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創新:同類第一抗癌中藥平台
目標癌症:肝癌
項目負責人:鄭永齊博士、劉淑惠博士
項目階段:即將開展I I 期臨床試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 DA )已批准Y IV - 906 作為治療肝癌的“孤兒藥”
商機
YIV-906 是一款抗癌中藥,可提高免疫治療、化療和放療的抗腫瘤活性,或將成為未來癌症治療的骨幹藥物。該藥物的多靶點和協同作用機制可通過新抗原和M1 巨噬細胞增強機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先天免疫反應,並可利用IL-6 、NF-KB 和COX2 iNOS 等分子緩解炎症,保護胃腸道細胞,還能通過W NT 信號通路促進祖細胞和乾細胞再生,加快受損組織恢復。
醫療需求
由於患者異質性、腫瘤生物學特性以及患者對藥物的反應,醫生很難利用單一化合物或抗體治療癌症。目前的癌症治療方法療效不佳,毒性大。因此,當前亟需能夠改善患者反應、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合理聯合治療策略,而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帶來新的突破。
肝癌在最常見的癌症類型中位列第六—— 僅2018 年即新增84 萬例肝癌,同時在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中位列第四,其中屬肝細胞癌(HCC )最為普遍,是美國增長最快的癌症相關死亡病因。過去四十年來,美國肝細胞癌患病率增長了兩倍。
乙肝病毒攜帶者患肝細胞癌的概率比常人高200 倍,而在全世界肝細胞癌患者中,超過6 0 % 為乙肝病毒陽性患者。
目前,全球在肝細胞癌的一線治療中通常使用索拉非尼,但有80% 的患者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可導致38% 的患者停止治療,44% 的患者出現劑量中斷,11% 的患者出現永久性停藥。因此,減少嚴重不良反應或將對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
優勢
YIV-906 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種兼具以下兩種作用的候選藥物:1 )通過提高機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先天和適應性免疫抗腫瘤活性,增強免疫力;2 )保護胃腸道細胞,避免出現炎症,加快受損組織恢復。
專利配方的系統生物學功能可以改善肝癌患者預後,減少對額外藥物的需求。
由現有藥物(如索拉非尼)和YIV-906 組成的聯合治療策略可能成為新的一線療法。
產品概況與開發計劃
概念驗證與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團隊已對170 多名肝癌、胰腺癌以及結直腸癌患者開展臨床研究,喜人的研究數據表明,YIV-906 能夠顯著提高化療和放療患者的生存期,並可將三級和四級嚴重胃腸道副作用減少至零或最小。臨床前和臨床數據已發表於多家高被引期刊,包括《科學· 轉化醫學》、《科學報告》以及《國家地理》。
知識產權:持有包含專利、專業技術知識、商業機密和監管保護在內的綜合知識產權組合;擁有YIV-906 、仍處於開發階段的候選藥物及其相關機制質量控制和藥物開發平台的全球獨家授權。
臨床開發計劃:研究團隊將把無進展生存時間(P FS )作為主要終點指標,對聯合服用索拉非尼和YIV-906 的乙肝病毒陽性肝細胞癌患者開展雙盲隨機II 期臨床研究,研究方案已獲得F DA 以及其他相關國家監管機構批准。科學家將從美國(由紀念斯隆- 凱特琳癌症中心牽頭)、中國內地(由國家癌症中心牽頭)、中國香港(由瑪麗醫院牽頭)和中國台灣(由台北醫科大學牽頭)四個地區的20 家醫療機構招募125 名患者。

原文轉自 生物谷 BIOON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CSI Singapore)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MET的基因變異,這種突變會導致頭頸癌和肺癌更嚴重的生長。對這一發現的進一步調查揭示了可能針對這種基因改變的治療策略,從而為臨床醫生開發更好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A common MET polymorphism harnesses HER2 signaling to drive aggres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MET基因編碼一種癌症促進蛋白,這種蛋白支持癌細胞生長和存活並傳遞信號。研究由CSI Singapore Goh Boon Cher教授和Kong Li Ren博士領導,研究小組發現了蛋白質的一種形式,顯示在亞洲人中出現頻率較高,與被 診斷 出患有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或肺鱗狀細胞癌的患者預後差相關。儘管MET基因的變異似乎不會使一個人患上癌症,但它會導致已經發生的癌症更加嚴重地增長。
