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香港癌症日活動回顧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很榮幸地參與了由香港防癌會主辦的香港癌症日活動,該活動於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在尖沙咀九龍公園舉行。AFCR是支持該活動的50多個公益組織和公司之一。今年的主題是“防癌攻略,全民踢酒”,有將近3,000人參與其中,活動內容豐富,包括了美食、娛樂、信息咨詢、運動演示、討論和癌症篩查檢查等等。以下是活動現場照片。

Read More

香港癌症日

在2018年12月9號,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將參與由香港防癌會主辦的年度香港癌症日活動。郭羨妮小姐將擔任活動大使,更邀請到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擔任特邀嘉賓。歡迎您參加我們在尖沙咀九龍公園廣場舉行從上午10:00點至下午6:00點的全天活動! 今年的香港癌症日主題是“防癌攻略,全民踢酒”,與AFCR在傳統與數碼媒體中分享過的公共健康教育信息相呼應。事實上,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數據,已發現以下癌症與飲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 頭頸部癌症:每天攝入50克(3.5杯)或更多酒精飲料的人患癌風險更高。 肝癌:酒精飲用是致癌的主要原因。 食管癌:鱗狀細胞癌患者或出生時就缺乏降解酒精酶的人更易患癌。 乳腺癌:一項針對近6萬名女性的研究顯示,每天飲用超過45克的女性患癌風險比非飲酒者增加1.5倍。並且,不論飲酒量多少,所有飲酒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都會升高。 結腸直腸癌:每天攝入50克酒精或更多的人患癌風險會相應增加。 因此,每個成年人都有義務對酒精飲用作出明智的選擇。至少,適度飲用應成為一個基本的指導原則。 在2018年12月9日活動當天會有醫生分享最新癌症資訊、VTC交響樂團、Singing Rainbow歌舞表演、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篩查)、癌症預防及早探測輔導服務、中醫健康咨詢、精美紀念品、綜合表演及攤位遊戲等您來。這是一個適合全家參與的活動,AFCR希望能在那裡見到您!

Read More

2018年度USCACA-AFCR優秀青年學者獎

2018 USCACA-AFCR 優秀學者獎, 十一月十七日,天津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中抗癌協會將2018年度USCACA-AFCR優秀青年學者獎授予六位年輕的中國癌症科學家。颁奖仪式将于2018年11月17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屆國際癌症轉化研究大會期間舉行。學者們將分別獲得該獎項的證書和1000美元的支票。 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人員和醫生因在促進中國和世界生物醫學研究,特別是在腫瘤研究方面做出顯著的貢獻而得以公認。今年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聯合美中抗癌協會選出6名優秀青年學者,以表彰他們在基礎或臨床腫瘤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這裡我們鄭重地向您介紹這6名2018年度 USCACA-AFCR優秀青年學者獎獲得者。他們是: 李新建博士,中國科學院感染與免疫重點研究室 岳東升博士,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研究所,轉化研究課題負責人(PI) 汪嬿如博士、醫學博士,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腫瘤中心放療科住院醫師 張幸鼎博士,中山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 石璞玉醫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系腫瘤內科住院醫師 宋萬通博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癌症免疫學副教授 這些獲獎者被邀請總結一下他們在癌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如他們所言,這些優秀青年學者在美國導師的指導下收到了很好的培訓,揭示了人類癌症發生和進展的潛在機制,找到了治療癌症病人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現。 该奖项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實驗室研究向臨床醫學轉化以加快抗癌新藥的開發,共享理論和實驗方面的最佳成果,促進中美兩國臨床腫瘤藥物開發。  

Read More

免疫療法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10個問題先搞清楚!

