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癌症是美國第二大死亡原因。然而,當涉及到癌症的信息時,公眾的知識仍然相對匱乏。更糟糕的是,如此多關於癌症的誤解在線上和線下廣泛傳播,使得人們很難區分真正的醫療建議和毫無根據的謬論。
為此,我們收集了科學證據和專家醫療建議,來揭穿一些常見的癌症誤區。
誤區1:吃糖會使癌症惡化
真相:也許是因為癌細胞比其他細胞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人們開始相信吃糖會使病情惡化的謬論。然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反駁了這一說法,指出,“沒有研究表明吃糖會使你的癌症惡化,或者如果你停止吃糖,你的癌症會縮小或消失。”
誤區2:攝入的乳製品越多,得乳腺癌的可能性就越大
真相:不,你不需要為了遠離乳腺癌而放棄帕瑪森乳酪和酸奶凍糕。2002年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pidemiology)上的一項關鍵研究得出結論:“攝入乳製品中全部液體或全部固體乳製品,與乳腺癌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 ”
誤區3:食用人造甜味劑會致癌
真相: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當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劑,如糖精和阿斯巴甜,可能在老鼠體內引起癌症時,人們開始擔心。但進一步的測試證明,這些物質對人類沒有同樣的影響。今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堅持認為,所有這些代糖(除了甜蜜素)都可以安全食用。
誤區4:使用手機會導致癌症
真相:這個常見的癌症誤區源於手機會發出電磁輻射的事實。然而,高頻輻射(比如x射線)和低頻輻射(手機輻射)是有區別的。雖然高頻輻射會增加你患癌症的風險,但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低頻輻射對身體有這樣的影響。2015年,新興和新發現健康風險科學委員會的一項研究指出,“關於手機射頻電磁場暴露的流行病學研究沒有證明這一點。”
誤區5:癌症是100%會遺傳的
真相:儘管對癌症病因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認為,可遺傳的癌症數量在5%-10%之間。剩下的90%到95%的已知癌症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從接觸有害的環境因素(如煙草)到由於衰老而導致的自然基因突變。
誤區6:只有女性才會得乳腺癌
真相:雖然不太常見,但男性也有可能患乳腺癌。根據非盈利網站Breastcancer.org的數據,男性一生中平均有1/883的機率患上乳腺癌。
誤區7:如果乳房X光檢查正常,那麼就沒得乳腺癌
真相:加州普羅維登斯聖約翰中心的乳腺外科腫瘤學家、醫學博士Janie Grumley說:“乳房X光檢查可能會漏掉一些重要的發現。”“如果有乳房症狀,光做乳房X光檢查是不夠的。”有乳腺癌遺傳易感性的患者尤其應該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以便進行更準確的篩查。
誤區8:染髮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真相:關於染髮劑致癌作用的研究結果相互矛盾。因此,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得出結論稱,染髮劑的使用“無法歸類為對人類的致癌性”——儘管他們確實警告稱,“美髮師或理髮師的職業暴露可能有致癌風險。”
誤區9:體重與患癌風險無關
真相:你的體重和患癌症的風險是直接相關的。根據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2012年,在所有新增成人癌症病例中,估計有3.6%與體重有關。關於為什麼肥胖會使人們患癌症的風險增加,有很多可能的解釋。一是超重的人通常有慢性低水平炎症,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損害DNA並發展成疾病。
誤區10:深色皮膚的人不會得皮膚癌
真相:深色皮膚並不能保護你免受太陽的傷害。事實上,雖然皮膚癌在膚色較淺的人身上更常見,但2014年發表在《美國皮膚病學會》(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疾病在膚色較深的人身上更致命。更重要的是,有些皮膚癌——比如導致36歲的鮑勃·馬利(Bob Marley)死亡的肢端黑素瘤——在有色人種中更常見,所以出門前一定要塗防曬霜。
誤區11:使用止汗劑會導致乳腺癌
真相:這個誤區源於網上的一個謠言,說止汗劑中的物質可以滲透到腋窩的淋巴結,使細胞發生突變,從而導致癌症。然而,美國癌症協會反駁了這一說法,指出“幾乎沒有科學證據”來支持這一假定的科學。在比較了813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和793名沒有患病的女性後,2002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上的一項著名研究發現,患乳腺癌的風險與使用止汗劑、除臭劑或刮腋毛之間沒有聯繫。
誤區12:隆胸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真相: 2001年發表在《整形與重建外科》雜誌上的一項重要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乳房植入物不會對乳腺癌構成任何額外風險。”因此,如果你想要隆胸,沒有理由害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植體和一種罕見的可治療癌症間似乎有一個非常小的聯繫,這種癌症被稱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
誤區13:癌症治療必須住院
真相:雖然癌症的治療確實需要多次去醫院,但是並不需要一直待在醫院裡。事實上,許多早期癌症患者能夠繼續他們的生活,去醫院只是為了治療和檢查。
誤區14:只有吸煙的人才會得肺癌
真相:雖然吸煙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是不吸煙的人的30倍,但那些不吸煙的人也有患肺癌的風險。這要歸功於二手煙、空氣中的氡和接觸石棉等其他因素。
誤區15:如果你有HPV,那麼你肯定會得宮頸癌
