據研究表明,霧霾中的有害物質會對呼吸道形成刺激和傷害,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特別是抵抗力較弱的兒童和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是容易遭受大霧的侵害。那麼,霧霾天氣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健康呢?首先來看看有哪些清肺潤肺的食物吧。
百合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潤肺解渴、止咳止血、開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陰虛久咳,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等症狀。
梨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症、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梨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可以將它蒸著吃,可以煮湯,還可以搗泥成梨糕,可清肺,治療咽喉痛,效果極佳。
羅漢果
羅漢果也叫拉漢果、假苦瓜,瓜薄質輕、個大肉脆。用羅漢果泡茶飲用,有清熱利咽作用,可治療百日咳、肺熱咳嗽、咽喉炎、口乾舌燥等,是演員、教師理想的保健飲品。
川明參
川明參多醣是調節免疫遙活性成分,對免疫力低下者有顯著作用。能有效地改善體質,效力相對較小,適用於健脾益肺。川明參中特含有十八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沙參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此外,明參中的活性成分,不但對正常人,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加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並能延長病人生存時間,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且能夠減輕放療的毒副作用,加快損傷組織的修復,預防白細胞減少使病人順利的完成治療。應用人參多醣過程中無副作用,安全可靠。
白蘿蔔
清肺潤喉,是中醫食療經常選用的,生吃效果好,榨汁效果更佳。而且其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細胞的異常分裂,進而預防癌症發作,蘿蔔還有殺菌、增進食慾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蘿蔔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纖維和豐富的澱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夠有效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太子參
太子參能夠宣肺降氣,氣運行通暢,可打通全身經絡淤塞,整體調理臟腑,全面調節身體機能以及免疫力,增強免疫防禦機能,保持身體各臟器生態環境平衡,真正杜絕臟腑功能失調,虛火上升,貫通氣、肺,陰陽之氣平衡,不僅不咳不燥,還能益氣生津,深度潤肺養肺。
橄欖
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的作用。嗓子痛時含服些青橄欖,可使咽喉清爽,如與鮮蘿蔔煎服效果更好。橄欖經蒸餾後的液體稱橄欖露,可用於治療咽痛、咳嗽、煩躁等症。
枇杷
枇杷有潤肺、止渴、下氣之功,可治療肺萎咳嗽、吐血和煩渴等。枇杷葉是常用的中藥材,經蜜炙後有清肺和胃、降氣下疾作用,常用來製成枇杷膏、枇杷露、枇杷沖劑等,治療肺熱咳嗽。
銀耳
銀耳被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雖補,但價格昂貴,而銀耳無論顏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窩相似,價格便宜。銀耳具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美容、嫩膚、延年益壽之功效。
無花果
除生食外還可以加工成為果乾、蜜餞、罐頭等。無論乾鮮無花果均可入藥。咽喉腫痛時,吃上幾顆會減輕疼痛,很快恢復。肺熱、聲音嘶啞時,服用冰糖水煎無花果,可起到去火消啞的作用。
本文來自 菠蘿因子
一
說起致癌風險,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輻射。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最近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更是進一步加深大家對輻射的恐懼。
很多人都認為微波爐是有致癌風險的,所以家裡堅決不用。很多人覺得WIFI信號、手機信號也可能致癌,每天過得心驚膽戰,如履薄冰。
最近5G網絡興起,聽說信號更強,速度更快,好多人又開始擔心了,還找到了一些“證據”。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5G是否致癌,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會清楚。如果沒時間細讀的,可以直接劃到最後一段找答案。
二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輻射,也叫“電磁輻射”。早上起來,窗外照進來的第一縷陽光就含有紫外線,屬於電磁輻射;而每天用的手機,熱飯用的微波爐,樓外面的高壓電線等等,也都會帶來不同的輻射。
這麼多的各類輻射,到底哪些會致癌,哪些又其實是無害的呢?
事實上,流傳很廣的一些說法,包括“微波爐致癌”、“高壓電塔致癌”、“Wi-Fi致癌”等, 統統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但為什麼大家都聽過呢?
靠的是那些“全職傳播偽科學”的人們,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製造了大量偽科學營銷文,流毒甚廣。
最喜歡傳播各種偽科學謠言的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靠偽科學文章的流量掙廣告費的, 對他們而言,文章最重要的是聳人聽聞,讓大家產生恐懼,因為這樣就會讓大家轉到各個群裡去,生怕身邊的人不知道這些“能救命的信息”。
大家看看長輩經常往家族群裡轉的文章,是不是多是帶著下面這些“關鍵詞”的“恐嚇式”標題?