原文摘自菠蘿因子 十一國慶,眾人矚目的2018諾貝爾獎終於揭開面紗,第一個揭曉的是醫學和生理學獎:熱門了多年的腫瘤免疫療法終於得獎了!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James P. Allison(詹姆斯) ·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本庶佑)。 下面是菠蘿今天被問得最多的十個問題,看完應該就可以在這幾天的飯局上和大家談笑風生了。 1:James Allison和Tasuku Honjo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 他們二人的研究工作,極大推動了腫瘤免疫研究領域,最終引出了PD-1 / CTLA-4抑製劑等免疫藥物的產生。 艾利森的主要貢獻是首次在動物模型上證明了抑制CTLA-4能控制腫瘤生長,推動了CTLA-4抗體的轉化醫學,並最終促成了CTLA-4抑製劑Yervoy成為第一個上市的新型免疫藥物。 本庶佑的貢獻是發現了免疫系統的PD-1信號通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值得一提的是,他本身是傑出的免疫學家,但並沒有在腫瘤免疫領域有太多貢獻。但由於諾獎給的是開創性工作,而這個信號通路後來被證明對腫瘤免疫極其重要,因此他得獎應該是可以預見的。 這兩位科學家得獎實至名歸,因為腫瘤免疫治療實在是劃時代的革命。但很多科學家都在這個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是否應該有第三個人得獎?如果有,誰應該是第三個人?這些問題爭議非常大,有科學,也有政治,這裡就不討論了。就個人而言,陳列平教授毫無疑問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了非常傑出而且持續的貢獻,這次是遺憾的。無論是否得諾獎,他的貢獻都不會被忘記,也期待更多來自他團隊的突破,畢竟現在的免疫治療還遠不夠完美。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忘記諾獎背後的無名英雄。這次的諾獎表面上給了基礎科研,但讓他們獲獎的,其實是轉化醫學和臨床醫學。如果沒有對應免疫藥物的出現, PD-1和CTLA-4信號通路的研究不可能獲獎。而免疫藥物的出現,需要成千上萬科學家,醫務人員,患者的參與和奉獻。大家同心協力,才促進了抗癌領域新的突破! 2:免疫療法為什麼是革命性的? 免疫治療之所以讓人激動,主要因為三點: 第一,免疫療法能治療已經廣泛轉移的晚期癌症。部分標準療法全部失敗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後,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免疫療法有“生存拖尾效應”。響應免疫療法的患者,有很大機會高質量長期存活,這批曾經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通常被稱為“超級倖存者”!在黑色素瘤,肺癌,腎癌等患者中,免疫療法都製造出了一批“超級倖存者”,最初接受治療的一批患者,很多已經存活了10年以上!這種“拖尾效應”是免疫藥物和化療或靶向藥物最大的區別。 第三,免疫療法是廣譜型的,可以治療很多種不同的癌症。異病同治成為了現實。 3:哪些免疫療法是靠譜的? 當年的“魏則西事件”證明了並不是所有的“免疫療法”都是一樣的。為了避免類似悲劇,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監管,防止無效療法氾濫,另一方面,患者家庭自己要多了解被證明有效的免疫療法。 那到底哪些療法被證明了療效呢? 對於科研者和投資者,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數據,隨時都可能出現新的有效的免疫療法。但對於中國患者,主要考慮已經中國上市或能在中國參與臨床的療法,答案則簡單得多: 對於多數實體瘤患者,現在需要關注的就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包括PD-1 / PD-L1抑製劑,CTLA-4抑製劑等。這類藥物對部分實體瘤,比如肺癌,黑色素瘤,腎癌,膀胱癌,頭頸癌等效果不錯。 另一個更小眾,但值得血液癌症患者重點關注的免疫療法是CAR-T細胞療法,它對乙系急淋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患者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淋巴瘤比較特別,它兼有血液癌和實體瘤的一些特點,根據不同淋巴瘤亞型,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和CAR-T療法都可能有效。 其它很多療法,包括溶瘤病毒,TIL,TCR-T,咬雙抗等,都在某些患者身上起效,但目前在中國還沒有上市。暫時就不討論了。 4:免疫療法到底怎麼工作的? 免疫細胞是我們身體的保護神,正常情況下,能清除掉一看就不是好人的“癌細胞”。免疫細胞清除癌細胞需要兩個重要步驟,第一步是識別,第二步是消滅。 首先是識別。免疫細胞需要識別腫瘤細胞的一些表面特徵,發現它是壞蛋。這就像巡警從髮型,衣著,紋身等綜合外表信息,判斷街上一個人是不是黑社會。 然後是消滅。警察光知道一個人是黑社會並沒有用,還需要能剷除他們。同樣道理,免疫細胞也不能光發現癌細胞,還需要清除它。 癌症的發生,說明免疫細胞的監管作用失靈了,這叫做“免疫逃逸”。識別和消滅這兩步之中,至少其中一個出了問題。 有些時候,“識別”會出問題,因為癌細胞通過偽裝,外表怎麼看怎麼像好人,免疫細胞無法識別。還有些時候,“消滅”這一步出了問題。免疫細胞明明識別了癌細胞,但卻沒啥反應,變成“圍觀吃瓜警察”。通常,這是因為癌細胞很聰明,它們能給免疫細胞發送各種信號,來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就像壞蛋給警察送禮一樣,讓它們“高抬貴手”。 免疫療法,就是要修復這些缺陷,幫助免疫細胞識別癌細胞,或者幫助免疫細胞消滅癌細胞。 之前提到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主要是幫助識別癌細胞,而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則主要是幫助消滅癌細胞。 