與其他MET突變體不同的是,這種基因變體似乎也不受已經在臨床環境中開發和批准的現有MET阻斷藥物的抑制,這促使研究人員對基因改變背後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利用該研究團隊的多學科專業知識和先進的分子模型,該團隊發現,MET受體的單個氨基酸變化導致了與另一種癌症促進蛋白HER2的優先強強結合。然後,這兩種蛋白質協同工作,以推動癌症的攻擊,並使癌細胞能夠在涉及甲基轉移酶阻斷藥物的治療下存活。
"MET變異的機制是新穎的,尚未報導。這一發現為基因變異在影響臨床結果中的作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並強調了在癌症研究中深入研究基因 遺傳 的重要性,"發起這項研究的新加坡CSI研究人員Kong博士說。
對這一獨特機制的了解也有助於該團隊利用實驗室模型識別幾種能夠阻止這種基因改變引起的癌症進展的HER2抑製劑。
CSI新加坡副主任和高級首席研究員Goh教授說:"我們的研究代表一個發展到癌症研究的概念,我們已經表明,有可能阻止癌症驅動基因的活動來進行突變蛋白的靶向治療,不針對突變蛋白,而是針對突變蛋白質的結合靶標。在我們的實驗模型中觀察到的顯著的抗 腫瘤 反應,加上 FDA 批准的HER2抑製劑的可用性,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有望通過精準醫療來改善這種基因改變的疾病結果。"(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

原文轉自生物谷 BIOON
一項對所有相關前瞻性研究的分析表明,食用高纖維食物與降低乳癌發病率有關。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癌症協會(ACS)的同行評審期刊《癌症》(CANCER)上。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Maryam Farvid博士和她的同事們搜索了2019年7月之前發表的所有相關的前瞻性研究,因為關於纖維攝入量和乳癌之間的潛在關係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當研究人員匯總了他們發現的20項觀察性研究的數據後,食用纖維最多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了8%。可溶性纖維與較低的乳癌風險相關,較高的總纖維攝入與絕經前和絕經後婦女的較低風險相關。
Farvid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生活方式因素,如可調整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影響乳癌的風險。我們的發現為美國癌症協會的飲食指南提供了研究證據,強調了富含纖維的飲食的重要性,包括水果、蔬菜和全穀物。"
重要的是,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膳食纖維可以直接降低乳癌的風險,因此需要進行隨機臨床試驗來測試這種因果關係。
參考資料:
【1】Fiber consumption linked to lower breast cancer risk
【2】Maryam S. Farvid et al. Fiber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April 6, 2020 (DOI: 10.1002/cncr.32816)

病理柳葉刀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場所,有無數種的重要功能。主要功能包括糖的分解、貯存糖原;參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分泌膽汁;吞噬、防禦機能;製造凝血因子……,如此,可以羅列好多好多行。因此,如果要全面系統地評價肝臟功能如何,其實需要無數項指標。但目前的醫學水平並沒有發展到可以完全評價肝臟各種功能好壞的地步,事實上,現在常用的肝功能指標就十來項,能初略的反應部分肝臟功能。本文小編將對常用的肝功能指標進行介紹。 1、反應肝細胞損傷的指標 谷丙轉氨酶(ALT)和穀草轉氨酶(AST)是迄今依然被認為是肝細胞損傷的“金標準”。 谷丙轉氨酶(ALT): ALT存儲於肝、腎、心肌、胰、脾、肺、紅細胞、血清和骨骼肌中,以肝臟存儲量最高,一般存在於肝細胞漿中,肝內含量約為血中的一百倍,如果釋放的酶完全保持活力,哪怕只有1%的肝細胞壞死,也可以使血清酶活力增加一倍。肝細胞內濃度比血清高1000~5000倍,在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即使無壞死,肝細胞內轉氨酶亦可由如此明顯的濃度梯度差而洩漏入血中。因此,ALT是最能反映肝細胞損害的指標。 但是ALT缺乏特異性,有多種原因能造成肝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如疲勞、飲酒、感冒甚至情緒因素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轉氨酶升高一般不會高於60個單位,轉氨酶值高於80個單位就有診斷價值,需要到醫院就診。 