第二類,是賣各種“防輻射”產品的人。對他們而言,大家對輻射越恐懼,越可能買他們的產品。 防輻射帽子、防輻射衣服、防輻射窗簾……應有盡有。防輻射的盆栽更是爭奇鬥艷,銷量驚人。
我始終無法理解仙人球為什麼能防輻射,是因為身上的刺長得像避雷針麼?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賣得最好的,還得數防輻射孕婦服。這是近年來最成功的營銷噱頭之一。
即使央視在內的媒體多次聲明,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日常接觸到的輻射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者胎兒畸形。
即使很多人並不擔心自己,也會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買來保護寶寶,成功交納智商稅。
圖片來自網絡
孕婦對輻射的恐懼和謠言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事實上,早在80年代,隨著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很多人就開始擔心屏幕的輻射會導致婦女流產。
直到199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大型研究才讓大家放心。
科學家對2400多名女性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跟踪,這些女性中一半長期在顯示器前工作,一半不在。通過兩組數據比較,發現第一,長期與顯示器接觸的女性確實接收到了更多低頻輻射,第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種輻射對身體造成了影響,不管女性每週在顯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時,甚至孕期也堅持工作,流產率都沒有差別。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
三 …
美中抗癌協會(USCACA)和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聯合向五位在癌症研究領域取得傑出成績的青年學者授予2019年「美中抗癌協會-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優秀青年學者獎」 (又名「美中抗癌協會-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臨床、轉化與基礎癌症研究學者獎」)。頒獎儀式於2019年11月28日至30日召開的第八屆廣州國際腫瘤學會議期間舉行,得獎科學家獲頒「優秀青年獎」證書和1000美元獎金。
自2010年以來,AFCR每年都與USCACA聯合評選、表彰和獎勵基礎或臨床癌症研究領域的傑出青年。USCACA-AFCR優秀青年獎旨在激勵獲獎科研人員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新型癌症療法,促進中美之間在臨床癌症藥物研發領域開展合作,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從而實現加快癌症新葯開發的終極目標。
恭喜一下獲獎者:
劉珈泉博士 首席研究員,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市)
駱卉妍博士 醫學副教授,腫瘤醫師,胃腸道內科醫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州市)
任勝祥博士 副教授,副主任,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市)
杨萌博士 助理教授,天津醫院天津醫科大學公共實驗室(天津市)
張若昕博士 研究助理教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
我們的2019「公益集資-治癒癌症」歲末籌募活動已經開始。請利用這個機會,幫助我們使今年的籌募活動比以往更加成功。
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繼續資助了極具希望的癌症科研項目。正因有各位一直以來的慷慨解囊,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資助的抗癌項目取得了出色的進展,有望顯著改善各類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包括亞洲人口中最常見的幾種癌症,如乳癌、肝癌和食道癌。
肝癌的創新治療方案: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資助的科學家正在設計能與兩種致癌蛋白緊密結合并抑制其功能的適體,即短RNA鏈。DNTM1是一種可以改變細胞DNA狀態的酶。SALL4控制着腫瘤抑制基因在癌細胞中的表達。利用適體靶向DNTM1和SALL4可使異常的基因表達恢復正常,讓肝細胞遠離癌化。目前科學家正在開發若干先導性適體,若研發成功,治療性適體或能出奇制勝,為肝癌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
通過臨床試驗提高食道癌準確診斷率:超聲檢查是用於診斷食道癌癌細胞擴散階段的常規療法。AFCR臨床科學家正在開展相關研究,評估超聲檢查期間向食管組織注射鹽水是否能提高細胞層的分辨率,從而作出更準確的診斷。患者可能因為誤診而接受將造成終身傷害的不必要治療。該研究或能提供一項成本低廉的技術,指導醫生正確診斷食道癌,為更多食道癌患者提供正確的治療方法。
評估乳癌和卵巢癌患病風險:在亞洲女性癌症患者中,乳癌的死亡率位居第二,僅次於肺癌。AFCR的研究人員正在評估中國香港和內地人口罹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HBOC)的風險。利用新一代血液樣本D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正在確定中國香港和內地人口中引起乳癌的主要及其他基因的遺傳突變率。在2018年至2025年期間,亞洲乳癌發病率預計將攀升19%,該研究將為HBOC診斷改善、有效治療及預防等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讓高危人群及其家庭有機會接受治療,挽救他們的生命!
開發新型抑制劑對抗癌症主要通路:正常生長信號通路的異常超活性見於超過40%的癌症。對常規療法的耐藥性是患者和醫生面臨的主要臨床問題之一。AFCR資助的科學家已發現調節該通路多種成分的分子機制。此外,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若干先導化合物,可以在不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的情況下阻斷抑制劑異常活躍的信號通路。隨着不斷優化,新的抑制劑或將為許多癌症患者帶來有效治療的希望。
感謝您一直以來給與我們的無私幫助...