真相: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人類乳頭瘤病毒(HPV)菌株會發展成宮頸癌,但並非總是如此。據美國性健康協會估計,美國每年約有1400萬新發HPV病例,但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學家估算,被診斷出宮頸癌的女性相對要少得多,只有13170人。
誤區16:態度不好會讓你的癌症惡化
真相:通常情況下,當一個患有癌症的人沒有看到任何改善,他們的本能是責怪自己和他們的消極態度是問題的根源。然而,美國癌症協會指出,人格特徵和癌症存活率之間似乎沒有聯繫,“根據我們現在對癌症的起源和發展的了解,沒有理由相信情緒會導致癌症或幫助癌症的發展。”
誤區17:做手術會導致癌症擴散
真相:新南威爾士州癌症委員會表示:“沒有證據支持手術會導致癌症擴散的觀點。”因為疾病完全通過血液生長和繁殖,所以做手術是不會使病情惡化的。
誤區18:草藥補充劑可以治愈癌症
真相: 2013年發表在《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草藥補充劑可以幫助癌症患者走上緩解之路,但只有在與傳統療法結合使用時才有效。此外,一些草藥補充劑與傳統藥物的相互作用很差,在開始新的實驗療法之前,讓醫生知道你想嘗試哪些草藥療法很重要。
誤區19:暴露在空氣中會導致癌症擴散
真相:因為許多人在做完活檢後,感覺比他們做活檢前更糟,所以他們認為,將癌症暴露在空氣中會使病情惡化。然而,正如作者Jamie Schwachter和Josette Snyder在他們的書籍《The Complete Cancer Organizer》中指出,“沒有事實證據表明病變的活檢可以導致癌症擴散,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將腫瘤暴露於空氣中會導致癌症腫瘤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誤區20:化療都是有副作用、令人痛苦的
真相:自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首次使用化學療法以來,化療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美國癌症治療中心塔爾薩分部的醫學腫瘤學家Issam Alawin博士在該組織的網站上解釋說:“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來減少,甚至消除這些副作用。”
誤區21:癌症是會傳染的
真相:正如美國癌症協會所指出的,癌症本身是不會傳染的,你不能從其他癌症患者那裡感染疾病。然而,也有一些傳染性病毒可以引起癌症。如人乳頭狀瘤病毒、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具有傳染性,並可最終導致癌症。
誤區22:氟化物會致癌
真相:儘管陰謀論者對自來水供應持懷疑態度,但從牙膏到其他補給品中都能找到的氟化物並不會致癌。1991年2月,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審查了50多項人類人口研究,並宣布這種天然物質“不會對人類構成可檢測到的癌症風險”。
誤區23:得了癌症就等於被判了死刑
真相:由於技術進步和醫學發現,一個人患癌症後生存的機率比過去高了很多。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數據,所有類型的癌症的5年存活率,整體約為67%,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等特定癌症的5年存活率已經高達90%。
事實上,有的癌症5年生存率還能更高。癌症,已經成為一種可以治癒的癌症,不應把它看做是“死亡的宣告”。
來源:
本文主要內容編譯自bestlifeonline網站2019年12月16日發布的《23 Myths About Cancer You've Always Believed》,原文鏈接:
https://bestlifeonline.com/cancer-myths/
最近基因圈也流行跨界。
前幾天,科學家發現強力致癌基因ALK 竟然還負責掌管人類的體重。
今天,洛克菲勒大學Sohail F. Tavazoie團隊,又有了讓人意外的發現[1]: 與阿爾茨海默病關係最強的APOE4基因可能會抑制黑色素瘤的轉移,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
究其原因,竟然是 APOE4 可以提高免疫系統抵抗腫瘤的能力 。研究人員還發現, APOE4 不僅能讓免疫治療對患者的療效更好,而且還與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有關。
APOE的這種雙面功能,簡直讓人措手不及。
這真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或者“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 瀟灑的Sohail F. Tavazoie
Tavazoie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今天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醫學》上。Tavazoie認為,他的這項研究成果 首次證實,遺傳自父母的先天性基因型(非後天突變獲得)可以影響惡性腫瘤的進展和預後 。
就這個研究的意義而言,Tavazoie認為 或許APOE基因型可以作為預測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後和對免疫治療反應的標誌物 ,有必要圍繞這個結論展開前瞻性的臨床研究。
“患者經常會問'我為什麼這麼倒霉?為什麼我的癌症會擴散?'作為醫生,我們一直沒有答案。”Tavazoie說[2],“我們的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解釋。”
轉移是癌症導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關於癌症的轉移,目前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 隨著癌症的發展,新的基因變異不斷出現,這才讓癌細胞具備了轉移能力 。遺憾的是,科學家雖然在尋找負責癌症轉移的基因突變這件事情上花了幾十年,但是依然沒有找到這樣的基因。
早在2012年之前,Tavazoie團隊在研究癌症轉移的驅動力時,發現 載脂蛋白E(APOE)似乎能抑制黑色素瘤的轉移 [3]。不過有個困擾他們的問題是,雖然黑色素瘤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抑制APOE的表達,但是腫瘤外的正常細胞也可以表達APOE啊,為什麼黑色素瘤還是會轉移呢?