穀草轉氨酶(AST): AST也廣泛存在於上述諸器官中.但以心肌細胞含量最高,其次為肝臟細胞,,血清中含量極少,故血清中AST活性升高應排除心肌病變後才考慮肝髒病變。AST在肝細胞漿內只佔20%,其餘80%存在於線粒體內,在肝細胞漿內AST/ALT之比為0.6:1,而在整個肝細胞內兩者之比為3:1,因此ALT是反映肝病變最敏感的指標之一,而血中AST顯著增高時,在排除心肌病變後,應考慮肝線粒體大量破壞、肝細胞壞死。ALT不高或輕微增高而AST明顯增高時注意肝外因素損害,最常見於心肌損害。但當肝臟損傷發展到一定的嚴重程度,肝細胞大量壞死導致ALT枯竭,這時血液中的ALT反而降低,但是黃疸卻持續升高,這種現象即所謂「酶膽分離」。這一特殊情況更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注意。 成人血清AST和ALT比值的正常值約為0.8。AST/ALT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輕型是以ALT升高為主,AST/ALT的比值<1; 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ALT和AST均升高,AST/ALT≥1; 肝硬化和肝癌:AST升高明顯,AST/ALT升高明顯,AST/ALT>1,甚至>2; 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轉氨酶的生成、釋放少,而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出現“膽-酶分離”的現象,這種現象則提示病情凶險。
2、反映肝臟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標 包括總膽紅素(TBL)、直接膽紅素(DBL)、間接膽紅素(IBL )、總膽汁酸(TBA)、鹼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轉肽酶(GGT)等。
膽紅素:
分為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主要用來診斷肝膽疾病和血液疾病,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時考慮膽道疾病,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時考慮血液系統疾病,二者均有增高時肝臟疾病多見。總膽紅素:
17.1-34.2μmol/L,隱性黃疸; 34.2-170μmol/L,輕度黃疸; 170-340μmol/L,中度黃疸; >340μmol/L,重度黃疸。
膽紅素主要是衰老的紅細胞破壞後釋放出來的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肝臟負責將其從血液中攝取並分泌至毛細膽管,經腸道細菌作用,大部分隨糞便排出,少部分經腎臟排出。當血液中總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時,就會出現尿黃、皮膚黃染,臨床上稱之為“黃疸”。血清中的膽紅素在肝內經過葡萄醣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膽紅素,未在肝內經過葡萄醣醛酸化的叫做間接膽紅素,二者的和就是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說明肝細胞處理膽紅素後的排出發生障礙,即發生膽道梗阻。
如果同時測定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可以鑑別診斷溶血性、肝細胞性和梗阻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一般TBil<85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20%;
肝細胞性黃疸:一般TBil<20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35%;
阻塞性黃疸:一般TBil>34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60%。
那麼,黃疸了怎麼辦呢?首先要根據上述的表格和化驗單中的數字,分析到底是哪一種黃疸:
梗阻性的黃疸 要么是有結石堵住了,要么就是有腫瘤壓迫,要么就是其他原因把膽管堵住了;當務之急,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疏通管道呀(家裡下水道堵了,還要半夜起來打電話叫工人師傅來修呢)——對於這類黃疸,膽汁引流是王道,其他的都是輔助性的。 肝細胞性黃疸 可以用一點保肝藥,同時用一點退黃的藥,比如思美泰、優思弗等,當然如果膽紅素高得離譜,也是可以考慮膽汁引流的。 溶血性黃疸 一般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剛剛出生的嬰兒,腫瘤患者發生率低,假如真的被你撞見了,那要仔細分析原因了,多半是由於腫瘤產生了一些“壞的分子“導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是自身免疫性抗體,治療起來比較頭疼了,具體要請教你的主管醫生,因地制宜地治療了。