您的支持為AFCR推動尖端性科學研究提供了原動力。正是像您這樣的慷慨捐助者,才使我們能夠為「科研癒癌」提供最重要的資金支持。您的繼續支持對我們的抗癌事業意義重大。請今天就為我們的2019「公益集資-治癒癌症」歲末籌募活動送出一份捐助。您的善款對我們至關重要。
您也可以通過向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捐款,向正在與癌症抗爭、已戰勝病魔或患癌去世的親友表示敬意。他們可能是您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他們可能是癌症的倖存者,也可能已因癌症去世。無論如何,您的捐贈不僅是對他們的永久致敬,同時也為研發更好的藥物、診斷方法和疫苗提供了支持。
肝癌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見的癌症,在亞洲最常見癌症榜單上排名第四。肝癌是全球第二大最致命的癌症,2012年就奪去了74萬6千多人的生命。同年,在亞洲肝癌奪去了55萬8千多人的生命,成為亞洲第二大的癌症致死類群。其死亡率與發生率的比值為0.93,這就意味着幾乎沒有病患能夠長期存活。
診斷與預防
2018年,法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飲酒導致的肝癌預後效果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肝癌更差。這一結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雖然乙型和丙型肝炎仍然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但在美國,25%-30%的肝癌病例都與酒精有關。在894名研究患者中,582人有慢性酒精濫用史;非酒精相關組和酒精相關組的中位總生存期分別為9.7個月和5.7個月。調查人員推測,與酒精有關的肝損傷導致了存活率下降。另外,科學家認為肝炎疫苗可以預防世界上大約一半的肝癌病例。
另一項研究把一種和減輕壓力有關的酶與肝癌聯繫起來。Nqo1是機體產生的一種抗自由基物質,肝癌也用其調節兩種主要的細胞增殖通路。這兩種通路是實現代謝重編程的關鍵,能夠使癌細胞超高效利用葡萄糖作為燃料,並最終實現快速增殖。醫生髮現,敲除Nqo1可導致肝癌細胞增殖所需的代謝適應失去活性。
治療方法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現,機體先天免疫系統中可對腸道微生物產生反應的一種蛋白質能夠抑制肝細胞性肝癌(HCC)。HCC是最常見的肝癌,與慢性炎症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細胞溶質病原體傳感器NLRP12可作為炎症的「負調節因子」。研究人員分別觀察了攜帶和未攜帶NLRP12基因的小鼠腫瘤細胞發出的信號,發現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在缺乏NLRP12的肝臟腫瘤中高度活躍,而此前的研究證明JNK與肝癌相關。目前正在開展NLRP12如何調節JNK通路的研究。
另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是「餓死」肝癌:特拉華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抑制了一種名為己糖激酶-2的關鍵細胞酶的活性,其能幫助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而葡萄糖正是癌細胞的食物來源。研究人員隨後加入了二甲雙胍(抗糖尿病葯),並在另一項實驗中加入抗肝癌葯索拉非尼。這兩種組合就像對癌細胞的兩次重擊,或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二甲雙胍和索拉非尼的商品名分別為格華止(Glucophage)和Nexavar。最後,當手術不是可選項時,如體內有若干腫瘤,可以選擇燒蝕法,在不切除腫瘤的情況下把腫瘤消滅。醫生非常謹慎,一般不會輕易把燒蝕法作為一種療法(手術通常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不過,燒蝕法可以幫助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
AFCR正在資助的肝癌研究
AFCR最新資助的科學家丹尼爾•特恩(Daniel Tenen)博士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方面的先鋒。特恩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癌症研究科學院主任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在HCC中通過使用適體來還原表觀遺傳修飾異常適體(aptamer)為短多肽(極小的蛋白)或核酸(DNA或RNA的結構單元),可選擇性地與產生疾病相關蛋白的特殊區域相結合。由於體積小,這種新的分子類別可以到達大分子無法接觸到的蛋白質位點併產生高親和性的結合。特恩博士在意大利的合作者是將RNA適體應用於疾病治療的世界知名專家。研究表明,有兩種名為SALL4和DNTM1的蛋白分子,其表觀遺傳行為異常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和發展。AFCR支持的這項合作研究將在特恩博士的帶領下致力於尋找能夠與SALL4和DNTM1蛋白上的特殊區域進行緊密結合的最佳小型適體,以使其異常表觀行為恢復正常。這支科研勁旅將集合表觀遺傳修飾和適體技術這兩個領域的專家,共同開發新型大膽的方法有效治療肝癌,為病患們帶來新的希望。
過去科學界一直認為,輔助T細胞就跟動畫裡一樣,是坐在辦公室不親自上火線的指揮官,不過在《自然》創刊150週年特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把這個觀念顛覆一下啦。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需要 識別MHC II類抗原才激活的CD4+T細胞,也就是輔助性T細胞的免疫應答,對CD8+效應T細胞的抗癌起著重要作用,兩種T細胞必須協同作戰,才能激活足夠強大的抗癌免疫殺傷 [1]!
