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治療的目的,一是滿足患者的營養需要,改善其營養狀態;二是增強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對手術、放療和化療的耐受力,降低復發風險,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提高生活質量。
一、維護免疫力離不開蛋白質
維護免疫力,需依靠多種營養素的聯合作用,其中蛋白質扮演著核心角色。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內有數以百計的各種類型的蛋白質,各自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但不限於:促進生長發育和修補組織;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構成免疫活性物質;構成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調節水鹽代謝和酸鹼平衡;運輸營養物質等作用。
可以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也是維護免疫力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就沒有免疫力。
二、腫瘤患者的蛋白質需要
諸多代謝性研究顯示,對腫瘤患者而言,增加蛋白質攝入,可增強患者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代謝,提高對放化療的耐受力,促進術後傷口癒合等。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也表明,對腫瘤患者進行合理的蛋白質補充可顯著改善免疫狀況,降低感染性並發症風險,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臨床結局。
美國醫學研究院建議,腫瘤患者膳食攝入蛋白質提供能量佔全日攝入能量的10~35%,其總量不應低於1.0g/kg/d。大部分研究證據顯示,腫瘤患者的蛋白質攝入應在1.0-1.2g/kg/d,甚至更高。若體力活動下降且存在系統炎症狀態,蛋白質可增至1.2-2.0g/k/d。安全性研究表明,在腎功能正常的個體,給予2g/kg/d蛋白質是安全的;但如患者存在急性或慢性腎功能損害,蛋白質攝入不應超過0.8 g/kg/d。考慮到腫瘤患者對蛋白質增量的需要,以及因為腫瘤本身或治療導致的厭食、納差等消化系統症狀,造成腫瘤患者不能正常經口攝食或攝食不足的情況持續1~2週,則應藉助腸內營養(EN)或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SMP)等來提供包括蛋白質在內的各類營養素和能量,同時,還應注意補充乳清蛋白粉,一般每日20-30g為宜。
在滿足蛋白質攝入數量的同時,還應兼顧蛋白質的質量。對腫瘤患者而言,動物類蛋白(包括來自蛋類、奶類、禽畜類、魚類和海產品等的蛋白質)和大豆類蛋白應佔每日蛋白質總攝入量的75%以上。其中,大豆蛋白質含量很高,約為35~40%,是同等量豬肉的2倍,且氨基酸的構成較為合理,富含主食中缺乏的賴氨酸,可彌補腫瘤患者主食氨基酸構成的不足;同時,大豆含飽和脂肪酸低,並具有調節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可能作用,因此不失為腫瘤患者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三、常見誤區
目前社會上還流傳著種種腫瘤患者飲食的“誤區”,對腫瘤患者造成很大困擾,嚴重影響腫瘤患者對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和總的膳食平衡。在此,有必要針對最常見的幾個認識誤區加以澄清:
誤區1. 腫瘤不能吃發物
所謂“發物”,是民間的傳統說法,認為某些食物(海產品、雞鴨鵝肉、牛羊肉等)可“導致疾病復發或加重”,因此不能進食。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發物”的概念,上述食物恰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如果盲目限制,將可能導致腫瘤患者膳食不平衡,營養不充分,造成肌肉萎縮,血漿蛋白降低,免疫力會更下降,導致營養不良和感染髮生風險增高。
誤區2. 喝牛奶致癌
所謂“牛奶致癌”,源於國外報導的動物試驗結果,即用含大量酪蛋白的飼料餵養老鼠,可增強黃曲霉毒素對大鼠的致癌作用。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主要為酪蛋白,故由此推導“牛奶致癌”。但這裡面存在幾個大的問題:首先,老鼠試驗結果不能直接推演到人身上;其次,該研究以酪蛋白為唯一蛋白質來源,這在人類自然膳食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還有,牛奶蛋白質含量為3%,其中70%為酪蛋白。每天飲用牛奶250ml,攝入的蛋白質約8克,其中酪蛋白僅僅6g,佔每日蛋白質總量的8~10%。這與“以酪蛋白為唯一蛋白質來源”的動物試驗情況截然不同。
誤區3. 不吃飯或少吃飯,將腫瘤細胞餓死
網上流傳這樣的說法,腫瘤患者吃的太多,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而少吃或不吃可以餓死癌細胞。
實際上,國內外各類研究都沒有看到營養支持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而如果不進行營養補充,腫瘤細胞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分解人體肌肉組織,最後餓死的是患者而不是腫瘤。
來源:醫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