5: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原理是什麼?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免疫療法,因為它適應症很廣,在很多實體瘤裡,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目前國外已經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有三種,按照上市時間,分別是CTLA-4抑製劑,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相。對於CTLA-4藥物,PD-1 / PD -L1抑製劑副作用更小,而且整體療效更好。目前普遍認為,它們會成為未來癌症治療的中堅力量。 那PD-1 / PD-L1這樣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到底是怎麼起效的呢?簡單而言,是幫助已經識別癌細胞,但處在“吃瓜群眾”狀態的免疫細胞,重獲戰鬥力。 PD-1 / PD-L1這倆蛋白,平時的功能是為了防止免疫細胞誤傷正常細胞。正常細胞表面表達PD-L1,免疫細胞表面表達PD-1,它倆是一對鴛鴦,一旦結合,免疫細胞就知道,對方是好細胞。 但這個機制被一些聰明的癌細胞學會了,成為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的一個關鍵套路。癌細胞通過表達大量PD-L1蛋白來結合免疫細胞表面的PD-1。從而欺騙免疫細胞,傳遞一個錯誤信號:對方是好細胞,別殺死它。 PD-1抑製劑也好,PD-L1抑製劑也好,作用原理很類似,就是棒打鴛鴦,把它倆強行拆開,從而打破這種抑制。消除了抑制以後,免疫細胞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對癌細胞開展攻擊。 6:上市的PD-1 / PD-L1類免疫藥有哪些? 截止目前,已有5種PD-1抑製劑在歐美幾十個國家上市,包括2種PD-1抗體和3種PD-L1抗體分別是: Nivolumab(商品名Opdivo,簡稱ö藥); 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簡稱ķ藥); 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簡稱Ť藥); Avelumab(商品名Bavencio,簡稱乙藥); Durvalumab(商品名Imfinzi,簡稱我藥)。 國產的類似藥物有很多,但都還沒上市,有幾家比較領先,包括信達,恆瑞,君實和百濟,不出意外的話,應該都會盡快上市。 7:使用PD-1 / PD-L1免疫療法之前需要做基因測序麼? 使用靶向藥物之前,我們都需要先進行基因測序,只有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才被推薦使用某種靶向藥物。比如,用EGFR靶向藥之前應該檢測EGFR基因突變,用ALK靶向藥物前應該檢測ALK基因融合。 那使用免疫療法,比如PD-1抑製劑之前,也必須做基因測序麼? 不必須,但可以考慮。 為什麼不必須呢? 因為免疫系統和基因突變關係很複雜,目前無法用簡單基因檢測來準確預測免疫療法效果。 但為什麼可以考慮呢? 因為還是能有一些幫助和提示。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基因測序獲取“腫瘤突變負荷(TMB)”的信息.TMB高的患者,響應PD1類療法的概率會提高。另一方面,具有某些突變的腫瘤,幾乎可以確定不響應腫瘤療法,比如KRAS和STK11雙突變的肺腺癌。這些患者進行測序確認後,應該優先考慮其它療法。 如何找到更好的“療效預測標記物”(生物標記物),篩選合適的患者使用PD-1 / PD-L1抑製劑是目前整個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最熱火朝天的研究課題。基因檢測是否有必要,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未來找到什麼樣的生物標記物。 8:PD-1 / PD-L1類免疫藥物到底在什麼腫瘤類型中有效? 這類免疫藥屬於廣譜抗癌藥,對多種癌症都能起效.O藥(Opdivo)和ķ藥(Keytruda)的行組合是臨床數據最多的,他們各自都因為數據良好,在很多個適應症中被批准了。 比如ø藥,已獲批15個適應症,用於治療8種不同的腫瘤,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霍奇金淋巴瘤,頭頸癌,膀胱癌,MSI-H型結直腸癌和肝癌。 而ķ藥也不少。 9:PD-1類免疫療法效果如何? 在某些患者中,免疫療法效果不錯,比如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或是MSI-H / dMMR亞型的患者。 但如果完全不加檢測和挑選(比如PD-L1蛋白檢測和TMB檢測),在絕大多數實體瘤患者中,單獨使用PD-1抑製劑的有效率其實並不高:通常在10%-25 %左右。如何提高免疫療法有效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中之中。 更詳細的數據可以看以前整理的一篇文章:50篇文章數據大匯總:免疫藥物療效到底如何? 10:PD-1抑製劑的副作用如何如何處理? 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整體而言顯著小於傳統的化療,也小於多靶點的靶向藥物。由於它作用機制是激活免疫系統,因此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過度激活導致的發熱,乏力,頭暈,全身肌肉酸痛,嗜睡等,通常都不嚴重,對症處理即可,比如用退燒藥,止痛,多休息等。 5%-10%的患者,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免疫相關反應:比如甲狀腺炎症,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腸炎,免疫性肝炎,甚至免疫性心肌炎這些問題需要及時處理,如果發現不及時,甚至可能發生致命的事故。隨著免疫療法的流行,基層醫生盡快熟悉和掌握免疫療法副作用的處理,至關重要。 總之,恭喜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但在努力把癌症變成慢性病的路上,諾獎遠不是終點,大家繼續一起努力! 致敬生命!

