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5月,繼美國FDA和歐盟CE IVD批准後,羅氏診斷VENTANA PD-L1 (SP263)免疫組織化學(IHC)伴隨診斷正式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1]。本文小編試圖從PD-L1 (SP263)兩篇關鍵R&D文獻[6][10]和關鍵臨床註冊研究[4][5][9]一窺PD-L1 IHC檢測的“前世今生”,或對未來在病理實驗室PD-L1 IHC標準化、規範化開展有所提示。SP263標準檢測體系之履歷概覽不同於靶向治療中或涉及癌基因驅動突變檢測,對於目前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體1(PD-L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最廣泛驗證的療效預測標誌物,PD-L1表達評估只能通過蛋白層面檢測,而PD-L1 IHC檢測是臨床實踐中唯一經試驗驗證、法規審批方法學[2][3]。抗PD-L1抗體檢測試劑(免疫組織化學法)屬於PD-L1 IHC檢測,英文名稱:VENTANA PD-L1 (SP263) Assay,文獻或會議報導中常簡稱PD-L1 (SP263)或SP263,臨床中主要用於免疫治療最具代表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相關適應症治療決策時療效預測,是現階段臨床實踐中經試驗驗證、法規審批的療效預測標誌物之一[2 ][4][5]。根據已公佈信息,PD-L1 (SP263)屬於抗人源PD-L1兔單克隆抗體,抗原結合位點定位於人源跨膜糖基化PD-L1蛋白氨基酸序列284-290肽段(胞漿同源保守蛋白結構域)[2][6]。不同於其它用途,臨床診斷級PD-L1 IHC檢測-SP263由羅氏旗下專注於病理診斷IHC抗體研發的Spring Bioscience基於其下一代兔單克隆抗體技術平台開發、優化,以確保IHC抗體批次間穩定性、高親和力、高敏感性和特異性[2][6]。
由於不同癌症類型之間腫瘤免疫微環境和臨床實踐差異,針對特定藥物、特定適應症的PD-L1 IHC檢測體系和PD-L1表達評估判讀方法往往需要經過前瞻性臨床試驗驗證,以確保最終潛在治療獲益患者篩選的準確性[5][7][8]。因此,臨床實踐中PD-L1 IHC標準檢測往往涉及藥物註冊試驗驗證的整個檢測體系,目前已商業化PD-L1 (SP263)檢測為50測試數即用型檢測,臨床獲批檢測體系包括VENTANA OptiView DAB二抗系統和BenchMark全自動染色平台[1][5][9]。
染色性能方面,基於SP263兔單克隆抗體抗原定位特點,PD-L1 (SP263)對腫瘤組織顯色模式以細胞膜和/或細胞漿染色為主[2-5]。由於腫瘤組織免疫微環境時空連續性特點(基於器官和區域表達以及不同階段動態變化導致的差異性),不同癌症類型中PD-L1表達評估或涉及腫瘤細胞和/或免疫細胞[4][5 ][7] [8],例如肺癌PD-L1 (SP263)評估主要以腫瘤細胞染色為主,而尿路上皮癌則同時涉及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染色評估(如圖1. ) [8][ 10][11]。
圖1. PD-L1 (SP263)抗體檢測試劑(IHC)腫瘤組織染色研髮染色性能評估(基於OptiView DAB二抗系統和BenchMark全自動染色平台),Section 2, Section 25, Section 50為評估研究部分PD -L1 IHC染色示例,NSCLC (非小細胞肺癌), HNSCC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 UC (尿路上皮癌)腫瘤組織各三個切片,腫瘤細胞(TC)和免疫細胞(IC)…
原文转自盛諾一家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定期進行乳腺鉬靶檢查,可以降低患晚期乳腺癌、甚至致命性乳腺癌的機率。該研究於5月11日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歐洲研究人員追踪了瑞典近55萬名符合乳腺鉬靶檢查條件的女性數據,對比了接受乳腺鉬靶檢查和未接受乳腺鉬靶檢查的女性,確診後10年內出現致命性晚期乳腺癌的概率。
結果顯示,與沒有做鉬靶的女性相比,做過鉬靶的女性,10年晚期乳腺癌風險減少25%,10年致命乳腺癌風險減少41%。
該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StephenDuffy表示:“這項研究表明,乳腺癌篩查,可以大大降低患致命性乳腺癌的風險。”
早期的一些研究已經表明,乳腺鉬靶檢查對身體的確有益處,但一些專家認為,之所以受益可能是由於乳腺癌醫護水平的改善,而不是乳腺鉬靶的出現。但是,Duffy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的這項研究避開了這個潛在的混雜因素。
Duffy指出,由於受試者是在相同時間段內進行乳腺鉬靶篩查和乳腺癌治療的追踪,因此結果“不受乳腺癌治療隨時間發生潛在變化的影響”。
