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柳葉刀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場所,有無數種的重要功能。主要功能包括糖的分解、貯存糖原;參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分泌膽汁;吞噬、防禦機能;製造凝血因子……,如此,可以羅列好多好多行。因此,如果要全面系統地評價肝臟功能如何,其實需要無數項指標。但目前的醫學水平並沒有發展到可以完全評價肝臟各種功能好壞的地步,事實上,現在常用的肝功能指標就十來項,能初略的反應部分肝臟功能。本文小編將對常用的肝功能指標進行介紹。 1、反應肝細胞損傷的指標 谷丙轉氨酶(ALT)和穀草轉氨酶(AST)是迄今依然被認為是肝細胞損傷的“金標準”。 谷丙轉氨酶(ALT): ALT存儲於肝、腎、心肌、胰、脾、肺、紅細胞、血清和骨骼肌中,以肝臟存儲量最高,一般存在於肝細胞漿中,肝內含量約為血中的一百倍,如果釋放的酶完全保持活力,哪怕只有1%的肝細胞壞死,也可以使血清酶活力增加一倍。肝細胞內濃度比血清高1000~5000倍,在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即使無壞死,肝細胞內轉氨酶亦可由如此明顯的濃度梯度差而洩漏入血中。因此,ALT是最能反映肝細胞損害的指標。 但是ALT缺乏特異性,有多種原因能造成肝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如疲勞、飲酒、感冒甚至情緒因素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轉氨酶升高一般不會高於60個單位,轉氨酶值高於80個單位就有診斷價值,需要到醫院就診。 穀草轉氨酶(AST): AST也廣泛存在於上述諸器官中.但以心肌細胞含量最高,其次為肝臟細胞,,血清中含量極少,故血清中AST活性升高應排除心肌病變後才考慮肝髒病變。AST在肝細胞漿內只佔20%,其餘80%存在於線粒體內,在肝細胞漿內AST/ALT之比為0.6:1,而在整個肝細胞內兩者之比為3:1,因此ALT是反映肝病變最敏感的指標之一,而血中AST顯著增高時,在排除心肌病變後,應考慮肝線粒體大量破壞、肝細胞壞死。ALT不高或輕微增高而AST明顯增高時注意肝外因素損害,最常見於心肌損害。但當肝臟損傷發展到一定的嚴重程度,肝細胞大量壞死導致ALT枯竭,這時血液中的ALT反而降低,但是黃疸卻持續升高,這種現象即所謂「酶膽分離」。這一特殊情況更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注意。 成人血清AST和ALT比值的正常值約為0.8。AST/ALT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輕型是以ALT升高為主,AST/ALT的比值<1; 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ALT和AST均升高,AST/ALT≥1; 肝硬化和肝癌:AST升高明顯,AST/ALT升高明顯,AST/ALT>1,甚至>2; 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轉氨酶的生成、釋放少,而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出現“膽-酶分離”的現象,這種現象則提示病情凶險。
2、反映肝臟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標 包括總膽紅素(TBL)、直接膽紅素(DBL)、間接膽紅素(IBL )、總膽汁酸(TBA)、鹼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轉肽酶(GGT)等。
膽紅素:
分為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主要用來診斷肝膽疾病和血液疾病,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時考慮膽道疾病,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時考慮血液系統疾病,二者均有增高時肝臟疾病多見。總膽紅素:
17.1-34.2μmol/L,隱性黃疸; 34.2-170μmol/L,輕度黃疸; 170-340μmol/L,中度黃疸; >340μmol/L,重度黃疸。
膽紅素主要是衰老的紅細胞破壞後釋放出來的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肝臟負責將其從血液中攝取並分泌至毛細膽管,經腸道細菌作用,大部分隨糞便排出,少部分經腎臟排出。當血液中總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時,就會出現尿黃、皮膚黃染,臨床上稱之為“黃疸”。血清中的膽紅素在肝內經過葡萄醣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膽紅素,未在肝內經過葡萄醣醛酸化的叫做間接膽紅素,二者的和就是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說明肝細胞處理膽紅素後的排出發生障礙,即發生膽道梗阻。
如果同時測定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可以鑑別診斷溶血性、肝細胞性和梗阻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一般TBil<85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20%;
肝細胞性黃疸:一般TBil<20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35%;
阻塞性黃疸:一般TBil>34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60%。
那麼,黃疸了怎麼辦呢?首先要根據上述的表格和化驗單中的數字,分析到底是哪一種黃疸:
梗阻性的黃疸 要么是有結石堵住了,要么就是有腫瘤壓迫,要么就是其他原因把膽管堵住了;當務之急,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疏通管道呀(家裡下水道堵了,還要半夜起來打電話叫工人師傅來修呢)——對於這類黃疸,膽汁引流是王道,其他的都是輔助性的。 肝細胞性黃疸 可以用一點保肝藥,同時用一點退黃的藥,比如思美泰、優思弗等,當然如果膽紅素高得離譜,也是可以考慮膽汁引流的。 溶血性黃疸 一般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剛剛出生的嬰兒,腫瘤患者發生率低,假如真的被你撞見了,那要仔細分析原因了,多半是由於腫瘤產生了一些“壞的分子“導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是自身免疫性抗體,治療起來比較頭疼了,具體要請教你的主管醫生,因地制宜地治療了。
總膽汁酸:
膽汁酸是膽固醇在肝臟分解及腸-肝循環中的一組代謝產物,是膽固醇在肝臟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與膽固醇的吸收、代謝及調節關係密切。當肝細胞發生病變或肝內外阻塞時,膽汁酸代謝發生障礙反流入血,血清總膽汁酸濃度升高。因此能較特異地反映肝臟的排泄功能,理論上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膽紅素更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異常。健康人的周圍血液中血清TBA含量極微,當肝細胞損害或肝內、外阻塞時,TBA代謝就會出現異常,總TBA就會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時TBA明顯升高。
鹼性磷酸酶(ALP):
鹼性磷酸酶是一組同功酶,廣泛分佈於人體膽道、肝臟、骨骼、腸、腎和胎盤等組織。已發現有ALP1、ALP2、AKL3、ALP4、ALP5與ALP6六種同功酶。其中第1、2、6種均來自膽道和肝臟,以膽道系統為主,第3種來自骨細胞,第4種產生於胎盤及癌細胞,而第5種則來自小腸絨毛上皮與成纖維細胞。因此ALP增高時首先應判斷是否因膽道系統損害所致,需結合TBA、GGT等指標具體判斷。如上述指標同步增高,基本鎖定ALP來源膽道,以毛細膽管或膽小管為主;如ALP單項增高注意膽道系統以外因素。
鹼性磷酸酶是膽汁淤積的經典標誌。正常人血清中的鹼性磷酸酶主要來自於骨骼,由成骨細胞產生,經血液到肝臟,從膽道系統排泄。生理性的升高只見於正常妊娠、新生兒骨質生成和正在發育的兒童。一般來說,不同肝病患者鹼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膽汁淤積、肝癌、肝細胞損傷。ALP檢測的缺點是骨病時也升高。
鹼性磷酸酶病理性升高見於: 90%肝病患者ALP升高,但不會超過正常上界2.5倍,而對於阻塞性黃疸,特別是完全性阻塞時,ALP上升至正常上界2.5倍以上;對於肝衰竭患者,如ALP下降,則提示肝細胞廣泛壞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