Read More

美中抗癌協會(USCACA)和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2018優秀學者獎

美中抗癌協會攜手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誠邀您參與2018優秀學者獎的提名 基於學者們在轉化型或臨床癌症研究上的傑出貢獻,該獎項將頒發給4-5名中國青年研究人員。 候選人是所有先前在美國留学,近兩年才回國,且目前在中國從事轉化型或臨床癌症研究的中國研究人員。獎項的評選標準將基於候選人的傑出成就,在美留学期間及回國之後的兩段經歷均可納入考量範圍。最終的獲獎者將被授予一座榮譽獎盃及1000美元獎金。 2018年度的獎項將在2018年11月16日-18日中國天津舉行的第三屆癌症轉化研究國際會議(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ncer Translational Research)期間予以公布。 是否是美中抗癌协会會員與提名資格之間並無必要聯繫。提名名單需通過郵件附件形式發送給美中抗癌協會主席魏慶義博士(weiqingyi@gmail.com)。截止日期為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9月30日午夜12點。 所需材料如下:  提交一份推薦信給評審委員會,簡要介紹候選人的成就(一頁) 候選人簡歷,需列出候選人發表過的論文 候選人的研究計畫(一頁) 擔保信:一份來自美國的導師,另一份由目前在華工作的主管/教授/院長撰寫 請將上述材料整合為一個文件再進行上傳 截止日期:2018年9月30日 要了解更多信息並加入USCACA,請訪問:https://www.uscaca.org 要了解有關AFCR的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s://afcr.org.hk/