該研究的另一位研究者,來自瑞典法倫中央醫院的LaszloTabar博士強調說,這項研究表明,乳腺鉬靶檢查可以降低乳腺癌死亡風險,並且超過了目前治療所能達到的水平。
他還說:“有些人可能認為,近年來乳腺癌治療水平的提高,讓早期篩查變得沒那麼重要,但我們的研究顯示,沒有什麼能取代儘早發現乳腺癌。 ”
兩名美國的乳腺癌專家也認同,該研究向女性傳達的信息非常明確。
美國諾斯韋爾健康癌症研究所乳腺外科區域主任AlicePolice博士說:“ 乳腺鉬靶篩查可以及早發現癌症,並降低晚期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Police博士認為,這項新研究再次證明了,篩查對降低晚期乳腺癌和致命性乳腺癌風險至關重要,女性應該從40歲開始進行乳腺篩查。”
美國萊諾克斯山醫院的乳腺影像科主任KristinByrne醫生說:“這項研究的結論非常明確,並重申了乳腺鉬靶篩查對於儘早發現乳腺癌的重要性。這個時候的腫瘤一般還小,且尚未擴散到淋巴結或其他部位。”
Byrne醫生還強調稱:“ 這就是為什麼40歲以上的女性,只要身體健康,每年進行乳腺鉬靶檢查如此重要。並且,高風險的女性可能需要更早進行篩查,建議可以諮詢醫生。”
來源:
本文編譯自美國USNews於2020年5月11日發布的《Mammograms Do Save Women's Lives, Study Finds》,原文鏈接:
https://www.usnews.com/news/health-news/articles/2020-05-11/mammograms-do-save-womens-lives-study-finds
原文转自奇點網
免疫治療可以說是腫瘤治療的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它改變了諸多癌種的治療範式,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夠從免疫治療中受益,而到底哪些患者敏感、哪些患者耐藥,則需要尋找有效的生物標誌物來預測。關注免疫治療的讀者想必此時該會心一笑,這應該算個老大難問題了。PD-L1水平、腫瘤突變負荷(TMB)等等標誌物已經有一些研究支持,但是至今我們還沒有一個預測效果好、又方便測定的標誌物。
近期,《自然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了兩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標誌物,血漿白介素-8(IL-8)水平!兩項研究分別回顧了有關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的臨床研究,分析了近3000名患者,發現基線IL-8水平與預後不良顯著相關 [1,2]!
進一步分析顯示,高IL-8水平與更高的腫瘤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更差的T細胞功能、更弱的抗原遞呈有關。
一方面,IL-8水平可以作為免疫治療受益人群的標記物;另一方面,以高IL-8表達作為靶點,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或許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耐藥的一個關鍵破局點。
高IL-8水平與免疫抑制細胞腫瘤浸潤、T細胞功能不良、患者預後更差有關
IL-8是一種細胞因子,有CXCR1和CXCR2兩個受體。IL-8由單核細胞、內皮細胞和各種上皮細胞產生,參與感染反應、炎症反應和癌症發生[3]。IL-8可以招募嗜中性粒細胞,刺激血管生成和腫瘤細胞的增殖,此前研究也有發現,較高的IL-8水平與腫瘤分級/分期更晚、腫瘤負荷更高有關 [3,4] 。
但是,IL-8與免疫治療預後之間的關係,尚且還沒有在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
今天要介紹的第一項研究主要關注的是IL-8與PD-1抑製劑,也包括PD-1抑製劑與CTLA-4抑製劑的聯合應用,總共納入了4項3期臨床研究,CheckMate 067(黑色素瘤)、CheckMate 017(鱗狀非小細胞肺癌)、CheckMate 057(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和CheckMate 025(腎細胞癌),調查了1344名患者的血漿IL-8水平。
總的來說,有27.1%-34.3%的患者基線血漿IL-8水平≥23pg/ml,這部分患者明顯總生存期更短。影響最嚴重的還要數在CheckMate 067研究中採用PD-1+CTLA-4雙免疫治療聯合的黑色素瘤患者,高IL-8與低IL-8水平患者之間的生存風險比竟然超過3倍。
不過,IL-8與預後的負相關也不僅限於雙免疫這一組,免疫治療單藥、雙藥、與mTOR抑製劑依維莫司聯用或與化療多西他賽聯用,都表現出了這一相關性。
另外,分析結果顯示IL-8水平和PD-L1表達相關性很低,可以認為IL-8對生存的影響是獨立的。
高IL-8水平患者OS更短