當他們想到APOE有3種變體的時候,就豁然開朗。
Tavazoie推測, 不同的APOE蛋白可能對腫瘤的進展有不同的調控作用 。
我相信大家對APOE蛋白肯定很熟悉了, 它除了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之外,還與人體的代謝和免疫力有關 [4,5]。
APOE可分為三種亞型,APOE2、APOE3和APOE4,其中APOE4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關係最為密切,而APOE2可以降低攜帶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APOE3就是普通型。這三種亞型與受體的結合和激活均存在差異。…
胰腺癌,也許是免疫治療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厚重的細胞外基質作為防護殼,抑制性極強的免疫微環境,加上狡詐多端的癌細胞,此前所向披靡的PD-1抑製劑,也沒法上演單騎救主的好戲。
但是我們還有“協同作戰”這一招。近期公佈的 臨床 試驗 COMBAT(KEYNOTE-202)的數據顯示,新型CXCR4抑製劑BL-8040(Motixafortide),配合PD-1抑製劑和化療聯合使用,在胰腺癌的二線/三線治療中初步效果良好。
這種三聯療法,在試驗中作為二線治療使用,疾病控制率達到77%,其中35%的患者實現了客觀緩解,緩解持續時間達到7.8個月,這些數據都是胰腺癌治療多年來難得的進步 [1]。相關數據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看到Review上的新藥出成績,不錯不錯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對於胰腺癌為什麼難治,科學家們已經總結出了不少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腫瘤微環境當中,CD8+T細胞的數量實在是太少。即使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能穿越重重屏障抵達腫瘤部位,也很難調動起足夠強大的抗腫瘤免疫應答[2]。
所以要想讓PD-1抑製劑們具備挑戰胰腺癌的能力,就得給它配上可靠的隊友。本次試驗中使用的CXCR4抑製劑,就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新星,因為很多癌細胞都存在CXCR4的高表達。
具體到胰腺癌的話,抑制CXCR4一方面可以增加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的數量,同時還可以針對一下胰腺癌細胞外基質中,大量存在的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3-4]。這樣雙管齊下,就能削弱胰腺癌腫瘤微環境對於免疫治療的不利影響。
圖上的每一個要素,都可能對免疫治療效果有影響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動物實驗也顯示,PD-1/L1抑製劑與CXCR4抑製劑聯合使用,會存在協作增效性,所以讓這兩種藥物聯手,就是非常自然的選擇了。
接下來就說說COMBAT試驗,這項試驗分為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先是驗證BL-8040+帕博利珠單抗,作為後線治療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在胰腺癌當中,三線和三線以上的治療難度很大,缺乏成熟的方案。
這部分試驗總共有29名患者參與,BL-8040+帕博利珠單抗的整體疾病控制率為34.5%,只有一名患者達到客觀緩解,這也體現了胰腺癌的“硬骨頭”。
但分析數據顯示, 療效主要體現在二線治療的16名患者當中,他們的中位生存期達到7.5個月,明顯優於此前FDA批准的伊立替康脂質體+氟尿嘧啶+亞葉酸鈣方案的生存期(6.1個月) 。
三線及三線以上的患者,把左邊的患者整體生存期拉得好低……
各種檢測結果也提示,BL-8040+帕博利珠單抗的治療,增加了外周血中活化T細胞的水平,減少了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浸潤到腫瘤內的CD8+T細胞也明顯增多。
活化T細胞是側面衡量療效的手段
基於這些結果,研究團隊在試驗第2部分專門入組了22名吉西他濱一線治療後,病情出現進展的轉移性胰腺癌患者,在BL-8040+帕博利珠單抗的基礎上,加用伊立替康脂質體+氟尿嘧啶+亞葉酸鈣的三藥化療方案進行治療。
有了化療強力增援,療效立馬就上去了。 22名患者中有7名實現部分緩解,客觀緩解率為32%,而中位緩解持續時間達到了7.8個月,明顯優於單純化療。再算上10名治療後病情未進展的患者,整體的疾病控制率(DCR),達到了77% !
緩解和疾病控制,持續時間都不差嘛
三藥化療方案在此前的臨床III期試驗中,客觀緩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是17%和52%[5]。而且這22名患者中並不存在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更適合免疫治療的患者,所以BL-8040+帕博利珠單抗提升的療效就更不易了。
雖然看似用藥很多,但22名患者中只有兩名因為副作用明顯而停藥,3-4級的嚴重不良事件以腹瀉和乏力為主,發生率也比較低。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治療方案也是安全可耐受的 。
不過在本次論文中,並沒有公佈試驗第2部分的總生存期(OS)、無進展生存期(PFS)等指標。BL-8040和PD-1抑製劑的搭檔到底能體現多大價值,就有待後續數據和試驗去揭曉啦。
編輯神叨叨
1.Bockorny…
100年前,人類就在腫瘤中發現了細菌的存在,但是不是所有腫瘤中都有細菌?不同腫瘤中細菌組成是否相同?它們會不會對腫瘤產生影響?這些問題一直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1],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一些回答。通過對上千個腫瘤組織和附近正常組織的對比, 研究人員揭示了7種腫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黑色素瘤、骨癌和腦癌的微生物組成。
他們發現,從頭部到骨骼, 每種腫瘤中都有微生物存在,而且組成各不相同,其中乳腺癌的組成是多樣性最高的,每個乳腺腫瘤樣本中有16.4種細菌,其他腫瘤平均只有9種。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 腫瘤中的細菌可能與腫瘤本身的特徵和治療效果有關。
圖片來自:魏茨曼研究所
在過去的一些發現中,腫瘤樣本里雖然存在細菌,但是載量很低,有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樣本污染的結果[2,3]。
