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GBM AGILE 取得進展

去年秋季,GBM AGILE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GBM AGILE是一項腦癌臨床試驗計劃,其早期規劃一直得到AFCR的支持。該研究不僅聘請了一位代理負責人來管理資助這項研究的非營利組織全球適應性研究聯盟(GCAR),而且還宣布了其第一個候選產品。 醫學博士加里·戈登是一位具有豐富藥物開發經驗的傑出藥物高管,在11月初被任命為GCAR的首席執行官。他最近擔任AbbVie腫瘤開發副總裁,推動藥物開發創新,擴充員工隊伍,並推進了公司的腫瘤藥物研發流程。 一週後,全球第九大製藥公司拜耳(Bayer)宣布,其瑞戈非尼拜万戈Regorafenib 靶向药的品牌STIVARGA將率先進入GBM AGILE計畫。該產品已在中國、日本、美國及歐盟等市場獲得治療結腸直腸癌和肝癌的批准,這也有望使目前最致命的腦癌膠質母細胞瘤的護理標準得到改善,這種癌症的存活率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均未有提升。 AFCR對GBM AGILE的支持包括向來自8家主要醫院的中國科學家發放旅行津貼,以參加研討會和2015年在美國舉行的正式啟動該項目的新聞發佈會。此外,還包括資助美國科學家參加在中國舉行的有關膠質母細胞瘤研究旅行津貼,以及相關的研究人員和藥物設計人員。

阅读更多

美國癌症協會公布9大防癌建議,其中有4個很多人忽略了

文章來源:病理柳葉刀 近日,美國癌症協會在腫瘤學頂級期刊上發佈了癌症一級預防計劃。 主要癌症預防干預措施,大概可以歸類為9個方面: 控煙 限酒 控制肥胖 健康飲食 運動 預防病原體感染 防晒 減少不必要醫用放射 減少室內材料污染 其中,預防病原體感染、防晒、減少醫用放射、減少室內材料污染 4個方面往往被不少人忽略掉! 結合我們自己的情況,一起來看看這些防癌建議: 1. 遠離11種病原體 目前,共11種病原體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有致癌性,包括: ▼1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 ▼7種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HPV)、EB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 ▼3種寄生蟲:泰國肝吸蟲、華支睾吸蟲(肝吸蟲)、埃及血吸蟲。 對於一般生活中常見的感染,我們建議: ▍① 宮頸癌——HPV人體乳頭狀瘤病毒 途徑:性傳播途徑、密切接觸、間接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醫源性感染、母嬰傳播。 預防:接種HPV疫苗、注意個人衛生、注意性生活衛生。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篩查。 提醒:感染HPV早期無明顯癥狀,引起宮頸病變後,可能出現性生活接觸性出血、白帶增多有異味、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等,要及時就醫。 ▍② 胃癌——幽門螺旋桿菌 途徑:口腔唾液、糞便經手、食物接觸口 預防:餐前要洗手,盡量不要喂送食物,尤其不要口口餵養幼兒。可以分餐制或公筷,且餐具經常消毒。 提醒:如果出現口臭、泛酸、胃痛等癥狀的患者,應做胃鏡和hp感染篩查。 ▍③ 肝癌——乙肝和丙肝病毒、肝吸蟲 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生吃淡水魚蝦等 預防:接種乙肝丙肝疫苗;在獻血或輸血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做好婚檢孕檢;少吃生的淡水魚蝦。 提醒: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切不可輕視。 ▍④ 鼻咽癌——EB病毒 途徑:唾液傳播 預防:接種EB疫苗,注意避免口對口傳播和噴嚏飛沫傳播。 2. 防晒,減少皮膚癌風險 防晒是被不少人忽略的!然而,太陽紫外線輻射可導致皮膚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比如Meta分析顯示,10次晒黑設備暴露就可導致皮膚黑色素瘤風險增加34%。 曬太陽是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式,但我們拒絕暴晒! 建議: ▍① 避免正午太陽直射; ▍② 適當使用防晒霜; ▍③ 戴寬沿遮陽帽和太陽鏡; ▍④ 穿防晒衣; 3. 減少不必要醫用放射 IARC認為,所有的電離輻射都有致癌性。2006年數據顯示,48%的電離輻射來自於醫療設備(如CT),包括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暴露。 醫用電離輻射與多種癌症相關,CT風險最大。一名40歲的男士和女士接受單次CT冠脈造影后,其終生患癌風險大約分別為1/600和1/270,但頭部CT的風險要小得多(分別為1/11080和1/8100)。 不過,老年人接受這些檢查時風險偏低。 4. 減少室內建築材料放射 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其中,氡污染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僅次於煙草的第二大致肺癌物質。據美國國家研究委會估計,美國3%-4%的肺癌死亡可通過減少室內氡暴露來預防。 ▍① 氡:一種有放射性的氣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建築材料是室內氡的最主要來源,如礦渣磚和裝修使用的天然石材以及瓷磚和潔具等陶瓷產品。 ▍② 甲醛:主要來源於裝飾裝修和傢具所使用的人造板,如複合地板、大芯板、密度板以及裝修使用的白乳膠和布藝製品等。 ▍③ 苯:主要來自溶劑型木器漆、油漆、溶劑型膠合劑和清潔劑等。 建議: 裝修新家入住前,建議請專業檢測機構進行一次室內環境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決定能不能入住,如果污染不是很嚴重,最好通風6個月左右再入住。家中多通風,可以降低室內氡、甲醛等濃度。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居住室內氡濃度應<2.7pCi/L。而美國環境保護機構建議,室內氡濃度≥4.0 pCi/L就超標。 5. 戒煙是防癌頭等大事! 控煙是防癌的「頭等大事」!1991年以來,美國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歸因於吸煙率的下降。 建議: ▍① 戒煙對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益。 ▍② 吸煙導致人均壽命縮短十年以上。 ▍③ 如果40歲以前戒煙,可以奪回9年壽命。 6. 限酒,任何飲酒都有害 1987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首次將酒精歸為致癌物。過量飲酒可造成身體多方面不良影響,至少與7種癌症有關(英國科學月刊《成癮》)。 1、口咽癌 2、喉 癌 3、食道癌 4、肝 癌 5、結腸癌 6、直腸癌 7、乳腺癌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日飲酒量女性不能超過1份,男性不能超過2份。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男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否則即為飲酒過量。 25克酒精量是什麼概念?大概換算下,記住: ▍白酒:每次不要超過1兩 ▍啤酒:每次不要超過一瓶 ▍紅酒:每次限制在一紅酒杯左右 證據表明,即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某些癌症發生風險,包括乳腺癌。因此,為了預防癌症,不建議飲酒。 7.…