為了進一步評估IL-8的作用,研究者們還分析了血漿IL-8水平、腫瘤關鍵免疫轉錄物質的表達以及循環免疫細胞群之間的關係。血漿IL-8水平與腫瘤中CXCL8基因表達、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計數呈正相關。腫瘤中IL-8的水平則與腫瘤中IFN-γ、T細胞浸潤相關轉錄負相關。
這說明,IL-8存在對適應性免疫的抑製作用,影響抗原遞呈和效應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腫瘤來源的IL-8還與免疫耐受髓樣細胞浸潤有關係。
紅色表示正相關,藍色表示負相關
大小表示相關性強弱
第二項研究關注的則是PD-L1抑製劑,納入了3項臨床研究:IMvigor 210(轉移性尿路上皮癌,2期)、IMvigor 211(轉移性尿路上皮癌,3期)、IMmotion 150(轉移性腎細胞癌,2期)。研究分析了所有1445名患者的血漿IL-8,還進一步評估了腫瘤及外周血單核細胞的RNA表達。
與第一項研究結果類似,IL-8水平較高同樣與較差的預後有關。另外,這項研究中有一個小小的新發現,雖然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血漿IL-8水平對免疫治療單藥組的影響似乎比聯合用藥組更加明顯。
高IL-8水平患者預後更差(局部)
研究者進一步對5名響應免疫治療的患者和5名耐藥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亞群進行了RNA測序。
IL-8在髓細胞中表達更高,且與響應免疫治療的患者相比,耐藥患者體內產生IL-8的髓細胞和淋巴細胞比例更高,IL-8水平也更高。在IL-8高表達的髓細胞中,炎症基因表達更高,與抗原遞呈相關的基因,比如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和IFN-γ誘導基因都有所下調。
同樣的,研究者也發現,IL-8也存在對T細胞功能的抑制。在低IL-8水平的患者中,CD8+T細胞活化標記表達水平更高。這表明高IL-8很可能導致對抗腫瘤免疫的抑制,而靶向IL-8則是破解免疫治療耐藥的一種潛在方法。
響應免疫治療和耐藥患者之間IL-8表達存在顯著差異
總結一下,這兩項研究提出,IL-8可能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耐藥的驅動因素。除了對直接執行抗腫瘤免疫的T細胞的影響之外,免疫抑制性髓細胞的浸潤也是關鍵。
尋找免疫治療預後標誌物是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的努力方向,血漿IL-8水平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可靠的、容易測量的選擇。當然,這還需要前瞻性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此外,這兩項研究也提出了IL-8本身在免疫治療中的關鍵角色。對IL-8作用的抑制,作為單獨的抗腫瘤治療,又或者作為免疫治療的輔助,都是值得探索的,目前也已經有一些早期的研究正在進行了[5]。
希望免疫治療越走越好。
原文转自盛諾一家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宣布,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影響。
其實,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我們一起聊一聊關於癌症的那些誤區,今天這些防癌小妙招,你get到了嗎?
01警惕!十種不能忽視的癌症跡象知識要點:(綜合美國MD安德森癌症預防中心的建議,這10中症狀可能是癌前預警)
腫塊/瘤。腫塊出現幾週或者持續增長需要馬上就醫,雖然很多腫塊不是癌,也需要做超聲、CT、MRI。
體重驟減。肝癌、胃癌、胰腺癌可能引起食慾不振,結腸癌會影響營養吸收,都可能引起體重減輕。
疼痛。持續疼痛須馬上就醫,大多數腫塊都不痛,不疼的腫塊也需要就醫。
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
疲憊。時常感到疲憊,也需要警惕。
傷口無法癒合。無法癒合的皮膚潰瘍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
皮膚變化。注意痣、雀斑和疣的外觀,有變化及時就醫。
異常出血或分泌物。不尋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可能是癌症的跡象。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可能是食道癌的徵兆。
持續咳嗽或聲音沙啞:可能是肺癌的徵兆。尤其對吸煙人士來說。
02三招教您防肺癌知識要點:
對香煙說不:不僅自己不要吸煙,還要遠離吸煙的人
做好防護、改善居家環境:霧霾天戴口罩、室內開空氣淨化器、廚房配油煙機、裝修選擇環保材料、經常開窗通風
更重要的一點:定期體檢,高危人群,35歲以後每兩年查一次低劑量螺旋CT,55歲以後每年查一次低劑量螺旋CT,請注意不是胸部X光檢查哦!