為了規避污染,研究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為了解決樣本從儲存間到實驗室這段時間中可能發生的污染,他們對石蠟包埋樣本的石蠟塊邊緣(沒有樣本組織)都提取了一百多個切片樣本作為對照組。
總的來說,他們一共對1010個腫瘤樣本和516個正常組織樣本進行了分析。
每一種腫瘤的腫瘤樣本中的細菌DNA水平都顯著高於正常組織和石蠟塊切片對照組。 7種腫瘤中,黑色素瘤的細菌DNA陽性比例最低,為14.3%,而比例較高的乳腺癌、胰腺癌和骨癌都超過了60%。
2個對照組和黑色素瘤、肺癌、卵巢癌、腦癌、胰腺癌、骨癌和乳腺癌腫瘤樣本中細菌DNA陽性比例
為了驗證他們的結果,研究人員還挑了另外400個腫瘤樣本,用抗細菌脂多醣和脂磷壁酸 (分別是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的特有成分) 的抗體進行免疫組化檢測,以及RNA熒光原位雜交的方法檢測細菌RNA,並引入陰性對照, 在所有類型的腫瘤中都檢測出了陽性結果,而且空間分佈也很相似。
細菌主要分佈在癌細胞和免疫細胞,尤其是它們的細胞質中。 比較特殊的是巨噬細胞,檢測結果顯示,兩種細胞壁成分在其中的染色強度很高,但RNA水平不高,可能反映了巨噬細胞由於吞噬功能大量攝取了細菌的一些組分,而不代表細胞中活菌的數量很多。
之前也有研究發現,巨噬細胞對脂多醣的處理很慢,在吞噬後幾個月還能檢測到脂多醣的存在[4],所以這可能是這次研究中,出現細胞壁成分和RNA水平相差懸殊的原因。
雖然特有成分和DNA、RNA的水平能夠定量地檢測細菌,但是想要準確定位,還是需要可靠的可視化方法。之前我們說,細菌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而通過光-電連用顯微鏡,研究人員確定,它們大多是在 細胞質中 靠近細胞核核膜的位置 ,而且有很多細菌已經變成了缺乏細胞壁的狀態。
脫下了細胞壁這層“挺括的外衣”,細菌就可以隨環境變換形態,而且沒有了脂多醣這類特有成分,也少了能被抗生素攻擊的靶點。
圖片來自:pixabay.com
有了量和形態,還要確定細菌是否是活的。研究人員收集了5名接受乳房切除術的乳腺癌患者的“新鮮腫瘤樣本”,在無菌條件下分離組織,接種和培養。有4個患者的腫瘤組織都培養出了超過1000個菌落,另外一個培養出了37個菌落,而同樣條件下,正常組織只培養出了5個菌落。
腫瘤組織培養出的菌落中的細菌分屬於37個菌種,而且有正常的代謝能力。這說明,存在於腫瘤中的細菌的確是活菌。
有菌,是活的,接下來就是組成問題了。雖然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菌的組成也不完全相同,但總的來看,基本 屬於變形菌門和厚壁菌門兩個大類 。從細菌的組成可以部分推斷出細菌的來源,比如胰腺腫瘤中,變形桿菌占主導地位,組成和健康人的十二指腸菌群相似度較高可能是十二指腸的細菌逆行,通過相連的胰腺導管進入了腫瘤中。
胰腺癌、腦癌、肺癌、卵巢癌、乳腺癌、骨癌、黑色素瘤以及結腸癌(其他醫療中心引進的外部樣本)中細菌組成的對比
另外像乳腺癌這種根據激素受體和HER2的狀態分成不同亞型的腫瘤,不同亞型間的細菌組成也有一些差異。
最後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具有正常代謝能力的活細菌遷移到腫瘤中,總不可能是隱形人一樣,不對腫瘤造成任何影響。
事實證明確實不是,研究人員找到了不少和細菌有關的腫瘤特徵。
在骨癌中,羥脯氨酸水平升高是一個常見的變化 ,而這次的骨腫瘤樣本檢測,研究人員發現, 樣本中羥脯氨酸產生菌的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樣本 。還有 吸煙和非吸煙的肺癌患者相比,肺部腫瘤中的細菌組成存在差異,吸煙患者有更多的可以代謝香煙煙霧中有毒物質尼古丁、甲苯和苯酚等的細菌。
這些都是針對…
卵巢癌通常被稱為「沉默殺手」,這是由於卵巢位於骨盆深處,最初的症狀不明確,很難被及早發現。通常直到癌症發展到很晚期並擴散到整個腹部或其它器官後才被診斷出來。當前的治療方法對抗晚期卵巢癌效果不佳,因此當癌症轉移後,病人生存率直線下降。
重要事實:
在所有婦科癌症中,卵巢癌的死亡率最高。
2018年,亞洲有92,527名婦女喪生。
同年,亞洲診斷出153,076例新病例,佔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
根據2018年的數據,在亞洲約有383,857名女性患有卵巢癌。
早期診斷對於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卵巢癌篩查計劃,早期診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的預防意識。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缺乏對症狀的認識是耽誤卵巢癌早期診斷的主要原因。
卵巢癌女性容易出現以下症狀:
腫脹
骨盆或腹痛
腰痛
進食困難或很快有飽足感
尿路症狀(尿急或尿頻)
這些症狀起初可能感覺不明顯,但不應被忽略。如果您幾乎每天都經歷這些症狀並且長達幾個星期,您應當及早就醫,最好是婦科醫生。
原文轉自菠蘿因子
首先,需要先明確一點:通常所講的“肝癌”多指肝細胞癌,佔原發性肝癌的80-90%;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在12%左右。然而,如果在疾病早期可以做到根治性切除,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將會有明顯的提高。
那麼如何能夠遠離肝癌呢?
肝癌的危險因素比較明確,回顧病例會發現:每100個肝癌患者中,56.9%因乙肝而得肝癌,19.9%患有丙肝,8.39%有飲酒史,6.15%有脂肪肝病史,還有9.07%的患者因為其他原因而致肝癌。由此可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肝、脂肪肝和黃曲霉素都是罹患肝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關於乙肝
大家都知道,中國曾是世界上乙肝最嚴重的國家,50歲以上人群中有較多的乙肝患者。但從上世紀80年代,乙肝疫苗研發成功和普及接種後,20-30歲以下年輕人中的乙肝患者已經比較少見了。
2016年全球HBsAg陽性率據估算為3.9%,中國為6.1%,雖已不再高居世界首位,但龐大的人口基數使HBsAg陽性人群絕對數仍為世界之最,且現有的乙肝患者中大多數為母嬰傳播。
“上醫治未病”,如何預防乙肝呢?
第一,保護易感人群。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主要針對性保護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第二,管理傳染源。我們建議對其家庭成員進行乙肝檢測,對易感者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第三,切斷傳播途徑。比如理髮、刮臉、修腳、穿刺和文身等器具應嚴格消毒,如若性伴侶為HBsAg陽性者,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等有效措施來切斷傳播途徑。
進一步來講,已經得了乙肝,要怎麼辦?
