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見的癌症,在亞洲最常見癌症榜單上排名第四。肝癌是全球第二大最致命的癌症,2012年就奪去了74萬6千多人的生命。同年,在亞洲肝癌奪去了55萬8千多人的生命,成為亞洲第二大的癌症致死類群。其死亡率與發生率的比值為0.93,這就意味着幾乎沒有病患能夠長期存活。
診斷與預防
2018年,法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飲酒導致的肝癌預後效果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肝癌更差。這一結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雖然乙型和丙型肝炎仍然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但在美國,25%-30%的肝癌病例都與酒精有關。在894名研究患者中,582人有慢性酒精濫用史;非酒精相關組和酒精相關組的中位總生存期分別為9.7個月和5.7個月。調查人員推測,與酒精有關的肝損傷導致了存活率下降。另外,科學家認為肝炎疫苗可以預防世界上大約一半的肝癌病例。
另一項研究把一種和減輕壓力有關的酶與肝癌聯繫起來。Nqo1是機體產生的一種抗自由基物質,肝癌也用其調節兩種主要的細胞增殖通路。這兩種通路是實現代謝重編程的關鍵,能夠使癌細胞超高效利用葡萄糖作為燃料,並最終實現快速增殖。醫生髮現,敲除Nqo1可導致肝癌細胞增殖所需的代謝適應失去活性。
治療方法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現,機體先天免疫系統中可對腸道微生物產生反應的一種蛋白質能夠抑制肝細胞性肝癌(HCC)。HCC是最常見的肝癌,與慢性炎症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細胞溶質病原體傳感器NLRP12可作為炎症的「負調節因子」。研究人員分別觀察了攜帶和未攜帶NLRP12基因的小鼠腫瘤細胞發出的信號,發現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在缺乏NLRP12的肝臟腫瘤中高度活躍,而此前的研究證明JNK與肝癌相關。目前正在開展NLRP12如何調節JNK通路的研究。
另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是「餓死」肝癌:特拉華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抑制了一種名為己糖激酶-2的關鍵細胞酶的活性,其能幫助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而葡萄糖正是癌細胞的食物來源。研究人員隨後加入了二甲雙胍(抗糖尿病葯),並在另一項實驗中加入抗肝癌葯索拉非尼。這兩種組合就像對癌細胞的兩次重擊,或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二甲雙胍和索拉非尼的商品名分別為格華止(Glucophage)和Nexavar。最後,當手術不是可選項時,如體內有若干腫瘤,可以選擇燒蝕法,在不切除腫瘤的情況下把腫瘤消滅。醫生非常謹慎,一般不會輕易把燒蝕法作為一種療法(手術通常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不過,燒蝕法可以幫助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
AFCR正在資助的肝癌研究
AFCR最新資助的科學家丹尼爾•特恩(Daniel Tenen)博士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方面的先鋒。特恩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癌症研究科學院主任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在HCC中通過使用適體來還原表觀遺傳修飾異常適體(aptamer)為短多肽(極小的蛋白)或核酸(DNA或RNA的結構單元),可選擇性地與產生疾病相關蛋白的特殊區域相結合。由於體積小,這種新的分子類別可以到達大分子無法接觸到的蛋白質位點併產生高親和性的結合。特恩博士在意大利的合作者是將RNA適體應用於疾病治療的世界知名專家。研究表明,有兩種名為SALL4和DNTM1的蛋白分子,其表觀遺傳行為異常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和發展。AFCR支持的這項合作研究將在特恩博士的帶領下致力於尋找能夠與SALL4和DNTM1蛋白上的特殊區域進行緊密結合的最佳小型適體,以使其異常表觀行為恢復正常。這支科研勁旅將集合表觀遺傳修飾和適體技術這兩個領域的專家,共同開發新型大膽的方法有效治療肝癌,為病患們帶來新的希望。
近年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和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NFCR)以全新的方式拓展合作渠道。2019年10月28日至29日,雙方於美國馬里蘭州首次聯合舉辦癌症研究與全球合作科學論壇。AFCR共有以下11位代表與會,其中包括本基金會目前資助的4名研究人員:
領導團隊: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首席財務官梁國維博士
科學顧問委員會:翁維鈞博士(主席)、Webster Cavenee博士(委員)、Kanaga Sabapathy 博士(委員)、曹世華博士(委員)、王毅博士(委員)