03口腔癌有哪些警示信號?知識要點:
如果發現以下任何情況,請立即致電牙醫或醫生:
舌頭、牙齦或口腔內其他組織上出現白色、紅色或紅白混合斑點(或斑塊)。
口腔感到疼痛或刺激,容易出血且無法癒合。
口腔出血。
口腔或嘴唇持續的壓痛、疼麻或木痛。臉頰或頸部有腫塊或增厚。
咀嚼、吞嚥、說話、下巴或舌頭移動有困難。
非感冒或過敏引起的聲音變化。
耳痛無法消除。
下唇和下巴麻木。…
來源:學術經緯
癌症的發生來自細胞內DNA的變化。正常的體細胞在不斷分裂和維持的過程中都可能出現基因突變,不過,有一小部分突變會驅動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這類基因突變被稱為「驅動突變」,常發生在一些關鍵的「癌基因」上。
近日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一項新研究中,英國維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健康的人體組織內有許多細胞攜帶着致癌的驅動突變,而這些突變有時在人生的頭十年就已出現。
《自然》同時為這項研究發表了專文評述。文中指出,了解正常組織如何引發癌症,對於提高預防、儘早發現並治療癌症至關重要。過去的癌症研究主要分析的是癌組織,對其中主要的癌基因進行編目,然而缺乏對正常組織的相應分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研究人員通常可以從活檢或手術中獲得患者的癌組織,來自正常組織的樣本卻要少得多,並且沒有建立完善的收集方法。
而這一次,研究人員克服了這些挑戰。這支團隊考察了健康子宮內膜組織中的癌基因突變,為子宮癌發展的早期階段提供新認識。
▲ 《自然》雜誌對本文做了專門評述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從28名年齡在19~81歲的女性中獲取了近300份子宮內膜腺體。使用一種特殊的顯微解剖技術,研究者小心翼翼地將子宮內膜腺體的上皮組織與組成結締組織的周圍基質細胞分開。然後,他們採用了專門開發的一種測序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對少量細胞做DNA序列分析,因此他們得以對分離得到的子宮內膜腺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與同一個個體的其他正常組織做比較,找出子宮內膜腺體中的基因突變。
▲顯微鏡下正常的子宮內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Credit:Luiza Moore, 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
和預想中一樣,突變的數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積累,總的突變負擔以平均每年每個腺體29個鹼基替代的速度增加,要比癌組織中低好幾倍。
但一個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這些子宮內膜腺體儘管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完全正常,卻有近60%包含了1個或多個驅動突變。在提供樣本的28名女性中,在25人(近90%)的正常子宮內膜組織中總共找到了209個致癌的驅動突變,最年輕的突變攜帶者為24歲。
儘管子宮癌的高發年齡在七八十歲,但研究人員從這項研究中推算出,子宮內膜腺體中的第一個致癌驅動突變常常在年輕的時候、甚至人生的頭一個十年就發生了。不過,一般來說單個驅動突變還不足以讓正常細胞轉化為侵襲性癌症,同一個細胞中可能出現3~6個驅動突變才會發生癌症。
▲ 對驅動突變發生的時間線進行推算,有些情況下可以早至十歲左右(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第一作者Luiza Moore博士說:「人類子宮內膜是一種高度活躍的組織,在女性生育年齡期間會周而復始地經歷很多次重塑。我們在正常子宮內膜中發現了頻繁的癌症驅動突變,並表明許多此類事件在人生早期階段就發生了,某些情況下甚至在青春期之前。」
論文通訊作者、桑格研究所主任Mike Stratton教授總結說:「研究結果表明,儘管大多數癌症發生在相對晚期,但其背後的基因變化可能始於生命早期,我們可能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孵化這種正在發展的癌症。」