這時就更要避免其他可能導致肝癌的因素,因為“1+1遠遠大於2”,故肝炎患者就要注意不要飲酒,控制好體重,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再者,遵醫囑進行規範化抗病毒治療和監測,做好定期查體,比如每3-6個月做一次腹部超聲、肝功能、AFP、HBV-DNA等檢查。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對肝癌可以起到預防和早診早治的積極作用。
關於丙肝
丙肝主要有兩個傳播途徑,一個是上世紀存在非法賣血和採血所造成的一批感染者,現在的丙肝患者更多出現在吸毒和MSM(男男同性戀)當中。
要如何預防丙肝呢?
丙肝與乙肝有一個很顯著的不同,丙肝沒有疫苗!所以需要在平時生活中提高防患意識,預防經皮膚黏膜的傳播,如文身文眉修腳,不共用剃須刀及牙具等;預防性接觸傳播如建議MSM和有多名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對青少年應進行正確的性教育等;預防母嬰傳播,應到正規醫院分娩,可以有效阻斷垂直傳播;避免到非正規醫療機構(牙科、美容)看病以及避免非法途徑獻血、採血。
如果已經得了丙肝怎麼辦?
丙肝抗病毒治療後可治愈,但治愈丙肝與肝癌發生關係尚不明確。目前的乙肝預防措施也可以應用於丙肝的預防中。
關於酒精肝
每天喝一點是否有利於健康呢?從醫學角度出發,酒精是非常明確的致癌物,沒有所謂的“安全量”,每天喝點比偶爾喝大更加危險。尤其對於引起肝硬化來說,每日12-24克酒精即可顯著增加風險。
而一旦開始戒酒,無論是哪一階段,都可以顯著降低疾病的發展,減少肝硬化的並發症如出血、穿孔等。
怎麼預防酒精肝或是已有酒精肝怎麼辦?
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戒酒!同時避免其他可能導致肝癌的因素。
關於脂肪肝
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包括代謝綜合徵及其組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肥胖,以及II型糖尿病、高血脂和胰島素抵抗。
如果得了脂肪肝應怎麼辦?
因為脂肪肝是一種可逆的肝髒病理改變,所以做到合理飲食、控制攝入食物的熱量、控制體重以及適度運動是可以使脂肪肝逐漸消退的。
關於黃曲霉素
黃曲霉素存在於何處?主要在農作物的不當乾燥與儲存中易產生且難消除,亦會存在於黃曲霉素污染的糧油及製品如玉米、花生等。減少黃曲霉素的攝入十分重要,比如遠離一切霉變的食物、過期變質的牛奶,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花生油,保持廚房用具的干燥等。
如果能真正做到避免以上因素的發生,可能可以迴避95%以上患肝癌的風險。
但仍不幸罹患肝癌,該怎麼辦?
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規範診治!
早期肝癌,首先要考慮有治愈可能的方法,也就是以外科治療為主包括肝移植、經過嚴格篩選後的局部微創治療。如果處於肝癌的中晚期,我們要更重視多學科治療(MDT),簡言之即將有各種不同辦法的大夫共同商量診療方式,這樣得出的治療方案往往能使病人獲益最大。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背後的科學,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疾病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原文轉自奇點網
我從來沒想過,強力致癌基因ALK 還會這樣的形像出現在我的面前。
今天,頂級期刊《細胞》雜誌刊登了澳大利亞科學院Josef M. Penninger團隊,聯合瑞士Nestle健康科學研究所Nele Gheldof和Jorg Hager團隊做出的重要研究成果。
他們發現,ALK 基因中的一個突變,竟然與健康年輕人體型消瘦,怎麼都吃不胖相關。他們隨後在模式動物中做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下丘腦神經元中表達的ALK ,竟然能通過交感神經調控脂肪的分解。敲除ALK基因之後,即使讓小鼠長期吃高脂飲食,依然長不胖 [1]。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表明,癌基因ALK 還是個“瘦身基因”。
▲ 論文首頁截圖
如果你留意觀察,在你周圍一定有這樣兩類人:一類無論怎麼少吃多運動都不見瘦;另一類無論怎麼多吃不運動都長不胖。這兩類人互相嫉妒。
Penninger等注意到,目前已經有很多關於肥胖的研究,也發現了很多與肥胖有關的基因位點,不過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基因被證實是肥胖易感基因;此外鮮有研究探索體型消瘦的遺傳學問題。
Penninger團隊決定走鮮有人走的那條路,去探索下瘦子為什麼總是那麼瘦的問題。說不定能曲線解決胖子們的煩惱。
▲ Josef M. Penninger
Penninger等找到了愛沙尼亞生物庫(EGCUT),從中提取了兩類年齡在20到44歲之間的人的數據:一類是瘦子,他們是BMI持續在處於最低的6%,且沒有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和神經性厭食症等疾病的人,經過年齡和性別的調整,這部分人的BMI通常在18以下;第二類是對照組,BMI在30-50百分位數之間。
最終,瘦子有881人,僅佔整個數據庫的1.9%左右,這說明這類人真是不多。對照組有3173人。
▲ 研究方式
隨後研究人員就基於上面的數據,開展GWAS研究。通過一番比對分析,最終找到了5個與體型消瘦有關的變異位點。有兩個位於基因之間( ICE1和MED10 , FOS和TMED10之間),兩個位於基因裡面( DEPTOR和ALK ),另外一個在一個未定性的長非編碼RNA裡面。
無論是誰,看到上面的五個基因位點都會大吃一驚。因為大名鼎鼎的癌基因ALK 竟然赫然在列。
顯然, ALK的出現,也吸引了Penninger團隊的注意。他們迅速分析了ALK這種變異在其他人群中的情況。結果發現除了非洲血統的人群比較少見之外,歐洲、亞洲和美洲人群中都算比較常見。
考慮到之前關於ALK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癌症,科學家對ALK是否存在其他生理功能幾乎一無所知,Penninger團隊察覺,他們的這個發現,或許能讓我們對ALK有全新的認知。
▲ 五個突變