總膽汁酸:
膽汁酸是膽固醇在肝臟分解及腸-肝循環中的一組代謝產物,是膽固醇在肝臟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與膽固醇的吸收、代謝及調節關係密切。當肝細胞發生病變或肝內外阻塞時,膽汁酸代謝發生障礙反流入血,血清總膽汁酸濃度升高。因此能較特異地反映肝臟的排泄功能,理論上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膽紅素更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異常。健康人的周圍血液中血清TBA含量極微,當肝細胞損害或肝內、外阻塞時,TBA代謝就會出現異常,總TBA就會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時TBA明顯升高。
鹼性磷酸酶(ALP):
鹼性磷酸酶是一組同功酶,廣泛分佈於人體膽道、肝臟、骨骼、腸、腎和胎盤等組織。已發現有ALP1、ALP2、AKL3、ALP4、ALP5與ALP6六種同功酶。其中第1、2、6種均來自膽道和肝臟,以膽道系統為主,第3種來自骨細胞,第4種產生於胎盤及癌細胞,而第5種則來自小腸絨毛上皮與成纖維細胞。因此ALP增高時首先應判斷是否因膽道系統損害所致,需結合TBA、GGT等指標具體判斷。如上述指標同步增高,基本鎖定ALP來源膽道,以毛細膽管或膽小管為主;如ALP單項增高注意膽道系統以外因素。
鹼性磷酸酶是膽汁淤積的經典標誌。正常人血清中的鹼性磷酸酶主要來自於骨骼,由成骨細胞產生,經血液到肝臟,從膽道系統排泄。生理性的升高只見於正常妊娠、新生兒骨質生成和正在發育的兒童。一般來說,不同肝病患者鹼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膽汁淤積、肝癌、肝細胞損傷。ALP檢測的缺點是骨病時也升高。
鹼性磷酸酶病理性升高見於: 90%肝病患者ALP升高,但不會超過正常上界2.5倍,而對於阻塞性黃疸,特別是完全性阻塞時,ALP上升至正常上界2.5倍以上;對於肝衰竭患者,如ALP下降,則提示肝細胞廣泛壞死。…

編者按: 腫瘤靶向治療已處於成熟期,免疫治療正在興起。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目前最熱點 領域 當屬 伴隨 臨床研究的免疫機制 及 預測標記物 研究, 它 涵蓋了 從晚期 腫瘤 治療 到新輔助治療 。 儘管 腫瘤免疫反應機制逐漸被揭示 , 但是與之相關的 預測標記物依然迷離。近期在各大神刊上刊發了大量免疫治療轉化研究進展,其中病理 診斷工作 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本期 我們 採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應建明教授,就當前腫瘤免疫治療療效標記物的現狀和進展作簡短 回顧與 介紹。
腫瘤免疫治療對於腫瘤治療領域具 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僅是在腫瘤治療上增添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目前是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而是開闢了一個抗腫瘤的新紀元: 從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轉為通過調節患者自身免疫細 胞來殺傷腫瘤細胞,給腫瘤治療領域提供 了無限可能,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治療時機包括了晚期姑息治 療、術 後輔助治療、術前新輔助治療; 用藥方式上涵蓋了單藥治療、免疫聯合治療、聯合化療、聯合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聯合抗血管藥物、聯合免疫調節藥物、聯合一切可聯合的……; 更讓人興奮的關鍵一點是治療甚至不受癌種所限。
(一)腫瘤免疫治療之現狀與挑戰
腫瘤免疫治療前景非常光明,令人振奮之餘,目前仍有兩個重要問題期待解決:
1. 毒副作用的管控:腫瘤免疫治療剛剛起步,其毒副作用尚未完全被認識,目前認為遠比化療複雜,毒副作用已經限制了免疫治療的進程,且聯合治療的毒副作用會更大。從總體看,儘管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很重的毒副作用,但發生率仍屬於較低水平,且早期發現可控。有意思的是,更有研究提示,毒副作用的出現或許與療效存在正相關。由於這實屬非病理學科範疇,有待更專業學科領域專家來闡述。
2.…