文| 羅婷 醫學博士 (轉自菠蘿因子)哪些食物乳癌患者不能吃 哪些食物又能對乳癌康復有所幫助乳癌患者的營養小課堂(第一期)01 “平時喜歡喝豆漿,時不時還弄點麻婆豆腐,現在還能不能吃?”可以喝、可以吃
首先,豆漿和豆腐一類的食物都屬於大豆製品,富含一種叫做「大豆異黃酮」的化合物,屬於植物性雌激素。它和我們由自身體內腺體或細胞分泌的內源性雌激素不是一回事哈,導致乳癌風險上升的,是我們人體產生的內源性雌激素。
科學家發現,「大豆異黃酮」的形狀和結構上類似於雌激素,進入人體後能發揮一定激素調節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異黃酮的大豆食品降低雌激素的濃度,減少雌激素的作用,不但有助於降低乳癌的發病風險,甚至還可能降低乳癌的複發風險。
曾經有流行病學研究對上千名乳癌術後患者進行隨訪,發現大豆類製品的攝入量與死亡率和復發率呈反比關係,顯示出乳癌患者攝入大豆類製品可以降低不良結局風險。
成年人每日可攝入30-50g大豆或豆製品。除了大豆及其製品中可以獲得人體必需的蛋白質,其中大豆異黃酮也有利於乳癌患者的健康。
豆腐可以吃,豆漿可以喝!前提:新鮮不變質的!
大家要轉變錯誤觀念哈,不要再讓豆製品當“背鍋俠”。
02 “那從X國代購買回來含[大豆異黃酮]的保健品也可以吃哇?”不建議服用
市面上,我們可以看很多營養補充劑或者保健品中宣稱,含有大量大豆異黃酮,甚至直接以濃縮大豆異黃酮製品進行宣傳推廣。對於這類強化營養素的膳食補充劑的使用乳癌患者需要特別謹慎。
有研究發現,不同加工程度的大豆製品,對雌激素依賴的乳腫瘤生長具有不同的影響效果;隨著加工程度的增加,大豆製品對腫瘤的刺激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提純的大豆異黃酮刺激效果最強,這提示大劑量的大豆異黃酮並不安全,可能存在促癌作用。
因此,乳癌患者可以食用新鮮的豆漿或豆腐這類傳統製品,但需要謹慎選擇含有異黃酮的營養補充劑/保健品。
03 “以前時不時要來杯[星爸爸],最近聽姐妹說要骨質疏鬆啊?咖啡是不是要戒了?”可以喝,不超量
有些患者在乳癌術後,可能需要接受長時間的輔助內分泌治療,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增高,需要接受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大量飲用咖啡會誘發骨質疏鬆,但並不意味著存在骨質疏鬆風險的乳癌患者就不能飲用咖啡了。
大量飲用?多少量算大量?
沒錯,首先我們要明確,多少量的咖啡算得上是大量?
有研究顯示,年齡在66-77歲的老年女性飲用不超過300mg/天咖啡因,相當於不超過2個標準杯的美式咖啡,對骨質流失的影響較小;若飲用超過4杯咖啡,不僅骨質流失顯著增加,骨折風險也會增高。
乳癌患者是可以飲用咖啡的,但每天不能超過2杯。並且在飲用咖啡時同時,建議加入新鮮牛奶等富含鈣質和蛋白質的飲品,更有益於維持骨健康。
04 “聽老輩子說,海鮮這些是'發物',吃不得,吃了要發病哇?”可以吃,還有好處,需適量
民間常有“發物”的說法,指吃了某種食物就會誘發疾病,這種觀念廣泛地植根在坊間大眾,特別是上了年紀的長輩當中。
事實上,醫學上並沒有“發物”這一概念。視海鮮為“發物”,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海鮮類食物運輸不便,在長時間的運輸過程中食物腐敗加劇,產生的胺類物質對人體有害,引起食物中毒或者嚴重的消化道疾病。隨著物流運輸的發展,嚴格的食品衛生安全規範實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鮮類食物是可以安心食用的。
海鮮魚蝦這類食物,低脂低糖富含優質蛋白質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比起豬肉牛羊肉,海鮮家禽等肉類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餐桌菜色,同時還能有助於降低脂肪的攝入,有助於患者的血脂控制。
因此,除非對某些海產品過敏,乳癌患者可以食用新鮮衛生的海鮮類食物。但是,在此還是要再提醒一下,海鮮雖然含有豐富的物質營養,但是不宜大量食用。
簡單點就是東西適量就好吃多了還是不行哈。
參考文獻:[1] Clin Cancer Res.2017 Feb 1;23(3):814-824
[2]J Clin Oncol. 2019 Dec 19.[Epub ahead of print]
[3]CSCO腫瘤營養治療專家委員會. 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治療專家共識[J]. 臨床腫瘤學雜誌, 2012, 017(001):59-73..