資助科學家:胡建成博士、鄺靄慧博士、黎建軍博士、丹尼爾·特恩博士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的胡建成博士是Ras/Raf/MEK/ERK基因路徑的專家,在會上對其實驗室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作了報告;研究證據表明,上述基因路徑或是癌症的致命弱點。香港大學的鄺靄慧博士則對中國乳癌-卵巢癌患者的遺傳修飾因子進行了權威分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黎建軍博士對其團隊領導的食道癌新型診斷臨床試驗提出了初步看法。新加坡癌症研究所的特恩博士報告了其實驗室正在開展的多腫瘤靶點研究。
此次聯合論壇獲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雙方科研人員不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討論,還對未來的合作提出了諸多建議。
美中抗癌協會攜手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誠邀您參與2019優秀學者獎的提名。
基於學者們在轉化型或臨床癌症研究上的傑出貢獻,該獎項將頒發給2-3名中國青年研究人員。
候選人是所有先前在美國留学,近兩年才回國,且目前在中國從事轉化型或臨床癌症研究的中國研究人員。獎項的評選標準將基於候選人的傑出成就,在美留学期間及回國之後的兩段經歷均可納入考量範圍。最終的獲獎者將被授予一座榮譽獎盃及1000美元獎金。
2019優秀學者獎將在2019年11月28日-30日中國廣州舉行的第八屆廣州國際腫瘤學會議(the 8th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ncology)期間予以公布。
是否是美中抗癌协会會員與提名資格之間並無必要聯繫。提名名單需通過郵件附件形式發送給美中抗癌協會主席魏慶義博士(weiqingyi@gmail.com 和 ynyinternational@yahoo.com)。截止日期為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0月31日午夜12點。
所需材料如下:
提交一份推薦信給評審委員會,簡要介紹候選人的成就(一頁)
候選人簡歷,需列出候選人發表過的論文
候選人的研究計畫(一頁)
擔保信:一份來自美國的導師,另一份由目前在華工作的主管/教授/院長撰寫
請將上述材料整合為一個文件再進行上傳
申請截止日期:2019年10月31日
要了解更多信息並加入USCACA,請訪問:https://www.uscaca.org
近年來,由於癌症研究的創新和公眾意識的覺醒,大多數癌症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下降。不幸的是,甲狀腺癌並未遵循同一趨勢。事實上,過去十年中,甲狀腺癌發病率平均每年提高約4%。甲狀腺癌確診病例之所以大幅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影像篩查技術比以前更為成熟;然而也有推測認為是其他原因導致了這種變化,譬如輻射增加和飲食結構變化誘發了更多病例。因此,有必要提高公眾對甲狀腺癌的認識,包括可能的風險因素和預防途徑。
甲狀腺癌極其危險,獨具特質,人們尚未完全了解這種疾病。據估計,2018年全球將有近57萬人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癌,超過4萬人可能死於這種疾病。女性患甲狀腺癌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三倍,但男性患者更容易在患病後去世。甲狀腺癌是20至34歲女性中最高發的癌症。我們仍需更多信息來解讀以上統計數據,但很明顯,年輕女性亟需意識到她們罹患這種疾病的風險。
誘發甲狀腺癌的風險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碘。碘是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必需品,而缺碘似乎確實會增加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另一方面,碘的過量攝入已被證實會對甲狀腺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同時會引發癌症:因此,找到碘攝入量的適當平衡點很重要。第二個主要風險因素是輻射,核輻射汙染和癌症患者接受的放射治療與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密切關聯。此外,乳腺癌和結腸癌都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具有甲狀腺癌家族史是另一個風險因素。
罹患甲狀腺癌會產生許多徵兆,例如頸部下方腫脹或形成腫塊;頸部感到疼痛,有時疼痛部位上移到耳朵;呼吸困難或吞咽困難;以及由於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持續咳嗽。如果發現任何這些症狀,請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頸部檢查或其他篩查,早期篩查至關重要。無論是否出現上述症狀,在進行常規體檢時,務必要求專業醫療人員為您進行頸部檢查,以便檢測到可能存在的甲狀腺結節。
治療甲狀腺癌,目前有許多基於免疫療法的治療方法富有前景。這要感謝最新的癌症研究揭露了該疾病的遺傳學基礎,許多研究專家都對甲狀腺癌治療在不久的將來取得重大突破懷有希望。為甲狀腺癌研究註入更多資金,將會有助於改善甲狀腺癌的治療,提升治癒的可能。