阅读更多

紀念Waun Ki Hong博士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尊敬的Waun Ki Hong博士,美國醫師協會會員,醫療科學榮譽博士,於2019年1月2日不幸逝世,享年76歲。基金會謹此銘記Hong博士生前的貢獻與成就。 Hong博士於1942年出生在今天的韓國境內,當時朝鮮半島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尚未經歷1945年的政治分離。Hong博士自延世大學醫學院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為新生的國家大韓民國服役擔任空軍外科醫生後,他於1970年移居美國,在波士頓退伍軍人事務醫療中心擔任住院醫師,並在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完成了研究員培訓。之後Hong博士返回波士頓退伍軍人事務醫療中心担任腫瘤內科主任,同時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和塔夫茨大學醫學院任教。1984年,加入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他在那裏任職超過三十年,擔任過諸多領導職務,包括副教務長、癌症醫學部門負責人和癌症醫學三星傑出主席等。Hong博士也出任過許多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之外的職位,他曾任美國癌症研究協會主席,曾是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董事會成員,及作為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資助科學家長達15年。他撰寫的科學出版物超過685篇,並曾在至少17份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任職。 Hong博士對癌症醫學領域做出了不下三項重大貢獻。首先,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國弗吉尼亞州合作喉癌保存試驗的主要設計師和首席研究員,該試驗使用誘導化療和放療,改變了疾病的管理方式,並成為其他許多癌症的器官保存模本。其次,他從原理上證明了化療預防對頭頸部癌症患者的作用,從而幫助確定了癌症預防的新法則。第三,他是BATTLE(針對肺癌消除靶向治療的生物標誌物整合方法)的首席設計師和首席研究員。BATTLE是首次成功的肺癌活檢驅動試驗,為實體瘤開創了個性化癌症治療的新範例。 不到一年之前,Hong博士還被評選為“癌症康復治療方面的巨擘”。一位如此傑出的癌症醫師、科學家驟然辭世,基金會為此深感哀悼。