[4] 趙揚冰,史宗道,劉立岷,等.成都地區女性乳癌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1999(02):28-31
首先聲明,打開這篇文章的男性讀者和高個兒讀者,奇點糕並不是針對你們,畢竟奇點糕自己也挺大隻的……畢竟,數據就是這樣的……
近期,《腫瘤學年鑑》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1],依據兩大隊列超過17萬人、34年的隨訪數據,男性患癌風險比女性高出39% ,而且高出的風險中竟然三成(35%)可由身高解釋!男性風險更高的幾個主要癌種與身高的關聯性也更強。
此外,對於那些生活方式比較健康或從不吸煙的人群、以及本身與環境因素關聯更少的癌種,身高的影響作用也更大。
其實,大多數癌種都是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2]。
在2011年至2015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進行的調查中,男性與女性的癌症發病比例為1.18 [3]。
國際上的研究數據也顯示,在35個位置的腫瘤中,有32個都是男性的發生風險更高,其中13種的性別差異無法完全用現有的已知風險因素解釋 [4]。
這方面的差異,身高或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在很多大規模分析中,無論性別、人種,身高越高的人患癌的風險就更高。
一項meta分析數據指出,身高每高10cm,與癌症風險增加10%有關 [5];另一項針對2300萬名韓國人的研究也顯示,除了食管癌之外的所有癌症風險都與身高正相關[6]。
這是為啥呢?高個兒惹誰了?
從生理學角度來說,身高更高的人幹細胞數量可能更多,激素以及生長因子的水平也不同,這可能影響了體細胞突變的水平和腫瘤擴散的速度。
所以身高是否是男女患癌風險差異的原因呢?這就是今天這項研究要解決的啦~
男性平均身高178.3cm,女性平均身高163.8cm。男性更愛喝酒、吃得更多,但也鍛煉更多。女性的吸煙比例更高。
參與者的基本情況
男性最常見的癌症是結腸癌、肺癌、黑色素瘤和膀胱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是肺癌、結腸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黑色素瘤。
總的來說,在男女之間都存在身高越高患癌風險越高的情況,二者水平也基本一致。身高每高10cm,與男性癌症風險升高8%、女性風險升高10%有關。
從癌種來說,男性中黑色素瘤、胃腸道腫瘤的風險與身高成正比;女性中,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胃腸道腫瘤、胰腺癌、肺癌、腦癌和血液腫瘤的風險與身高成正比。其中血液腫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與身高的關聯,女性比男性更強。
不同癌種風險與身高的關係
本研究中,女性的肺癌風險比男性更高,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NHS隊列中吸煙比例比HPFS更高;另一方面,肺癌本身也有女性更易感的情況,在其他幾個大型隊列中,不吸煙的人群里女性的肺癌發病率也更高[7]。
與女性相比,男性患癌風險高出39%。這部分風險主要是由於幾個特定的癌種,它們的風險也不同程度地與身高有關:身高可以解釋87%的胃腸道腫瘤、45%的黑色素瘤、25%的腎癌、84%的腦癌和24%的血液腫瘤。
在生活方式更健康的人群中,身高的影響更強;對於那些受環境影響較小的癌種,比如腦癌和血液腫瘤,身高的影響也更強。
亞組分析可見,生活方式更健康的人群受身高影響更大
那麼身高到底是如何與患癌風險產生關係的呢?
根據雙胞胎研究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身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兒時的生活環境、攝取的營養、接觸到的病原體都會對身高產生影響。這其中的很多因素都可能通過激素水平,例如促進生長和生存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等來影響癌症的發生。
更高的身高也意味著體內的干細胞數量更多,細胞分裂次數更多,惡性轉化的機會也就更多。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主要是從屬於健康行業的白人,這或許會對研究結果的普遍性產生一些影響。不過群體的同質性也同時降低了職業和其他環境因素可能造成的混淆。
好了,現在大隻的奇點糕決定去鍛煉身體了~
[1]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0)36057-9/pdf
[2] Cook MB, Dawsey SM, Freedman ND, et al. Sex disparities in cancer incidence by period and age.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9;18:1174e1182.