參考文獻: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thyroid-cancer/risk-factors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thyroid-cancer/statistic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thyroid-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igns-symptoms.html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9280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62912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180427/Researchers-recommend-anti-cancer-immunotherapies-for-treatment-of-thyroid-cancer.aspx
https://www.thyca.org/how-to-help/awareness/
Cancer AwarenessImmunotherapyThyroid Cancer
鄺靄慧博士是香港遺傳性乳癌家庭資料庫創辦人兼主席、香港外科醫學院婦女外科分會創辦人及首任主席、香港首位女外科臨床副教授 、東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
自2018年以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有限公司(AFCR)一直為鄺博士的研究提供資助。這位受人尊敬的港大外科教授堅持不懈追求更好的乳癌治療技術,正如她自己所言,她不能、也不會放棄。
僅在香港,每21位女性中就有1位患有乳癌,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增加。和大多數國家一樣,乳癌是中國內地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女性占所有新確診乳癌病例的12.2%,占所有乳癌死亡病例的9.6%。
鄺博士表示:「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癌症發病率整體都在上升,這是肯定的。與西方相比,乳癌等癌症在亞洲地區的發病年齡更小。其實,乳癌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佔中國女性新發癌症的15%。」
秉承竭力支持開展亞洲高發癌症優質研究的承諾,AFCR為鄺博士的項目提供了資助,致力於研究亞洲地區特定的腫瘤遺傳風險。鄺博士已在香港進行了首批最大規模的BRCA1/2基因突變分析。研究團隊發現,9.5%的研究對象是BRCA突變家族遺傳的起始點,亦稱為「零號患者」。
在西方國家,5%-15%的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HBOC)是由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的遺傳性突變導致的。據了解,到攜帶者70歲時,這些基因突變將使她們患上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增加50%-87%和10%-40%。此外,還有其它已知的基因突變導致了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的患病傾向。
為了評估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患病率及患病風險,鄺博士的團隊將比對收集自香港地區和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患者的血液樣本。
鄺博士說:「基因檢測將成為癌症研究的常態,但並非用於評估或預測風險,而是用於靶向治療和個性化治療,這一領域的研究將擴展至乳癌。更先進的技術型研究將包含創傷更小的侵入性治療,偏美觀型乳房手術和更有針對性的手術治療。」
鄺博士預測,基因檢測在將來對癌症治療的影響將比現在更大。截至2019年4月,她創立的香港遺傳性乳癌家庭資料庫已經資助3000多個家庭進行了基因檢測。
鄺博士表示:「癌症的發病率很可能會上升,而且上升趨勢會同時出現在城鄉地區,發病年齡會越來越小。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環境和遺傳因素之間的關係以及了解患病的風險。因此,我們在風險評估方面的工作極其重要。」
這方面的工作的確舉足輕重,有望大大改善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未來乳癌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而AFCR也以能夠支持此項工作為榮。
2019年6月10日至11日,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派代表出席了在廣州舉行的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CBA)第二十四屆年會。此次活動與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聯合舉辦,與會者包括來自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頂尖生物技術和製藥行業公司、機構與專業人士。
AFC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也出席了此次活動。巴博士曾任CBA主席,這一榮譽職位由CBA成員選舉產生,任期一年。除參加活動外,她還親自邀請了三位重量級嘉賓出席CBA大會,其中就包括開幕式主講嘉賓阿龍·切哈諾沃教授(Aaron Ciechanover)。切哈諾沃教授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是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