為了心裡能有個底,Penninger團隊首先基於RNAi技術,在能快速生長和繁殖的果蠅中迅速做了個驗證實驗。沉默果蠅的ALK基因之後,果蠅的甘油三酯水平顯著降低,代謝調節也出現異常。
隨後,研究人員又在這個數據庫,以及其他的數據庫中做了深入的關聯分析,發現上面挖到的5個基因位點裡面,只有兩個與代謝性狀相關。讓研究人員感到興奮的是,ALK 的變異位點,居然與BMI、血漿甘油三酯水平、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葡萄糖平衡、血漿脂蛋白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等多個代謝性狀密切相關。
如此看來, ALK 這個基因真的有可能與長不胖有關係。小鼠實驗可以安排上了。
▲ 快看看你的ALK有沒有這樣的突變
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ALK ,熟悉的朋友可以跳過不看。
ALK 的中文名叫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它最早是因為和其他的基因發生重排出現過度激活,導致腫瘤的發生才被科學家揪出來的。
目前科學家已經在包括神經母細胞瘤和非小細胞肺癌在內的多種腫瘤,發現了20多種ALK重排和突變[2]。ALK重排目前是治療癌症的一個重要靶點,相關藥物已經投入臨床使用。
由於ALK主要在大腦中表達,因此它也被認為在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但遺憾的是,ALK基因被敲除的小鼠,除了出現了微妙的行為變化之外,其他各方面似乎都沒有觀察到顯著的變化。
只有一個研究記錄到ALK 缺陷型小鼠體重似乎出現下降[4],但是做這個研究的科學家沒有太關注這個現象。這也就給Penninger團隊留下了一個深入研究ALK 生物學功能的機會。
▲ 該圖片由Deedee86在Pixabay上發布
於是Penninger和他的同事們構建了ALK 基因缺陷型模式小鼠。他們發現這種缺陷型小鼠,在各方面與野生型小鼠相比,確實沒有顯著的差異。各方面都正常,說明敲除ALK 基因對小鼠的生理和生命活動沒有影響,或者影響甚微。
不過,用正常飲食餵養一段時間之後,ALK基因缺失小鼠更瘦,脂聯素(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胰島素增敏激素)水平增加,血糖平衡也有所改善;不過小鼠的食物攝入量和活動量與野生小鼠相比沒什麼顯著差異。
為了檢驗ALK 基因缺失小鼠是不是怎麼都吃不胖,Penninger團隊給這些小鼠餵了16週的高脂食物,讓它們吃進去的熱量超標。
讓研究人員感到興奮的是,敲除ALK基因有很強的抗肥胖作用。ALK基因正常的小鼠像吹了氣一樣,而沒了ALK基因的小鼠,身材保持的非常好。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即使是小鼠只出現一個ALK 等位基因缺失,仍有很好的抗肥胖作用。這就意味著這裡面還有個基因劑量效應。不過這種情況下保護作用究竟有多少,研究人員沒有給出具體數據。
▲ 高脂飲食的不同效果
MRI分析顯示,與正常小鼠相比,ALK基因缺失的小鼠瘦肉質量正常,只是脂肪大量減少了,而且脂肪細胞也比較小。不過缺失小鼠和正常小鼠食物的攝入量沒有差異,腸道對營養的吸收也沒有差異。
為了解開ALK缺失小鼠抗肥胖的原因,Penninger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小鼠的能量支出(EE)狀況。沒了ALK基因之後,小鼠每日能量支出顯著升高。
原來吃進去的都產熱了~
▲ 能量支出比較
ALK 又是如何調節機體產熱的呢?
在本研究中,Penninger團隊發現, ALK 主要在小腦,特別是下丘腦中樞神經中表達,其他與代謝有關的組織器官幾乎檢測不到ALK 的表達。這也與之前的研究類似。
深入的研究發現,消除下丘腦神經元產生的ALK ,會促進交感神經產生更多的去甲腎上腺素(NE)。研究人員也在身體偏瘦的人群中[5]發現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的現象。
而去甲腎上腺素的功能早就有相關的研究,它一方面可以誘導脂肪組織中的脂肪分解 [6],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脂肪組織褐變 [7],變成燃脂的棕色脂肪。Penninger和他的同事在本研究中也證實了這兩點。
▲ 研究過程匯總一覽
最後來總結一下,這個研究從多個角度證明了ALK 是個瘦身基因, ALK 的失活突變會讓哺乳動物對肥胖產生抵抗力。這主要是通過作用於交感神經,促進脂肪的消耗實現的。
由於目前靶向ALK的抑製劑已經用於治療癌症,Penninger表示,他們將來會研究這些藥物是否有減肥效果 [8]。
儘管如此,奇點糕還是強烈不推薦大家去嘗試。這畢竟是個基礎研究,離臨床應用還有很大的距離。退一萬步說, ALK抑製劑可是抗癌藥呢~
不過,如果大家已經做過基因檢測的話,不妨去看看自己的ALK 有沒有攜帶這個突變,或者其他的失活突變。
編輯神叨叨
[1].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497-9
[2].Della Corte CM, Viscardi G, Di Liello…
今年年5月,繼美國FDA和歐盟CE IVD批准後,羅氏診斷VENTANA PD-L1 (SP263)免疫組織化學(IHC)伴隨診斷正式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1]。本文小編試圖從PD-L1 (SP263)兩篇關鍵R&D文獻[6][10]和關鍵臨床註冊研究[4][5][9]一窺PD-L1 IHC檢測的“前世今生”,或對未來在病理實驗室PD-L1 IHC標準化、規範化開展有所提示。SP263標準檢測體系之履歷概覽不同於靶向治療中或涉及癌基因驅動突變檢測,對於目前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體1(PD-L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最廣泛驗證的療效預測標誌物,PD-L1表達評估只能通過蛋白層面檢測,而PD-L1 IHC檢測是臨床實踐中唯一經試驗驗證、法規審批方法學[2][3]。抗PD-L1抗體檢測試劑(免疫組織化學法)屬於PD-L1 IHC檢測,英文名稱:VENTANA PD-L1 (SP263) Assay,文獻或會議報導中常簡稱PD-L1 (SP263)或SP263,臨床中主要用於免疫治療最具代表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相關適應症治療決策時療效預測,是現階段臨床實踐中經試驗驗證、法規審批的療效預測標誌物之一[2 ][4][5]。根據已公佈信息,PD-L1 (SP263)屬於抗人源PD-L1兔單克隆抗體,抗原結合位點定位於人源跨膜糖基化PD-L1蛋白氨基酸序列284-290肽段(胞漿同源保守蛋白結構域)[2][6]。不同於其它用途,臨床診斷級PD-L1 IHC檢測-SP263由羅氏旗下專注於病理診斷IHC抗體研發的Spring Bioscience基於其下一代兔單克隆抗體技術平台開發、優化,以確保IHC抗體批次間穩定性、高親和力、高敏感性和特異性[2][6]。