[3]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Cancer J Clin.2019;69:7e34.
[4] Edgren G, Liang L, Adami HO, Chang…
對每一個女性來說,子宮內膜應該都是很熟悉的“老朋友”,它會隨著生理週期增厚-脫落,形成循環。而發生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也就是子宮內膜癌,目前發病率正在逐漸增加,在中國,居於婦科癌症的第1-2位。
子宮內膜癌患者通常需要手術切除子宮,甚至是卵巢和輸卵管,對於年輕患者來說,這意味著她們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時,失去雌激素也會加速衰老。
因此,改善子宮內膜癌的預防和篩查至關重要。那麼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正常的子宮內膜是如何癌變的。
就在上週的《自然》雜誌上[1],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他們通過對多名女性的子宮內膜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全面概述了子宮內膜中基因突變的速率和模式。
正常的子宮內膜顯微鏡圖像(圖片來自: Wellcome Sanger研究所 )
結果發現, 幾乎90%的人中,正常的子宮內膜也包含致癌的驅動突變,這些人近60%的子宮內膜樣本中有不止一個驅動突變。這些突變中有很多都是在生命早期,也就是兒童時期就出現的。
研究人員從28名年齡在19-81歲的女性中獲得了257個正常的子宮內膜腺體。她們進行子宮內膜活檢的原因包括:生殖問題(14人),因良性的非子宮內膜病變需進行子宮切除術(2人),器官捐獻後殘留組織(8人)。另外還有4人是非婦科相關疾病死亡後,研究人員取得的屍檢樣本。
他們通過激光捕獲顯微解剖技術將這些樣本中的子宮內膜腺體分離出來,將構成腺體的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分開,對上皮組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與來自同一人的其他正常組織的基因組進行比對,確定每個腺體的體細胞突變。
激光捕獲顯微解剖技術得到的子宮內膜腺體
他們首先發現, 每個腺體幾乎都是“克隆”形成的,一個腺體中的上皮細胞幾乎都是來自同一個上皮祖細胞。隨後的分析顯示,許多子宮內膜腺體都攜帶已知的癌症相關驅動突變,不過子宮內膜腺體的克隆性與驅動突變的存在無關。
28名女性的正常子宮內膜腺體的體細胞突變負荷包含209-2833個鹼基替換和1-358個插入缺失。數量上的差異主要是由年齡導致的,每個腺體每年大約增加29個鹼基替換。
在以前已經被確定為驅動突變相關的基因[2]中,研究人員發現有12個在他們的子宮內膜腺體檢測中也存在: PIK3CA、PIK3R1、ARHGAP35、FBXW7、ZFHX3、FXA2、ERBB2、CHD4 、KRAS、SPOP、PP2R1A和ERBB3。
28名女性中有25名都存在驅動突變,總數達到209個,其中最年輕突變攜帶者24歲,她的子宮內膜腺體樣本中,每7個就有1個攜帶KRAS G12D突變。 在總的257個腺體樣本中,有147個(57.20%)攜帶至少1個驅動突變,攜帶2個及以上的有42個(16.34%)。有4名女性採集的每個腺體樣本中都存在驅動突變。在這些驅動基因中,PIK3CA是突變頻率最高的。
圖片來自:pixabay.com
和體細胞突變負荷類似, 每個腺體中的驅動突變數量和不同人之間的驅動突變數量都主要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基本呈正相關。 驅動基因的突變主要發生在生長因子受體編碼基因和一些重要的信號傳導通路中,包括介導類固醇激素應答通路、染色質功能相關蛋白和癌蛋白降解通路等。
我們都知道,組織中的所有突變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出現的,而是長時間慢慢積累的。通過構建每個人的子宮內膜腺體系統發育樹,研究人員對細胞克隆的擴增模式和驅動突變的獲得進行了表徵。
分析結果表明, 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正常子宮內膜腺體上皮細胞的驅動突變獲得是呈線性的,至少有一部分突變發生在生命早期。 在34歲和35歲的2名女性中,她們的KRAS G12D突變和PIK3CA突變都可能發生在10歲前。另一名60歲女性的ZFHX3和PIK3CA兩個基因的突變也都發生在10歲前。