转自病理柳葉刀 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霉菌屬(Aspergillus)的一些霉菌(包括黃曲霉、寄生曲霉及A.nomius等)產生的二次代謝物。科學家在60年代開始對霉菌毒素進行現代化研究時,發現一種由黃曲霉菌產生的毒素,遂命名為"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耐熱,在一般的烹調溫度下不易被破壞。黃曲霉毒素是一組天然存在的毒素,主要包括B1、B2、G1及G2四類。在各類黃曲霉毒素中,以黃曲霉毒素B1最常見,毒性最大,引致肝癌的能力最強。黃曲霉毒素G1、M1、B2和G2導致細胞產生突變的程度依序遞減。
黃曲霉毒素會出現在……
1 沒洗乾淨的砧板、筷子
如果砧板、筷子沒有及時清洗乾淨,上面殘留的食物殘渣和水分就會成為微生物良好的培養基。如果你家砧板、筷子(特別是木製的)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霉斑,最好換新的。建議大家每次用完後砧板後,應盡快清洗乾淨、擦乾,並放在通風乾燥處。同時,別忘了定期對砧板進行徹底清洗。2 發苦的堅果如果吃到苦味的瓜子等堅果,這時候大家一定要趕緊吐掉,並且漱口,因為這種苦味正是黃曲霉素的化身,就算少量攝入也容易增加肝癌風險。3 劣質芝麻醬、花生醬有些人吃麵條的時候,喜歡加上一勺芝麻醬或花生醬,又香又可口,簡直太美味了。但是,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變質的芝麻/花生等製作醬料,其中變質的芝麻/花生中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而經過加工之後,他們會更難被識別。4 小作坊的自榨花生油與上面的醬料同理,花生、玉米等如果在儲存過程中發霉,榨出來的油也可能含有黃曲霉素。而一些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很可能給黃曲霉素可乘之機。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黃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更可怕的是,它不怕普通的高溫,280℃以上的高溫才有可能(是有可能哦)將它殺滅,所以,一般的烹飪方式對它根本無效!1毫克是——以前使用的材質為鋁合金的蘭花1 角硬幣,重量1.15 克。我們把它大約看做1 克,也就是說,這1 毫克就是一枚1 角蘭花硬幣的一千分之一。黃曲霉素如此恐怖,高溫殺不死它,又常見於食物中,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當然不是,做好這些,黃曲霉毒素很難接近你!如何遠離黃曲霉毒素?1 不囤太多食物食物不要囤太多,就算打折促銷也要控制自己。如果實在買太多,一定要及時吃完。購買食物時,如果發現包裝不清潔、破損,最好不要購買,如果是堅果,應盡量選擇小包裝。2 認真清洗黃曲霉素一般是附著在食物的表面,比如花生、玉米等穀類食物。因此,這些食物在烹煮之前,一定要清洗乾淨,去除表面的黃曲霉素和其他微生物。除了食物,勤洗手是遠離毒素最基本的做法。3 吃到發苦的食物,立馬吐掉這點還是要多嘮叨幾句。如果吃到異味(感覺味道跟平時不太對)食物,特別是發苦的瓜子、花生核桃等,趕緊吐掉,然後立即漱口。4 多吃新鮮蔬菜葉綠色可以抑制黃曲霉毒素B1的吸收,因此多食用富含葉綠素的新鮮蔬菜,可以降低黃曲霉素中毒的風險。現在知道了食物發霉,該怎麼處理了吧?一個字:扔 ~

癌症是第一的死亡殺手,是最可怕的疾病之一。這種致命疾病可能會影響人體的任何部位,每種類型的癌症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針對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案,但是癌症每年依然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除了治療方案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許多降低患癌風險的方法。經過長時間對癌症的觀察和無數研究,科學家們確定了一些相關的危險因素,比如煙草煙霧與肺癌之間的關聯。不幸的是,並非所有主張都得到了證實。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正在探索有關癌症預防的常見的誤解。
5大常見癌症認識誤區:
1.癌症會永遠遺傳
像許多疾病一樣,癌症具有遺傳性。但是,只有5%到20%的癌症診斷屬於這種情況。大多數癌症通常是由生活方式(例如吸煙)、環境因素(例如某些污染物)或未知原因觸發的基因變化引起的。如果父母有癌症病史,這並不意味着他們的下一代也會被診斷癌症。同樣,如果一個人的家庭健康狀況良好,這並不意味着其家庭成員沒有癌症風險。
儘管癌症的遺傳不是絕對的,但對家庭醫生來說,了解病人的家族史很重要。請務必與您的醫生分享家族史的癌症的類型、診斷年齡、血統(家族的母親或父親)、種族以及做過的任何癌症基因檢測結果。這些信息將幫助醫生確定您是否需要基因檢測或諮詢。
2.綠茶與癌症的關係
綠茶對健康有益,且富含抗氧化劑。一些研究甚至聲稱,綠茶可以降低患癌的風險。然而這些研究的規模太小或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對於此說話尚無定論。儘管大多數健康專業人員都認為綠茶具有健康益處,但尚未被認為它可以預防癌症。
3.什麼都能致癌,為什麼還要「預防」呢?