由於不同癌症類型之間腫瘤免疫微環境和臨床實踐差異,針對特定藥物、特定適應症的PD-L1 IHC檢測體系和PD-L1表達評估判讀方法往往需要經過前瞻性臨床試驗驗證,以確保最終潛在治療獲益患者篩選的準確性[5][7][8]。因此,臨床實踐中PD-L1 IHC標準檢測往往涉及藥物註冊試驗驗證的整個檢測體系,目前已商業化PD-L1 (SP263)檢測為50測試數即用型檢測,臨床獲批檢測體系包括VENTANA OptiView DAB二抗系統和BenchMark全自動染色平台[1][5][9]。
染色性能方面,基於SP263兔單克隆抗體抗原定位特點,PD-L1 (SP263)對腫瘤組織顯色模式以細胞膜和/或細胞漿染色為主[2-5]。由於腫瘤組織免疫微環境時空連續性特點(基於器官和區域表達以及不同階段動態變化導致的差異性),不同癌症類型中PD-L1表達評估或涉及腫瘤細胞和/或免疫細胞[4][5 ][7] [8],例如肺癌PD-L1 (SP263)評估主要以腫瘤細胞染色為主,而尿路上皮癌則同時涉及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染色評估(如圖1. ) [8][ 10][11]。
圖1. PD-L1 (SP263)抗體檢測試劑(IHC)腫瘤組織染色研髮染色性能評估(基於OptiView DAB二抗系統和BenchMark全自動染色平台),Section 2, Section 25, Section 50為評估研究部分PD -L1 IHC染色示例,NSCLC (非小細胞肺癌), HNSCC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 UC (尿路上皮癌)腫瘤組織各三個切片,腫瘤細胞(TC)和免疫細胞(IC)…
原文转自盛諾一家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定期進行乳腺鉬靶檢查,可以降低患晚期乳腺癌、甚至致命性乳腺癌的機率。該研究於5月11日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歐洲研究人員追踪了瑞典近55萬名符合乳腺鉬靶檢查條件的女性數據,對比了接受乳腺鉬靶檢查和未接受乳腺鉬靶檢查的女性,確診後10年內出現致命性晚期乳腺癌的概率。
結果顯示,與沒有做鉬靶的女性相比,做過鉬靶的女性,10年晚期乳腺癌風險減少25%,10年致命乳腺癌風險減少41%。
該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StephenDuffy表示:“這項研究表明,乳腺癌篩查,可以大大降低患致命性乳腺癌的風險。”
早期的一些研究已經表明,乳腺鉬靶檢查對身體的確有益處,但一些專家認為,之所以受益可能是由於乳腺癌醫護水平的改善,而不是乳腺鉬靶的出現。但是,Duffy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的這項研究避開了這個潛在的混雜因素。
Duffy指出,由於受試者是在相同時間段內進行乳腺鉬靶篩查和乳腺癌治療的追踪,因此結果“不受乳腺癌治療隨時間發生潛在變化的影響”。
該研究的另一位研究者,來自瑞典法倫中央醫院的LaszloTabar博士強調說,這項研究表明,乳腺鉬靶檢查可以降低乳腺癌死亡風險,並且超過了目前治療所能達到的水平。
他還說:“有些人可能認為,近年來乳腺癌治療水平的提高,讓早期篩查變得沒那麼重要,但我們的研究顯示,沒有什麼能取代儘早發現乳腺癌。 ”
兩名美國的乳腺癌專家也認同,該研究向女性傳達的信息非常明確。
美國諾斯韋爾健康癌症研究所乳腺外科區域主任AlicePolice博士說:“ 乳腺鉬靶篩查可以及早發現癌症,並降低晚期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Police博士認為,這項新研究再次證明了,篩查對降低晚期乳腺癌和致命性乳腺癌風險至關重要,女性應該從40歲開始進行乳腺篩查。”
美國萊諾克斯山醫院的乳腺影像科主任KristinByrne醫生說:“這項研究的結論非常明確,並重申了乳腺鉬靶篩查對於儘早發現乳腺癌的重要性。這個時候的腫瘤一般還小,且尚未擴散到淋巴結或其他部位。”
Byrne醫生還強調稱:“ 這就是為什麼40歲以上的女性,只要身體健康,每年進行乳腺鉬靶檢查如此重要。並且,高風險的女性可能需要更早進行篩查,建議可以諮詢醫生。”
來源:
本文編譯自美國USNews於2020年5月11日發布的《Mammograms Do Save Women's Lives, Study Finds》,原文鏈接:
https://www.usnews.com/news/health-news/articles/2020-05-11/mammograms-do-save-womens-lives-study-finds
原文转自奇點網
免疫治療可以說是腫瘤治療的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它改變了諸多癌種的治療範式,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夠從免疫治療中受益,而到底哪些患者敏感、哪些患者耐藥,則需要尋找有效的生物標誌物來預測。關注免疫治療的讀者想必此時該會心一笑,這應該算個老大難問題了。PD-L1水平、腫瘤突變負荷(TMB)等等標誌物已經有一些研究支持,但是至今我們還沒有一個預測效果好、又方便測定的標誌物。
近期,《自然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了兩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預測標誌物,血漿白介素-8(IL-8)水平!兩項研究分別回顧了有關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的臨床研究,分析了近3000名患者,發現基線IL-8水平與預後不良顯著相關 [1,2]!