驅動突變的發生時間
雖然積累了大量的突變,但這些女性的子宮內膜仍然是正常組織,並未發生癌變。
與過去子宮內膜癌患者全基因組分析的結果[3]相對比可以發現, 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突變負荷更高,約為正常細胞的5倍。雖然兩者都有較多的鹼基替換和插入缺失,但子宮內膜癌患者還有很高的DNA錯配修復率和聚合酶-ε/聚合酶-δ的校對突變(proof-reading mutations)率,在正常細胞中沒有發現。另外,癌細胞的結構變異和拷貝數變異也更多。
從驅動突變上看, PTEN、CTCF、CTNNB1、ARID1A和TP53的突變在癌細胞中更多。 其中PTEN、CTCF、ARID1A和TP53可能需要雙等位基因突變才能顯示出明顯的致癌效果,這可能是它們在正常細胞中突變較少的原因。在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僅在5個腺體樣本(2%)中發現了PTEN和TP53的雜合突變。
總的來說,在正常細胞中也同樣會存在不止一種驅動突變,但它們致癌的風險是相對有限的。…
原文轉自病理柳葉刀
這兩個月活得太不容易了。
沒復工的愁著工作收入,眼看著房貸車貸又到期了,不知道經濟來源在哪兒。
復工了的朋友,整天整天地帶著口罩,耳朵後面都勒麻了也不敢摘。擤鼻涕的時候簡直滑稽,小心翼翼找個四下無人的地方,紙巾得先備好,摘掉口罩速戰速決然後趕緊再帶上。
回家消毒就更有意思了。門口擺好酒精洗手液,進門先搓一遍,接著再擦擦手機、鑰匙,仔細點的還得給衣服噴兩下消毒液。全都折騰完了,去洗手間用香皂再洗一次手,專家說了塗完香皂得揉遍指縫,唱兩次生日歌的時長才夠。一溜十三招弄完,不只麻煩,關鍵是累心。
事實上麻煩的不只是戴口罩、洗手、室內消毒這些,車內消毒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甚至還更麻煩一些。
而且,每個車不一樣,消毒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說,座椅是織物的還是真皮的,這兩種材質就不能用同樣一種消毒方式。
用稀釋的84消毒液進行濕抹
1
首先,將84消毒液按照1比200的比例進行稀釋,市民可戴上橡膠手套,用抹布蘸上稀釋的84消毒液,先對車輛的四個門把手進行消毒,然後對車內進行消毒。小心擦拭車內的方向盤、換擋杆、空調開關、玻璃升降器、雨刮器等手部經常接觸的部位和按鈕,以及車門邊框、車玻璃、汽車座椅等處。 因為84消毒液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待溶液作用了半個小時後,市民須再用清水擦淨。 腳踏墊可用濕抹或者用噴霧器噴灑的方法進行消毒,同樣也需在半小時之後用清水擦淨。對於車載空調,他表示擦一下空調出風口即可,一般沒有必要消毒,市民開車出門時,在車速較慢時最好將車窗打開通風,開車時如關閉車窗,最好選擇內循環。 消毒濕紙巾擦拭消毒
2
市民也可以用消毒濕紙巾進行擦拭消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濕紙巾和衛生濕紙巾不同,市面上銷售的一些普通的衛生濕巾主要起到護膚、表面清潔的作用,而消毒濕紙巾一般是“消”字號的產品,含有過氧化氫或季胺鹽類成分的消毒濕紙巾,效果都不錯。建議市民購買前仔細看下成分, 選擇“消”字號的正規產品更放心。 用消毒濕紙巾為車輛進行濕抹消毒後,一般不需再用清水擦拭。 酒精濕巾消毒
3
如果實在無法用前兩種方式進行消毒,也可將餐巾紙用75%的酒精打濕,小面積進行車內擦拭消毒。市民在擦拭時,需將車輛熄火,待酒精全部揮發完後,過一會兒再發動車輛。 不主張用醫用酒精或者含酒精的消毒劑進行大面積的車輛消毒,以免引起火災。 溫馨提示:開車帶家人外出時,注意讓自己和家人都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手部衛生。如果市民開車送非新冠肺炎患者去醫院看病的話,需要做到 “去一次醫院,對私家車消毒一次” ,消毒方法同上。對於車輪胎、車身外部,除非是沾上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物等,否則沒有必要消毒,以免因過度消毒傷害到輪胎和車身,引起腐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