阅读更多

Gastroenterology:新研究有助開發出最佳的肝癌免疫治療策略

文章来自生物谷Bioon.com 當癌症發生時,身體激活T細胞旨在清除癌細胞。腫瘤形成一種抑制T細胞功能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腫瘤浸潤T細胞將PD-1蛋白運送至它的細胞表面上。它在活性上發生下降,隨後遭受功能衰竭。 免疫系統能夠破壞癌細胞,但有時,癌細胞能夠適應和發生突變,從而有效地免受免疫系統破壞。經進化後阻止免疫系統破壞的機制之一是功能性沉默效應T細胞,即T細胞功能衰竭(T cell exhaustion),這一過程主要是由PD-1、TIM-3和LAG-3等免疫檢查點分子介導的。 諸如抗PD-1單抗和抗CTLA-4單抗之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取得的近期突破和令人鼓舞的臨床結果表明通過免疫激活控制癌症具有巨大的潛力。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幾種類型的癌症中展示出顯著的臨床益處,從而導致它們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廣泛應用。 抗PD-1單抗是這類藥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藥物。然而,理解癌症中T細胞功能衰竭的生物學機制和臨床意義一直充滿挑戰。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和蔚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肝細胞癌(HCC)中的T細胞功能衰竭的異質性及其在潛在的臨床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2月的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Expression Level of PD1 by Tumor-Infiltrating CD8+ T Cells and Featur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論文通信作者為韓國科學技術院的Su-Hyung Park博士和韓國蔚山大學醫學院的Shin Hwang博士。 這些研究人員揭示出在肝細胞癌中,異質性的T細胞功能衰竭狀態是由CD8+ T細胞的PD-1表達水平差異決定的。他們發現相比於那些PD-1低表達的腫瘤浸潤CD8+ T細胞(PD1-low CD8+ TIL),來自肝細胞癌患者的PD-1高表達的腫瘤浸潤CD8+ T細胞(PD1-high CD8+ TIL)在功能上受損,並且表達其他的免疫檢查點受體,比如TIM-3和/或LAG3。 再者,基於這些結果,這些研究人員根據PD1-high CD8+ TIL的存在與否確定了兩個不同的肝細胞癌患者亞組。他們發現具有PD1-high CD8+ TIL的肝細胞癌患者與更具侵襲性的生物腫瘤特徵和生物標誌物相關,從而可預測這些患者對抗PD-1治療作出的反應。此外,他們證實僅具有PD1-high CD8+ TIL的肝細胞癌患者具有表達多種免疫檢查點受體的腫瘤浸潤CD8+ T細胞,這些受體可通過聯合使用多種免疫檢查點阻斷進一步加以重新激活。 Park說,「這項研究鑒定的對肝細胞癌患者的新分類可用作一種預測當前的癌症免疫治療(抗PD-1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物。」他還表示,他們將繼續開展針對各種類型癌症中的T細胞功能衰竭和激活的研究,這可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T細胞對癌症的反應,從而為未來的癌症免疫治療提供證據,以實現延長癌症患者存活的最終目標。 參考資料: Hyung-Don Ki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Expression Level…

阅读更多

《科學》子刊:幾頓高脂餐,長期傷害肝!科學家發現短期高脂/高糖飲食導致脂肪在肝中堆積,改吃健康飲食可能也無法逆轉丨科學大發現

本文為奇點原創文章(公眾號:geekheal_com) 眼瞅着聖誕假期、元旦假期、新年假期已經提上日程,大家朋友都約好了嗎?飯局都定好了嗎? 大魚大肉之後,養生一族大多會選擇吃幾頓「清淡」的食物,給身體一點時間把積累的脂肪代謝掉。 但是!積累在肝臟的脂肪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代謝掉的!它們很有可能,來了就不走了! 近期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一項研究證明,短期高脂/高糖飲食累積在肝臟的脂肪,即使在恢復健康飲食之後可以減少一部分脂肪堆積,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釘子戶」藏在肝細胞中,而且,一般的檢測方法並不能發現它們![1] 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和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能夠發現這一令人驚詫的現象,還要得益於他們開發的一種無創檢測細胞內溶酶體脂質堆積的新方法。