用《自然》配發社論的話說,這很可能是提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療效的關鍵。
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對免疫治療和治療中免疫細胞的關注,都集中在了身處最前線的效應T細胞身上,畢竟它們是識別和殺傷癌細胞的主力嘛,而輔助T細胞的作用卻不夠明確,有人認為它們可有可無,甚至會“拖後腿”。
這一方面是因為效應T細胞可以直接殺傷癌細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癌細胞新抗原的特殊性。 大多數能夠激活抗腫瘤免疫的癌細胞新抗原,從種類上來說屬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I類限定分子[2],它們只能被效應T細胞識別。
而能被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MHC II類限定分子,在已知的新抗原中寥寥無幾,因此對輔助性T細胞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從過往已知的對效應T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入手。 它親自下場識別MHC II類新抗原,並不被認為是免疫治療起效的必要條件 。
當然,識別抗原還少不了抗原提呈細胞(ADC)的參與
(圖片來源:波士頓大學)
但單靠效應T細胞激活的免疫應答,往往不足以消滅腫瘤,不然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療法平均的客觀緩解率,就不會是30%[3]了。影響療效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都和免疫細胞有關,科研的焦點,就自然轉移到了曾經的“配角”身上。
2014年,《科學》上首次發表了利用靶向特定突變的CD4+T細胞療法,治療晚期癌症的報告[4],證實了輔助性T細胞免疫應答的存在。此後在2015和2017年,兩例採用腫瘤疫苗,激活輔助性T細胞抗癌的案例先後登上《自然》[5-6]。
然而奇點糕此前也提到過,MHC II類 新抗原 在癌細胞表面表達水平一般很低,和使用疫苗時的抗原數量根本沒得比,人體正常也不會有過繼性細胞療法那麼多的輔助性T細胞。
那麼在應對“正常”的癌細胞,進行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療時,輔助性T細胞識別MHC II類新抗原,激活的免疫效應,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別看效應T細胞把癌細胞圍住了,但有可能只是圍而不攻
(圖片來源:NIH)
這就是本次研究的團隊想要解開的謎題。首先,為了盡量排除已知抗原激活免疫應答的影響,研究團隊特地選擇了免疫原性很低,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療基本無效的一個惡性肉瘤細胞系,給這些癌細胞插上MHC I類和II類新抗原來展開實驗。
由於已被確認的MHC II類限定分子新抗原很少,研究團隊借助算法模擬預測的方式,才找到一種僅可以被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MHC II類新抗原,命名為mITGB1,對應的還有僅可以被效應T細胞識別的MHC I類新抗原(mLAMA4)。
把新抗原表達不同的肉瘤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時, 單獨表達mITGB1或者mLAMA4的癌細胞,並不能誘導抗癌免疫應答,腫瘤該怎麼長怎麼長; 但兩種新抗原同時表達時,腫瘤的生長速度卻變慢了,明顯是受到了免疫應答的殺傷 !
使用PD-1抑製劑+CTLA-4單抗聯合治療時,腫瘤更是完全消失了。 如果把mITGB1和mLAMA4,換成兩種只能被效應T細胞識別的MHC I類新抗原,免疫治療的療效就基本消失了。這說明激活免疫重要的是抗原類型,而不是抗原量 。
只有第三組:同時表達兩種新抗原的腫瘤,能夠被聯合免疫治療幹掉,說明免疫應答的激活,兩類新抗原缺一不可…
近年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和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NFCR)以全新的方式拓展合作渠道。2019年10月28日至29日,雙方於美國馬里蘭州首次聯合舉辦癌症研究與全球合作科學論壇。AFCR共有以下11位代表與會,其中包括本基金會目前資助的4名研究人員:
領導團隊: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首席財務官梁國維博士
科學顧問委員會:翁維鈞博士(主席)、Webster Cavenee博士(委員)、Kanaga Sabapathy 博士(委員)、曹世華博士(委員)、王毅博士(委員)
資助科學家:胡建成博士、鄺靄慧博士、黎建軍博士、丹尼爾·特恩博士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的胡建成博士是Ras/Raf/MEK/ERK基因路徑的專家,在會上對其實驗室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作了報告;研究證據表明,上述基因路徑或是癌症的致命弱點。香港大學的鄺靄慧博士則對中國乳癌-卵巢癌患者的遺傳修飾因子進行了權威分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黎建軍博士對其團隊領導的食道癌新型診斷臨床試驗提出了初步看法。新加坡癌症研究所的特恩博士報告了其實驗室正在開展的多腫瘤靶點研究。
此次聯合論壇獲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雙方科研人員不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討論,還對未來的合作提出了諸多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