切哈諾沃教授和兩位合作夥伴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在癌症研究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細胞分裂和DNA修復等基本生物化學過程均受這一機制控制,若該機制出現異常,將導致宮頸癌和其他癌症。
另外兩位參加CBA大會的受邀嘉賓是拉朱·庫克拉帕教授(Raju Kucherlapati)和陳凌教授(Lynda Chin)。前者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保羅·卡博特教授、美國科學院醫學院院士;後者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腫瘤學教授、Apricity Health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美國科學院醫學院院士。
庫克拉帕教授還將擔任AFCR於今年夏末舉辦的首屆「BRACE獎」大賽的評委。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香港政府宣布施行香港癌症策略,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隨之發表以下聲明: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十分榮幸地支持新公布的“香港癌症策略”,並將致全力於其推行實施。我們將竭力減輕香港居民的癌症負擔,通過研究、合作和公眾教育積極抵禦癌症。 當全社會通力協作,我們必將能夠成功。
###
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 不同類型的腫瘤不僅生長位置不同,在發病機制和病因上也大不相同。甚至同一類型的癌症也存在分化。以肉瘤為例,它實際上是近100種來自骨骼或身體柔組織癌症的總稱。有些影響年輕人,有些影響老年人。現在來自瑞典的一項研究通過確定特定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首次將一些肉瘤的發病起點放在了焦點上。
「我們現在知道哪些值得關注的機制,」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倫斯卡學院腫瘤生物學教授Pierre Åman說,他在《EMBO報告》上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
骨肉瘤在骨骼中發展; 脂肪肉瘤由脂肪形成; 橫紋肌肉瘤由肌肉形成; 尤文氏肉瘤在骨骼和軟組織中發展,而卡波西氏肉瘤實際上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的同義詞。然而,相對其它癌症類型,肉瘤卻相對不常見。在美國,今年預計將有約12,750人被診斷患有軟組織肉瘤(STS),其中包括7,240名男性以及5,510名女性。 STS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約為65%; 如果早期發現癌症並且沒有擴散,那麼存活率可高達81%; 如果肉瘤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5年生存率急劇下降到16%。然而,生存率會因肉瘤的種類、階段或發展程度而變化,這恰恰也證明了即使是同一種癌症也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亞組。
來自瑞典的研究發現有15或更多種不同形式的肉瘤是由FET蛋白家族的突變引起的,它們參與調節壽命和應激抗性,部分通過胰島素/ IGF信號傳導途徑起作用。新的結果表明,大多數腫瘤改變後的FET蛋白與另一種蛋白質複合物SWI / SNF結合,後者的功能是調節基因活性、細胞的成熟和生長。這種相互作用會導致SWI / SNF調節出錯,因而破壞細胞內的遺傳編程。由FET基因突變引起的這15種或更多種形式的腫瘤都有這樣的機制。這個發現為腫瘤學家提供了一個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即為某種類型的篩查技術掃清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FET家族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焦點:它們具有深遠的醫學意義,不僅因為它們基因的染色體重排促使了各種肉瘤產生,還因為FUS或TAF15(均為FET)的點突變可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額顳葉癡呆。
正因為如此,「已經有大量的新候選藥物能影響這種蛋白質複合物,並且正在其他疾病上做檢測,」 Åman說。 「根據我們的發現,這種形式的肉瘤也能做新葯測試。」
7月是肉瘤宣傳月, Pierre Åman教授的研究將繼續揭示癌症的病因。儘管STS在早期發現是容易被治癒的,但它的症狀不明顯或無害,比如腫塊或腫脹,且只有當腫瘤壓迫神經時才會出現疼痛。如果腫塊持續存在、長大或位於肌肉深處,病人應當緊急求醫。
參考文獻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9). Shedding Light on Sarcom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acrfoundation.org/Pages/sarcoma_awareness_month.aspx
Cancer.net. (2019). Sarcomas of Specific Organs: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sarcomas-specific-organs/statistics
Kubista, Margareta. (2019). Breakthrough in knowledge of how 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