這種由單鏈DNA和單壁碳納米管組成的光學感應器,可以跟據脂質積累量不同而發出不同的波長的光,更加快速、定量並且無創地檢測肝臟內的脂質累積量。 化学报告物质和不同脂质结合 高脂飲食會增加肝臟負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等疾病風險升高,這個大家肯定都知道。 溶酶體負責處理細胞中的廢棄物,大家肯定也知道。 由高脂飲食堆積在肝細胞中的脂質,有一部分也堆積在了溶酶體中。而一旦「垃圾處理站」出了問題,後果可真有點不堪設想[2]。但是,現在卻缺少一種能夠特異性測量某種細胞器中脂質含量的方法[3],讓研究人員很是頭疼。 给小鼠静脉注射化学报告物质24小时之后,就是这样获得不同波长的光谱数据的 在這次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結合之前的研究,成功開發了一種可以無創檢測細胞溶酶體內脂質積累狀況的光學感應器,是頭髮直徑的千分之一,經過固定波長光照射後,可以根據脂質的積累量改變感應光的波長,脂質積累得越多,波長越短,並且,不會對其他細胞器的完整性和細胞活力產生不利影響。[4] 體外細胞實驗的成功讓研究團隊十分興奮,馬上抓了小鼠來試了試——在尾巴尖上靜脈注射了感應器。很快,感應器就被巨噬細胞發現,扔進了負責「消毒」的肝臟和脾臟。接下來的6個小時,納米顆粒順利地跟着肝臟的血管系統到達了溶酶體。 在溶酶體沉積脂質的小鼠疾病模型中,研究人員利用感應器的光學信號分析得到累積的脂質水平,和組織病理學分析得到的結果一致。充分說明了這是個靠譜的脂質測量感應器。 静脉注射24小时后,化学报告物质集中在小鼠肝部 接下來,研究人員只是想試試這個新的測量方法順不順手,測一下多長時間的高脂/高糖飲食會引起肝細胞溶酶體的脂質堆積,卻沒想到有點驚人的意外發現。 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持續一個月,參與實驗的小鼠就會變成一隻患有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小病鼠。在最新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在第2周結束時停止了小鼠的高脂/高糖飲食,這個時候的小鼠雖然還沒有明顯的疾病癥狀,但是肝細胞溶酶體的脂質已經積累到了一個非常「可觀」的地步。並且隨着不健康飲食時間的延長,感應器的波長逐漸縮短,這就意味着,溶酶體中積累的脂質在不斷增多。 随着高脂/高糖饮食延长,波长逐渐降低,并且在恢复正常饮食之后,肝细胞溶酶体依然有脂质残留 (接下來請坐穩扶好,準備顛覆認知) 研究人員改變了小鼠的飲食模式,把高脂/高糖都換成了正常的飲食,試圖挽回小鼠岌岌可危的肝臟。改變飲食方式兩周之內,組織病理學分析顯示,受試小鼠的脂肪變性和炎症變化已經實現了完全的逆轉,看上去小鼠已經擺脫了不健康飲食的陰影、在健康的道路上肆意奔跑了~ 但是!!!! 使用新的感應器檢測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小鼠,根本!沒有!恢復!健康! 即使小鼠恢復正常飲食6周之後,存留在溶酶體的脂質依然好好地呆在那裡,雖然相比高脂飲食時期已經少了很多,但是還遠到不了健康的程度,感應器的波長與對照組的健康小鼠相比依然具有顯著差異,說明高脂/高糖飲食對肝細胞的損傷很有可能是十分長久的,並且這種損傷並不能通過傳統的組織病理學分析檢測到。 試想一下,一時口腹之慾之後,一大團的脂質就長長久久地在你的肝細胞里「買了房」,再怎麼吃蔬菜、做運動都沒有辦法撼動它。。。。 奇點糕不禁抱着自己的奶茶瑟瑟發抖,並感謝科學家發明這麼優秀的化學報告物質。 這種無創檢測體內脂質積聚的方法,可以說是開創了測量特定細胞器脂質含量的先河。抗生素、抗抑鬱葯和抗心律失常等許多藥物會造成磷脂和膽固醇在細胞溶酶體腔內積聚(DIPL),是阻礙藥物開發的一個主要問題[5],感應器的發明可以直接應用於DIPL的評估,為製藥公司簡化藥物的開發過程。 至於這項新方法對體內脂質積累引起的相關疾病研究的貢獻,我們已經可以在上方的重磅發現中窺得一斑了。 不管怎麼說,脂質會強行留在肝細胞溶酶體中這件事真是太嚇人了!奇點糕希望科學家們可以早日除去這些「頑固脂質」,讓我們能無憂無慮轟趴、開開心心吃肉!   參考文獻: [1] Galassi T V, Jena P V, Shah J, et al. An optical nanoreporter of endolysosomal lipid accumulation reveals enduring effects of diet on hepatic macrophages in vivo[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10(461).DOI:10.1126/scitranslmed.aar2680 [2] Nixon R A.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J].…

