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原文轉自菠蘿因子

為什麼同樣的癌症在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會有顯著的生存率差異呢?例如常見的乳腺癌,美國5年生存率超過90%,而中國約為80%。在皮膚癌中的常見類型黑色素瘤,美國總體5年生存率超過90%,但中國僅約60%。

是整體醫療水平的差異嗎?確實有關係。雖然中國一線的三甲醫院與國外的差異不大,但三四線城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除此之外,由於體檢意識不足,中國晚期癌症的比例較高,這也拉低了生存率。

今天想聊一個許多人不了解的重要原因,就是表面看起來相同的癌症,其實在中國和美國的主要亞型不盡相同,本質上可說屬於不同的腫瘤。因此,治療方案和效果也不一樣!

首先說肺癌。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中國和美國都是首位癌症殺手。然而,儘管兩國的肺癌發病率都很高,具體的亞型卻有明顯差異。在中國,腺癌更為常見,尤其在大量女性和不吸煙人群中。腺癌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比如空氣污染、二手煙和廚房油煙。而在美國,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的比例比中國高得多,這兩種類型都與長期吸煙密切相關。

這種亞型差異直接影響治療方案和預後。在中國,腺癌中很多攜帶EGFR或ALK基因突變,對應的靶向藥物(EGFR靶向藥、ALK靶向藥)效果較好。而對於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由於突變基因不同,幾乎沒有對應的靶向藥,因此化療、免疫藥和放療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不同的亞型決定了不同的治療策略,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肺癌患者,接受的治療可能截然不同。

接下來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它有三種主要亞型:激素受體陽性、HER2陽性和三陰性。在各國中,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最為常見,這種類型的癌症通常對內分泌治療(如他莫昔芬)反應良好,預後相對較好。

與歐美相比,中國的乳腺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方面,患者年齡較輕,歐美多數患者在絕經後發病,發病高峰在60歲左右,而中國的高峰不到50歲;另一方面,三陰性乳腺癌的比例相對較高。三陰性乳腺癌對常用的內分泌治療和HER2靶向藥不敏感,治療難度較大,更依賴化療或最新的免疫療法/靶向藥物。

接著是肝癌。

中國是肝癌的第一大國,患者佔全球的40%以上。雖然美國也有不少肝癌病例,但發病原因卻和中國有很大不同。在中國,肝癌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多數患者都是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這種病毒在中國的感染率較高,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許多患者年輕時就感染了乙肝病毒,隨著時間推移,肝臟逐漸受損,出現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

而在美國,丙型肝炎病毒(HCV)、酒精濫用和肥胖代謝病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儘管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在美國也有,但丙肝的影響更為突出。美國的肥胖問題非常嚴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一種與肥胖和糖尿病相關的肝病,逐漸成為美國肝癌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病因不同,肝癌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也有所不同。在中國,乙肝疫苗接種和抗病毒治療是預防肝癌的重要手段,而美國則更注重丙肝的篩查和治療,以及控制飲酒和管理肥胖。

再來談談胃癌。

和肝癌一樣,胃癌在中國的發病率遠高於美國,尤其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飲食習慣是主要影響因素。例如,腌製食品、高鹽飲食和長期攝入煙熏食物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這些習慣在中國較為普遍。除了調整飲食,幽門螺桿菌的根治對預防胃癌也非常有效,尤其對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美國的胃癌發病率相對較低,但近年來,賁門癌(胃和食管交界處的癌症)有所上升,目前認為與肥胖和胃酸反流有關。

還有食管癌。

食管癌是另一個中美差異顯著的癌症類型。中國的食管癌病例數量遠高於美國,事實上,中國占了全球一半的病例!

而且兩國的食管癌亞型也不同。在中國,食管癌以鱗癌為主,尤其在北方,比如河南、河北的“食管癌高發帶”更為普遍。這種亞型與吸煙、飲酒以及食用過熱食物和腌製食品密切相關。而在美國,食管癌主要是腺癌,這與肥胖、胃酸反流和巴雷特食管病變有關。腺癌往往出現在食管的下端,且更易擴散至鄰近器官。

不同的亞型也決定了不同的治療策略。由於鱗癌對放療相對敏感,在中國放療是一個重要治療手段;相對而言,腺癌的治療更依賴於手術和靶向治療。

最後聊聊黑色素瘤。

與前幾種癌症不同,黑色素瘤在美國顯著多於中國,特別是在白人群體中,是所有皮膚癌中致死的主要類型。前面提到,美國的黑色素瘤生存率比中國高得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國的黑色素瘤本質上是不同的病。在美國,最常見的是皮膚黑色素瘤,與紫外線照射密切相關,主要發生在陽光暴露的部位,如背部、腿部等。而在中國,由於人們注重防曬,不愛曬太陽,所以皮膚黑色素瘤不多。我們的黑色素瘤多為肢端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主要出現在手掌、足底、口腔、鼻腔等部位。

美國的黑色素瘤多為表淺型,加上篩查意識較強,因此通常能在早期發現,而中國患者的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不易早期發現,通常確診時已屬於晚期,已侵入深層組織或已轉移,導致預後更差。此外,皮膚黑色素瘤對免疫療法PD-1抑制劑效果良好,還有BRAF靶向藥等可用,而中國常見的黑色素瘤在基因突變和免疫逃逸機制上有所不同,目前還在探索更好的聯合治療方式。

總之,中美之間癌症亞型的差異,不僅展現了兩國在生活方式、環境因素、遺傳背景等方面的獨特之處,還直接決定了癌症治療策略和生存預後。

對於患者而言,不僅要了解癌症的類型,還要對自己的具體亞型有更多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判斷風險,更好地配合醫生選擇最適合的的治療方案,實現最佳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致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