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CR資助年限:2010至2012
開發能夠可靠預測個體患者大腸癌轉移、復發風險的生物標誌物
彭詠芝博士
香港大學
背景信息
大腸癌是全球頭號癌症殺手之一,每年奪去約50萬生命。在香港,大腸癌在所有癌症中發病率位居第二,每年新發病例超過4000宗。鑑於其增勢迅猛,在未來幾年內大腸癌極可能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
大腸癌經常會轉移(或擴散)到肝臟,而肝臟轉移是大腸癌致命的主要原因。此外,很多患者在通過手術切除肝臟轉移癌後,其原發處的大腸癌細胞仍會繼續 轉移到殘留的肝臟,導致肝臟轉移癌的復發。早期手術對於有肝轉移的大腸癌患者至關重要。如果肝轉移癌可以在早期通過手術切除,40%的患者則可以在術後生 存5年以上。大腸癌研究的當務之急,是開發可靠的生物標誌物,來預測患者癌症轉移或者復發的風險。這些生物標誌物可以在早期檢測出肝臟轉移癌,大大增加手 術切除的可能性。這些生物標誌物也可以幫助醫生根據患者個人的癌症復發風險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
大腸癌轉移風險預測所面臨的挑戰
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生物標誌物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準確地預測大腸癌轉移或復發的風險。這就促使癌症科研人員更深入地探索腫瘤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具體課題,去尋求可靠的,預測度高的生物標誌物。香港大學的彭詠芝博士是這一科研領域的佼佼者。
AFCR深入到大腸癌生物標誌物的研究領域
在腫瘤中存在一群具備生成各類細胞能力的癌細胞,稱為腫瘤幹細胞(CSCs)。彭博士的研究小組最近的科研成果表明,一組名為CD26 CSCs的腫瘤幹細胞會誘發大腸癌的擴散。彭博士的此項突破性研究證明,CD26 CSCs是一種新的,具有科研開發前景的生物標誌物。它能夠預測大腸癌患者肝臟轉移或者癌症復發的風險。
此外,彭博士通過其腫瘤模型證明,簡單的血液測試就可能檢測出CD26 CSCs 。這種微創檢測手段極具臨床實踐意義。
在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的資助下,彭博士的科研團隊將進一步驗證他們的實驗成果。彭博士最新提出的研究項目,是關於監測大腸癌患者在切除 其原發癌或轉移癌的手術前後體內CD26 CSCs 水平的變動情況。研究預計,在可能發生癌細胞轉移或癌症復發的患者體內CD26 CSCs的水平將會回升。
研究成果對患者的意義
彭博士的研究成果將顯著推動大腸癌診斷和治療研究的發展。確定哪些患者的癌症轉移風險最高是臨床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這些患者最有可能受益於積極的全身性治療。此外,彭博士的研究項目將進一步證明CSCs在開發新的大腸癌治療方案中,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