阅读更多

2018全球癌症年報出爐! 10大致癌因素,9個你能避開!

近日,美國癌症學會官方期刊發表了《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這篇文章評估了185個國家中的36種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           有這樣幾個數據值得注意: 1. 2018年全球將有大約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死亡病例。 2. 新增1810萬癌症病例中,亞洲佔據近一半,960萬癌症死亡患者中,亞洲佔近七成。 3.肺癌依舊是發病率(11.6%)和死亡率(18.4%)第一位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其次為女性乳腺癌(11.6%)、前列腺癌(7.1%)、結直腸癌(6.1%);死亡比例其次為結直腸癌(9.2%)、胃癌(8.2%)、肝癌(8.2%) 。 4. 患癌後,男性死亡率遠高於女性! 另外,1810萬新增癌症病例中有950萬為男性,亞洲男性佔發病總數的近一半;死亡率達60%。女性共有860萬新增癌症患者,發病率亞洲女性佔47.5%,死亡率略過一半。 5. 中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 1800萬新增癌症病例及960萬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國新增病例數佔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佔229.6萬例。相比於其他國家,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 這一組數據也就意味著: 全球每新增100個癌症患者中,中國人就佔了21個。也就是說,我國每天有超過1萬人確診癌症,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得癌症。平均每天都有6000多人死於癌症,每分鐘就有將近5人死於癌症。 和全球相比,肺癌同樣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但相對於全球,我國結直腸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統癌症仍佔很大比例。 十大致癌因素,9個你能避開! 有人總是問,到底為什麼會得癌症?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癌症的發生? 必須承認,癌症發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癌症發生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也就是外在的環境因素,二是內因,也就是個體自身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引發癌症“十大致癌因素”,但其中9個你能避開! 1 十大致癌因素之一:環境污染 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這是癌症發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 十大致癌因素之二:吸煙酗酒 關於吸煙,吸煙會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這已經是普遍的共識。酗酒同樣增加患癌風險,主要與消化道癌症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酗酒者患癌風險高於非酗酒。吸煙又喝酒,錯上加錯,風險不只是疊加,而是一加一大於二。 3 十大致癌因素之三:輻射暴露 所謂的輻射暴露主要包括電離輻射和紫外線輻射,都屬於物理性致癌因素,具體說就是X射線、伽瑪射線等電磁輻射以及質子、a粒子、重粒子等放射性粒子產生的粒子輻射,以及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長期暴露於自然界以及醫學和生活中的各種來源的電離輻射,可發癌症。 4 十大致癌因素之四:病毒感染 某些細菌與病毒的感染與癌症的發病也相關,比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原發性肝細胞癌有關,人乳頭狀瘤病毒與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有關, EB病毒與鼻咽癌、某些淋巴瘤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和胃淋巴瘤有關。 5 十大致癌因素之五:缺乏運動 久坐,少運動,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不運動或極少運動。久坐加上飲食無節制,體內積聚多餘的脂肪,造成超重肥胖,肥胖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結腸癌等的風險。 6 十大致癌因素之六:飲食不當 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水果蔬菜吃得少,肉類特別是加工肉吃得多;要么營養不足,要么營養過剩;二是不良飲食習慣,比如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喜歡吃醃薰烤炸類食物。 7 十大致癌因素之七:生活方式 很多癌症的發生也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關係,除了前面說到的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和久坐、不良飲食習慣、肥胖或超重,還有熬夜等。 8 十大致癌因素之八:心理因素 關於癌症發生與心理因素的關係目前尚不明確,但長期精神萎靡處於負面情緒中,確實可能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比如睡眠不好的問題,影響食慾,削弱機體免疫力,有可能間接增加癌症風險。 9 十大致癌因素之九:藥物濫用 藥物是一把雙刃劍,永遠具有兩面性,在帶來療效的同時,必定有一定的副作用,罕見有單一作用的藥物。化學藥物本身是一種化學製劑,某些藥物的不恰當濫用可能無形中使治療用藥變身成了一種致癌劑,特別是長期大量使用。 10 十大致癌因素之十:遺傳因素 某些癌症確實存在遺傳傾向,比如乳腺癌、結直腸癌等。但必須注意,癌症不會直接遺傳,只是癌症易感性的遺傳。近年來又有所謂“隨機運氣因素”之說,不得不承認,患癌有時部分地確是“運氣不好”,但不管怎樣,我們應該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可控可防的因素中。 最後,癌症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幾乎是所有腫瘤醫生共識。加入十大致癌因素中,你可以避免9個,那麼你相較於其他人,患癌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能避免一個致癌因素,就少一分患癌風險! 參考資料: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in 185 Countries》 腫瘤專科醫生《終於找到致癌的元兇了!醫生提醒:十大致癌因素,9個你都能避開》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潘戰和 THE END