進一步分析顯示,高IL-8水平與更高的腫瘤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更差的T細胞功能、更弱的抗原遞呈有關。
一方面,IL-8水平可以作為免疫治療受益人群的標記物;另一方面,以高IL-8表達作為靶點,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或許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耐藥的一個關鍵破局點。
高IL-8水平與免疫抑制細胞腫瘤浸潤、T細胞功能不良、患者預後更差有關
IL-8是一種細胞因子,有CXCR1和CXCR2兩個受體。IL-8由單核細胞、內皮細胞和各種上皮細胞產生,參與感染反應、炎症反應和癌症發生[3]。IL-8可以招募嗜中性粒細胞,刺激血管生成和腫瘤細胞的增殖,此前研究也有發現,較高的IL-8水平與腫瘤分級/分期更晚、腫瘤負荷更高有關 [3,4] 。
但是,IL-8與免疫治療預後之間的關係,尚且還沒有在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
今天要介紹的第一項研究主要關注的是IL-8與PD-1抑製劑,也包括PD-1抑製劑與CTLA-4抑製劑的聯合應用,總共納入了4項3期臨床研究,CheckMate 067(黑色素瘤)、CheckMate 017(鱗狀非小細胞肺癌)、CheckMate 057(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和CheckMate 025(腎細胞癌),調查了1344名患者的血漿IL-8水平。
總的來說,有27.1%-34.3%的患者基線血漿IL-8水平≥23pg/ml,這部分患者明顯總生存期更短。影響最嚴重的還要數在CheckMate 067研究中採用PD-1+CTLA-4雙免疫治療聯合的黑色素瘤患者,高IL-8與低IL-8水平患者之間的生存風險比竟然超過3倍。
不過,IL-8與預後的負相關也不僅限於雙免疫這一組,免疫治療單藥、雙藥、與mTOR抑製劑依維莫司聯用或與化療多西他賽聯用,都表現出了這一相關性。
另外,分析結果顯示IL-8水平和PD-L1表達相關性很低,可以認為IL-8對生存的影響是獨立的。
高IL-8水平患者OS更短
為了進一步評估IL-8的作用,研究者們還分析了血漿IL-8水平、腫瘤關鍵免疫轉錄物質的表達以及循環免疫細胞群之間的關係。血漿IL-8水平與腫瘤中CXCL8基因表達、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計數呈正相關。腫瘤中IL-8的水平則與腫瘤中IFN-γ、T細胞浸潤相關轉錄負相關。
這說明,IL-8存在對適應性免疫的抑製作用,影響抗原遞呈和效應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腫瘤來源的IL-8還與免疫耐受髓樣細胞浸潤有關係。
紅色表示正相關,藍色表示負相關
大小表示相關性強弱
第二項研究關注的則是PD-L1抑製劑,納入了3項臨床研究:IMvigor 210(轉移性尿路上皮癌,2期)、IMvigor 211(轉移性尿路上皮癌,3期)、IMmotion 150(轉移性腎細胞癌,2期)。研究分析了所有1445名患者的血漿IL-8,還進一步評估了腫瘤及外周血單核細胞的RNA表達。
與第一項研究結果類似,IL-8水平較高同樣與較差的預後有關。另外,這項研究中有一個小小的新發現,雖然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血漿IL-8水平對免疫治療單藥組的影響似乎比聯合用藥組更加明顯。
高IL-8水平患者預後更差(局部)
研究者進一步對5名響應免疫治療的患者和5名耐藥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亞群進行了RNA測序。
IL-8在髓細胞中表達更高,且與響應免疫治療的患者相比,耐藥患者體內產生IL-8的髓細胞和淋巴細胞比例更高,IL-8水平也更高。在IL-8高表達的髓細胞中,炎症基因表達更高,與抗原遞呈相關的基因,比如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和IFN-γ誘導基因都有所下調。
同樣的,研究者也發現,IL-8也存在對T細胞功能的抑制。在低IL-8水平的患者中,CD8+T細胞活化標記表達水平更高。這表明高IL-8很可能導致對抗腫瘤免疫的抑制,而靶向IL-8則是破解免疫治療耐藥的一種潛在方法。
響應免疫治療和耐藥患者之間IL-8表達存在顯著差異
總結一下,這兩項研究提出,IL-8可能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耐藥的驅動因素。除了對直接執行抗腫瘤免疫的T細胞的影響之外,免疫抑制性髓細胞的浸潤也是關鍵。
尋找免疫治療預後標誌物是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的努力方向,血漿IL-8水平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可靠的、容易測量的選擇。當然,這還需要前瞻性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此外,這兩項研究也提出了IL-8本身在免疫治療中的關鍵角色。對IL-8作用的抑制,作為單獨的抗腫瘤治療,又或者作為免疫治療的輔助,都是值得探索的,目前也已經有一些早期的研究正在進行了[5]。
希望免疫治療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