Read More

關于肺癌你所需要知曉的7個事實

肺癌長期影響著許許多多人的生活,我們有必要了解這種疾病,了解我們可以通過何種方法提高戰勝肺癌的機率。 1. 定向療法在治愈肺癌方面表現出極佳的前景 對于已經確診肺癌的患者,及早咨詢專業醫生進行全面的基因組腫瘤檢測。討論此類檢測的最佳時機在開始活檢之前;然而,請不要擔心爲時已晚而拒絕檢測或咨詢。 2. CT篩查有可能挽救生命 低劑量螺旋CT掃描是可證實的唯一有效的肺癌篩查方式。X射線無法在肺癌初期階段篩查出患者。 3. 吸煙是頭號致癌因素 吸煙是誘發肺癌的頭號危險因素。抽雪茄、煙鬥、水煙也會提高患癌風險。如果你有過吸煙的習慣,染上肺癌的概率最高可能會比從不吸煙的人大25倍。另一方面,即使是多年的老煙民,戒煙也能夠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4. 不吸煙者也應保持對肺癌的警覺 大約10%到15%的肺癌病例發生在不吸煙患者身上。誘發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吸入氡氣、二手煙、石棉和柴油廢氣等致癌物、空氣汙染,乃至基因突變等原因。 5. 識別警戒現象,及早診治肺癌 僅有16%的肺癌患者是在最可能被治愈的肺癌初期階段得到診斷結果。如果出現慢性咳嗽、咳血、聲音嘶啞、氣喘、氣短、胸痛、骨痛或解釋不清的減重消瘦等症狀,請盡快向專業醫生就診。 6. 肺癌的不同類型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占病例總量的80-85%。人們認爲,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屬于這類肺癌。 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15%-20%。這類肺癌會迅速發展,快速轉移至身體的其他部分。 間皮瘤是産生于器官內的癌症,最初的病竈可能在肺部、腹部、心髒和胸腔, 病因通常與吸入石棉有關。 類癌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起源于肺部或小腸。 7. 前沿科研有助于我們攻克肺癌 世界級的科學家正在不間斷地開展有助于我們抗擊肺癌的科研項目。譬如2017年7月,FDA批准新藥Iressa®,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新藥獲准的適用範圍包括特定突變腫瘤的患者,這是經Daniel Haber博士研究認定的成果。 此外,感謝Alice Shaw博士,治療耐藥癌症的新方法有望面世。通過成功鑒定阻止腫瘤模型中耐藥細胞生長的藥物組合,通過成功鑒定阻止腫瘤模型中耐藥細胞生長的藥物組合,她的研究將爲患有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ALK基因突變)的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一到兩年內即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Read More

2018年4月AFCR中國腦癌會議

  順時針方向:AFCR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ECI創始人Andrew Forrest先生,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先生 聯結國際合作夥伴 近幾個月以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與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中國藥促會)和杜絕癌症倡議組織(ECI)這兩個亞太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中國藥促會是旨在促進醫藥行業科研創新發展的非營利性全國性一級社會團體組織,擁有139家會員單位;ECI抗癌組織下屬於Minderoo基金會,一家由澳洲礦業巨頭、FMG集團總裁Andrew Forrest創建的慈善機構。 中國藥促會,ECI,以及AFCR和我們在美國的長期合作夥伴全美癌症研究基金會攜手共進,於4月13日在北京聯合主辦了中國腦癌攻關圓桌會議。會議匯聚了來自大陸、香港、美國和澳大利亞政府,實業,慈善,臨床,大學和投資機構的三十多位決策者,專注於如何在上述國家和地區抗擊腦癌這一疾病。 與會嘉賓:癌症科學專家與政策制定者 會議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新院址舉行。經AFCR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斡旋,各主辦組織得以合作無間。會議主持人是李文斌教授,同時擔任首都醫科大學醫院事務管理處處長和北京天壇醫院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巴博士和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ECI創始人Andrew Forrest先生,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先生相繼發表演說。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作為深諳專業知識的中央要員也鼎力相助。 會議當天的亮點是兩位ECI政策推進和臨床科學委員會成員所作的演講,介紹了ECI 的組織指導原則,以及目前與中國、英國等地腦癌研究團隊合作的目標。兩位委員分別是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前院長Ronald DePinho博士和神經腫瘤科主任翁維鈞博士,翁博士同時任職AFCR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 會議議程也包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化妝品註冊管理司副司長李金菊女士,她的報告主旨是腦癌藥物的優先審評審批和拓展性臨床試驗方面的最新情報。 承諾與未來 會議的總結討論環節由巴博士、DePinho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程書鈞院士和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系主任趙繼宗院士主持,圍繞“適應性臨床試驗平台、國際合作促進癌症研究、大數據驅動下的創新癌症療法和潛在的資金來源和定向支持”等話題進行。 會議結束時,與會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達成一致,彼此激勵,致力於:搜索腦癌治療新目標,合作開發創新性藥物,共同創制工作計劃與指南,加速市場開發和進口審批流程,在中國及其他地區提升腦癌研究投資基金,以及竭力宣傳腦癌相關的各項工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