阅读更多

全球一半胃癌發生在中國,有什麼辦法能預防嗎?

據新聞報導,在日前舉辦的“2018全國早期胃癌防治宣傳周”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指出,全球將近一半的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國,並建議40歲以上高危人群定期開展胃癌早篩。 :e藥環球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數據。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陳萬青教授等2017年發表的《中國胃癌流行病學現狀》,2012年中國胃癌新發病例約為42.4萬例,胃癌死亡病例約為29.8萬例,分別佔全球胃癌發病和死亡的42.6%和45.0%。所以說,“全球將近一半的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國”,這句話並不誇張。 那麼這樣一種嚴重威脅中國人民生命與健康的惡性腫瘤,有沒有辦法來預防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1 胃癌是怎麼找上中國人的? 1 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 據《第五次幽門螺桿菌診治共識》發布會的信息,中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50%,感染人數有7.68​​億。 它像個詭異的狼牙棒,有很多條尾巴提供動力,加上特殊的螺旋結構,能很快地穿透微黏膜表面的黏液,跑到適宜生存的地方去。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細節,都在為這種細菌創造“毀胃”的機會。 這種主要通過唾液傳播的細菌,是首個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可對人類致癌的原核生物。 不過感染了它,不代表就和胃癌劃上等號。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引起慢性活動胃炎,但除了少部分人會消化不良、潰瘍、患惡性腫瘤,70%的患者都沒有症狀。 即便不是感染了它就會得癌症,可感染人群發展出胃癌的可能性,仍然是未感染人群的4-6倍。 2 喜吃高鹽、煙熏、油炸、燒烤類食物 常吃剩菜剩飯 從全球範圍來看,胃癌在東亞地區尤其高發。這一區域的中國、韓國、日本,在飲食習慣上都有相同的特點:中國人喜歡吃臘肉、香腸等熏制食品,韓國、日本喜歡吃泡菜、醃製海鮮、蝦醬,這些食物的鹽分含量都極高。 過量攝入的食鹽,直接損傷胃表面黏膜,引起胃粘膜細胞改變,導致胃酸分泌異常。而且在發酵和消化過程中,高鹽食品會產生強致癌物——亞硝酸胺。它們影響人體內的基因表達,破壞DNA信息,從而誘發癌症。 經亞硝酸鹽處理過的肉類在油煎、燒烤、煙熏時,還會產生大量的亞硝基吡咯烷——一種更強大的致癌物。 除此之外,高鹽分還可以協同幽門螺旋桿菌,促進胃癌的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為了在滿足人體需要的基礎上,不增加胃癌發作風險,人每天攝入鹽分不應超過5g——剛剛盛滿一個啤酒瓶蓋的量。 3 抽煙喝酒——中年男性居多 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酒精也不是好朋友,可還是菸酒不能離手。 抽煙百害無一利已是共識。煙中含有的尼古丁、亞硝胺等致癌物質,除了會引起胃癌,還可能誘發肺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多種癌症。 有意大利學者在研究喝酒與患腫瘤等疾病的關係30年後發現,即便是每天只攝入25g酒精,也會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 雖然酒精本身不致癌,它在體內代謝成的乙醛卻有極強的細胞毒性。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中,與酒精飲料攝入有關的乙醛屬於一類致癌物。 中年男性工作、生活壓力大,男性中吸煙、飲酒的比例也較女性大,這也是男性更易罹患胃癌的原因。根據臨床大規模的分析,男性患胃癌風險通常是女性的2-3倍,且在35歲之後,胃癌的發生率快速增高。 2 怎樣預防胃癌? 預防胃癌,你該這樣做 01 養成公筷公匙習慣,避免交叉感染幽門螺旋菌 研究顯示,如果能根除幽門螺旋菌,胃癌發生率可以降低25-30%。 因此,養成公筷公匙,不與人共享食物、分食食物,減少交叉感染幽門螺旋菌,是降低胃癌機率的最有效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習慣有自己獨立餐盤的歐美國家,胃癌發生率非常低;反觀國內胃癌的比例卻一直高居不下的最重要原因。 02 多吃蔬菜水果:每天最少吃2份水果3份蔬菜 世界癌研究財團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新鮮蔬果具有抗癌效果,可降低胃癌和肺癌的患病率。 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A、C、E,有助於預防癌症,常攝取的人比不常攝取的人患胃癌機率低48∼70%。 植物中含有植化素(phytochemica),進入人體後,可進行抗氧化作用,有助於預防老化和防癌,其中蘿蔔、高麗菜、海帶芽含量最高。 03 避免攝取高鹽食物、煙熏燒烤食物及加工肉品 高鹽份、煙熏燒烤及含有硝酸鹽的醃製食物皆被證實與胃癌的發生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早將煙熏、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都列為一級致癌食品。 研究顯示,經常食用高鹽分的醃製漬品如鹹魚、肉乾,或是使用過多醬油的料理以及煙熏食物,胃癌發生率會提高2倍 日常建議清淡健康飲食,煮食以蒸、白灼、炆、煮、焗為主,避免煎、炸、燒烤、 煙熏的食物。多用天然香草或香料作調味。以均衡飲食為主,盡量減少攝取加工食品以及過度烹調或調味的食品。 04 多攝取預防胃癌的天然食物,減少紅肉的攝入 多攝取預防胃癌發生的天然食物。如:新鮮蔬 菜、鮮奶、全麥麵包、 穀類製品、及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蔔素及鈣質等的食物。 減少紅肉攝取,以高蛋白質、低卡路里的白肉魚、雞肉補充人體必須脂肪酸和蛋白質 部分研究顯示,吃過多牛肉會增加胃癌風險,而食用新鮮的魚類、雞肉,則有助於降低胃癌風險。 05 忌煙及忌酒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抽煙、喝酒會導致患胃癌的機率大增。 吸煙已被證實與胃癌有顯著相關性,吸煙者患胃癌的風險比從未吸煙者高出1.5-2.5倍。全球估計有11%的胃癌個案是由吸煙引起。 意大利學者在研究喝酒與癌症等疾病的關係30年後發現,即便每天只攝入25克的酒精,也會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 06 維持健康體重:常運動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與美國癌症研究院發表的最新“防癌指南”中建議,每天最好可以運動60分鐘、每週3-5天,不管是健走、跳舞、騎單車、爬樓梯、各種運動都可以。 07 定期做胃癌早期篩檢 目前醫界普遍都認為,四十歲以上的成人,尤其對胃癌高危險群的人,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是絕對必要的,畢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療癌症的不二法則。 那有哪些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時做胃癌篩查的呢? 根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 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建議其作為胃癌篩查對像人群: 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了解完了胃癌的預防方法,為了我們的健康,大家趕快重視並行動起來吧! ———— / END / ———— 來源:e藥環球、World沃式界海外服務平台、米粒媽