從手機到人造甜味劑,有很多頭條新聞聲稱已發現日常用品會致癌,試圖引起讀者的關注。儘管確實存在直接致癌的食物,但一般而言,高脂或高糖飲食可能導致的肥胖問題才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素。同樣,手機、染髮劑、止汗劑和電源線導致癌症的說法也被證明是錯誤的。
什麼都致癌的假設是危險的,因為它忽視了那些已被證實的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最佳預防癌症的方法很簡單。飲食健康、避免吸煙、減少酒精攝取、定期運動以及定期篩查,這些都能幫助降低癌症風險,提高身體健康狀況。
4.孕婦不能接受癌症治療
孕婦可以並且應該在需要時接受診斷測試和治療。僅管在懷孕期間患癌的概率低,但癌症測試和治療對婦女和嬰兒是安全的。使用的測試或治療類型通常取決於癌症所在的位置。腫瘤學團隊和婦產科醫生團隊一起合作為準媽媽制定最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化療的婦女不應該母乳喂養,因為藥物會通過母乳輸出。
5.科學研究毫無進展!
在過去的40年中,各個領域的癌症研究都取得了進步。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有關預防、篩查和治療的方法,提高了大多數常見癌症的生存率。AFCR致力於促進癌症治療、檢測和預防方面的創新科學研究。
請單擊此處通過慈善捐款來幫助AFCR進一步完成使命。

文|菠蘿
(一)
長壽是癌症發病的最大風險因素之一。把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和癌症發病率做個排名,就會發現兩個數字非常相關。 活得久的,癌症發病率往往就高 。
澳大利亞人壽命很長,癌症發病率高居第一;另一個極端的非洲乍得,人均壽命不到54歲,癌症發病率基本也是最低。
中國,兩個排名都位居中游。
但有一些國家很奇怪,他們預期壽命並不長,但癌症發生率卻特別高。就是下圖紅框裡的那幾個國家。
很顯然,在壽命之外,這些國家還存在著別的顯著致癌因素,包括基因,環境,生活方式。
研究他們症高發的原因,對於幫助我們自己防癌是很有意義的。
最典型的是匈牙利:人均壽命只有75.9,世界排名第55,癌症發病率卻高居第4!
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壽命76.1,比匈牙利還高一點,但癌症發病率只排在52位。
每10萬人中,中國有301位癌症患者,而匈牙利高達727個 !是中國的兩倍還多!
大家看看和匈牙利人均壽命差不多的國家,就會發現它的癌症發病率實在是很“出眾”。
(二)
為什麼匈牙利的癌症這麼多?
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 非常 多 的肺癌!
從總人數來看,中國肺癌排第一。但是按人口比例來說, 匈牙利是全世界肺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
匈牙利還有個特點,就是男女肺癌都非常非常多!
匈牙利男性肺癌發病率,全世界排第一,10萬人裡有77個。
匈牙利女性肺癌發病率,全世界排第一,10萬人裡有41個。
最誇張的就是下面這張女性肺癌發病圖。大家能看到在歐洲中部有個特別“黑”的國家,一枝獨秀,那就是匈牙利!
那為什麼匈牙利肺癌這麼多?
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吸煙多,二是環境差 。
匈牙利無論男女,吸煙都很多!匈牙利47%的男性,21%的女性吸煙,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女性吸煙的只有2%,這個好習慣請一定繼續保持。
吸煙不是肺癌高發的唯一原因。 匈牙利還有另一個很大的肺癌風險,就是工作環境中的污染 ,尤其是石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