阅读更多

“自然醫學”重磅:被忽視的免疫治療真相有些腫瘤內90%以上的殺傷性牛逼細胞根本就不能識別癌細胞|科學大發現

內容轉自奇點 免疫治療的誕生讓人類看到了“戰勝癌症”的曙光。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醫生,都希望能最大限度的調動患者自身的腫瘤浸潤性Ť細胞(CD8 +,殺傷性Ť細胞)的抗癌能力。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武器[1]。在一些特定類型的腫瘤中,如腫瘤突變負荷高等,PD-1抗體和PD-L1抗體發揮了很好的抗癌效果[2,3],在有些腫瘤中它們又顯得很無力[4]。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科學家認為,腫瘤對殺傷Ť細胞的免疫抑制通路可能有很多條,於是尋找新的免疫抑制機制[5],以及將免疫治療藥物聯合使用,讓腫瘤內殺傷性Ť細胞表現出更高的抗癌活性[6]。 當大多數人圍著PD-1/ PD-L1通路,或者去尋找類似的通路的時候,他們都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腫瘤裡面有浸潤Ť細胞(熱腫瘤),只要我們能想辦法最大限度地激活腫瘤浸潤Ť細胞,就能阻擋腫瘤前進的腳步。 果真如此嗎? 近年來,有一小部分科學家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腫瘤浸潤牛逼細胞真的能識別它周遭的癌細胞嗎? 例如,今年7月份,新加坡新加坡免疫網絡(SIgN)的研究團隊就發現,癌症患者腫瘤組織裡面不僅有殺滅癌細胞殺傷性T細胞;還有大量與癌症無關的,原本應該是識別病毒的“旁觀者“殺傷性Ť細胞,這些Ť細胞根本就”不認識“癌細胞[7]。 我們可能正在為腫瘤裡充滿了浸潤Ť細胞感到欣喜,但實際上那些Ť細胞可能對你用的免疫藥物愛理不理。 我們顯然高估了腫瘤浸潤Ť細胞。 更讓人擔心的還在後頭。 就在今天,荷蘭癌症研究所(NKI)的Ton N. Schumacher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醫學”發文稱[8],他們搭建了一個分析腫瘤浸潤T細胞能否識別周遭癌細胞的平台,可以準確分析腫瘤中的殺傷牛逼細胞是否有抗癌的潛力。 從他們在腸癌和卵巢癌腫瘤中獲得的數據來看,大約只有10%的腫瘤浸潤Ť細胞有識別周遭癌細胞的能力,其他的都是旁觀者Ť細胞。更有甚者,他們在兩名患者的腫瘤組織樣本中沒有檢測到能識別癌細胞的殺傷性Ť細胞,儘管這兩份組織樣本中也充滿了浸潤性Ť細胞。 Ton N. Schumacher 近年來,隨著免疫治療,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療的興起,人們對腫瘤的分類有了新看法。簡而言之,我們把腫瘤中浸潤Ť細胞較多的腫瘤叫做“熱腫瘤”,把浸潤牛逼細胞較少,甚至沒有的叫“冷腫瘤”。 很顯然,熱腫瘤對免疫治療的響應應該更好,冷腫瘤則相反。 2017年认为的冷热肿瘤的特点[15] 其實,舒馬赫早就懷疑這種粗獷的分類方法不太靠譜了。後來簽署團隊的那個研究也證明他所料不假。 不過,與符號團隊的研究相比,舒馬赫團隊設計的那個平台,有更廣泛的適用性。我們且來一起看看他們是如何做這個研究的。 其實舒馬赫的思路倒是很簡單。 既然浸潤Ť細胞通過Ť細胞受體(TCR)識別癌細胞,那乾脆就分析腫瘤裡面都有哪些TCR,把它們找到,然後驗證他們的功能。 在正式的研究開始之前,為了證實這個平台的可靠性。研究人員首先找了50個從黑色素瘤組織裡面分離出來的殺傷性Ť細胞,這些Ť細胞已經確定是可以識別癌細胞的。然後他們分別給這50個Ť細胞做了單細胞TCR測序,攏共找到了13個特異的TCR。 緊接著,他們將這些TCR的基因序列通過載體分別轉到另一個特殊的Ť細胞中,隨後把這些轉基因Ť細胞與癌細胞共培養,發現其中12個TCR可以識別癌細胞,並把Ť細胞激活。 如此看來,舒馬赫這個思路是真不賴〜 Schumacher团队开发的技术流程图 技術平台的可靠性被驗證完之後,他們選擇了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OVC)和微衛星穩定結直腸癌作為研究對象。雖然這兩個癌症對PD-1抗體和PD-L1抗體的響應率非常低[3,4],但Ť細胞浸潤也算是它們預後好的標誌物[9,10],只是效果也沒那麼理想。 在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中,研究人員通過上面的方法,從分離出的浸潤Ť細胞中找出所有的TCR。隨後,他們將其中的20個TCR做了表達,結果發現只有1個(5 %)TCR能識別癌細胞並激活Ť細胞。而且他們在這些TCR中發現了3個能識別EB病毒,證明病毒特異性旁觀者Ť細胞浸潤到這種類型的卵巢癌組織中。 在剩餘的1個卵巢癌患者的樣本和2個腸癌患者的腫瘤樣本中,除了一名腸癌患者的腫瘤樣本可用性有限,沒有分析外;研究人員在另外兩個患者的腫瘤浸潤Ť細胞中沒有發現識別癌細胞的TCR。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不能奈何這兩種癌症的原因一下子就明了了。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舒馬赫建議:我們以後不能簡單粗暴的以腫瘤中浸潤Ť細胞的數量多寡來區分腫瘤的“冷”,“熱”,更應該擦亮雙眼,把那些“濃眉大眼”的浸潤Ť細胞看清楚,看看他們的TCR到底能不能識別腫瘤。 Schumacher等认为肿瘤的冷热应该这样划分 至於這些沒有能力識別周遭腫瘤細胞的殺傷性Ť細胞聚集在腫瘤裡面有何圖謀,目前還沒有人知道確切的答案。 不過之前的研究表明[7,11],那些特異性識別EB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的Ť細胞確實是旁觀者,它們可能就是為了病毒而來的。還有一部分旁觀者Ť細胞可能是之前就存在於腫瘤內,由於腫瘤細胞的進化,這些Ť細胞的TCR成了過去式,也就成了旁觀者細胞[12-14]。 研究人員表示,在後面的研究中,他們會在更大的患者群體中研究他們發現的這個現象,看看在不同的腫瘤類型之間殺傷性Ť細胞的這種特徵是否存在差異。他們希望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明明在患者的腫瘤組織裡面檢測到浸潤性Ť細胞了,很多患者還是對靶向PD-1 / PD-L1通路的抗體藥物治療不響應。 而且這個研究還暗示,增加腫瘤浸潤Ť細胞表面TCR覆蓋的範圍,有可能會增強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Sharma P, Allison J P. The future of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J]. Science, 2015, 348(6230): 56-61.  DOI:10.1126/science.aaa8172 [2].Hellmann M D, Ciuleanu T, Pluzanski A, et al.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in Lung Cancer with a High…

阅读更多

小病不治,大病難醫!這7種小毛病最容易拖成癌,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內容轉自病理柳葉刀 專家表示,有些癌症的發病潛伏期高達10年,常常因為患者的小病被忽視而拖成了癌。 肝炎——延誤治療成肝癌 我國普查報告顯示,肝炎發病史在2年以上的占38%,其次是一年以內的占了24.7%。而在這些患病人群中,由于“拖”到身體實在不舒服,才不得不去醫院檢查發現患有肝病的竟占54.8%。專家介紹,其實臨床上很多肝硬化、肝癌患者都是肝炎、肝病久治不愈拖出來的。這些人常常認為沒有症狀不嚴重,治不治都可以,或者只吃些保肝護肝藥,放任病情發展,等發展到晚期肝硬化、肝癌時後悔都來不及了。 胃潰瘍——疏忽大意成胃癌 說到胃潰瘍,相信很多人都經曆過。但你不知道的是,很多胃癌患者前期都是胃潰瘍引起的。其實胃潰瘍需要治療一個療程後再進行胃鏡檢查,以了解情況。胃不舒服和胃部實際病變的程度不一定吻合,一定要通過胃鏡去裏面瞧一瞧。別等到發展成晚期胃癌了再做胃鏡,那就晚了。 甲狀腺結節——放任不管變成癌 專家介紹,絕大多數人發現甲狀腺結節時,一般都是良性的,可以不用過于擔心。但是,如果就抛在腦後,放任不管,定期不查的話,很有可能變為惡性的甲狀腺結節,即是甲狀腺癌。所以一定要留意觀察,定期檢查。 肺部結節——沒有症狀成肺癌 為什麽很多人一發現肺癌就是晚期?這是因為肺泡上沒有神經纖維,所以肺部沒有感覺。肺部不會像其他器官一樣,出現病變後會有疼痛等知覺。不少人體檢時都會查出“肺部結節”,多數是良性,也不一定就發展成肺癌,但如果短期內一旦長大、變大,就多是肺癌。這時一定要定期檢查,一般3-6個月做一次肺部CT。不要覺得沒有症狀就可以置之不理。 糖尿病——控制不好引發癌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終身慢性疾病,只要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就可以。但你不知道的是,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會導致胰腺癌。專家介紹,通常大家會把糖尿病分為1 型、2 型,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3 型糖尿病與胰腺癌緊密相關。當患者出現3 型糖尿病後,在一到兩年內會發生胰腺癌。這是因為胰島素對胰腺癌細胞有直接促生長作用,血糖和遊離脂肪酸也會促進腫瘤細胞增殖。 口腔潰瘍——總是不好變成癌 專家介紹,一般的口腔潰瘍,經過適當治療,7~10天就能痊愈,但如果同一處潰瘍數周甚至一個月還不見好,就可能和口腔癌關系密切了。慢性口腔潰瘍長期就會癌變為口腔癌。 脂肪肝——任由發展成肝癌 現在人們體檢查出脂肪肝很正常,但你不知道的是“脂肪肝”離“肝癌”只有四步。一般B超等檢查顯示肝髒中脂肪量超過5%為輕度脂肪肝,超過10%為中度脂肪肝,超過25%為重度脂肪肝。不過,這裏的“輕、中、重”只是顯示肝髒中的含脂量,並不能說明肝髒的損害程度。有些人雖然只是輕度脂肪肝,但肝髒損害已經非常嚴重了。經常喝酒、肥胖、患有乙肝的人,如果發現脂肪肝,即使是輕度的,也建議進一步檢查肝纖維化、炎症等相關指標,定期監測肝髒的情況。

阅读更多

香港癌症日活動回顧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很榮幸地參與了由香港防癌會主辦的香港癌症日活動,該活動於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在尖沙咀九龍公園舉行。AFCR是支持該活動的50多個公益組織和公司之一。今年的主題是“防癌攻略,全民踢酒”,有將近3,000人參與其中,活動內容豐富,包括了美食、娛樂、信息咨詢、運動演示、討論和癌症篩查檢查等等。以下是活動現場照片。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