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自病理柳葉刀
這兩個月活得太不容易了。
沒復工的愁著工作收入,眼看著房貸車貸又到期了,不知道經濟來源在哪兒。
復工了的朋友,整天整天地帶著口罩,耳朵後面都勒麻了也不敢摘。擤鼻涕的時候簡直滑稽,小心翼翼找個四下無人的地方,紙巾得先備好,摘掉口罩速戰速決然後趕緊再帶上。
回家消毒就更有意思了。門口擺好酒精洗手液,進門先搓一遍,接著再擦擦手機、鑰匙,仔細點的還得給衣服噴兩下消毒液。全都折騰完了,去洗手間用香皂再洗一次手,專家說了塗完香皂得揉遍指縫,唱兩次生日歌的時長才夠。一溜十三招弄完,不只麻煩,關鍵是累心。
事實上麻煩的不只是戴口罩、洗手、室內消毒這些,車內消毒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甚至還更麻煩一些。
而且,每個車不一樣,消毒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說,座椅是織物的還是真皮的,這兩種材質就不能用同樣一種消毒方式。
用稀釋的84消毒液進行濕抹
1
首先,將84消毒液按照1比200的比例進行稀釋,市民可戴上橡膠手套,用抹布蘸上稀釋的84消毒液,先對車輛的四個門把手進行消毒,然後對車內進行消毒。小心擦拭車內的方向盤、換擋杆、空調開關、玻璃升降器、雨刮器等手部經常接觸的部位和按鈕,以及車門邊框、車玻璃、汽車座椅等處。 因為84消毒液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待溶液作用了半個小時後,市民須再用清水擦淨。 腳踏墊可用濕抹或者用噴霧器噴灑的方法進行消毒,同樣也需在半小時之後用清水擦淨。對於車載空調,他表示擦一下空調出風口即可,一般沒有必要消毒,市民開車出門時,在車速較慢時最好將車窗打開通風,開車時如關閉車窗,最好選擇內循環。 消毒濕紙巾擦拭消毒
2
市民也可以用消毒濕紙巾進行擦拭消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濕紙巾和衛生濕紙巾不同,市面上銷售的一些普通的衛生濕巾主要起到護膚、表面清潔的作用,而消毒濕紙巾一般是“消”字號的產品,含有過氧化氫或季胺鹽類成分的消毒濕紙巾,效果都不錯。建議市民購買前仔細看下成分, 選擇“消”字號的正規產品更放心。 用消毒濕紙巾為車輛進行濕抹消毒後,一般不需再用清水擦拭。 酒精濕巾消毒
3
如果實在無法用前兩種方式進行消毒,也可將餐巾紙用75%的酒精打濕,小面積進行車內擦拭消毒。市民在擦拭時,需將車輛熄火,待酒精全部揮發完後,過一會兒再發動車輛。 不主張用醫用酒精或者含酒精的消毒劑進行大面積的車輛消毒,以免引起火災。 溫馨提示:開車帶家人外出時,注意讓自己和家人都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手部衛生。如果市民開車送非新冠肺炎患者去醫院看病的話,需要做到 “去一次醫院,對私家車消毒一次” ,消毒方法同上。對於車輪胎、車身外部,除非是沾上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物等,否則沒有必要消毒,以免因過度消毒傷害到輪胎和車身,引起腐蝕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2020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中國腫瘤發病居前五位的依次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癌。「肺癌、乳癌分別居中國男性、女性腫瘤發病首位。」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王平教授表示,分析這些高發癌的誘因,大多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有關。世界衞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
高發癌大多與生活方式和環境有關
據2019年中國家癌症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與歷史數據相比,癌症負擔呈持續上升態勢。中國腫瘤發病居前五位的依次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癌。
「目前我國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是40%,比10年前上升了10%,但是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有差距。」王平教授表示,「分析高發癌症的誘因,大多與生活方式和環境有關。很多人習以為常的久坐、高脂飲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在'偷走'我們的健康。 」
王平教授介紹,比如肺癌,吸煙或被動吸煙都是造成肺癌的最重要原因。長期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增加10-20倍。開始吸煙的年齡越小,患肺癌的概率越高。特別是「三個20」人群,即吸煙20年以上的人群、20歲以下就開始吸煙的人群、每天吸煙20支以上的人群,都是肺癌的高危人群,除了需要儘早戒煙外,還應該定期給肺部做腫瘤篩查。
再如大腸癌,已成為我國高發癌種。在天津,該病發病率僅次於肺和支氣管癌。隨着外賣文化盛行,人們的食譜中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的問題,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和低纖維素。高脂飲食不斷增加,蔬菜水果攝入較少,缺乏有助於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纖維,特別是需要久坐、缺乏運動的年輕白領,更容易發生腸道蠕動減緩,刺激腸壁引起排便紊亂,使毒素在腸道內延長滯留時間,對腸道造成更重的負擔,也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世界衞生組織上海癌症研究合作中心的統計顯示:近年來,每100對死亡的夫妻中,有5對同時患有癌症。其中胃腸癌、肺癌、肝癌等癌症最可能發展為「夫妻癌」。夫妻之間或者一家人在相同的生活環境中,長期保持着一種相同的膳食結構或生活習慣,導致癌症也會「夫唱婦隨」。
「一方水土,養一方腫瘤」,此話不全是開玩笑,癌症也有地域性。比如,全世界約八成鼻咽癌發生於我國,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等中南五省。研究信息表明:我國南方人偏愛的醃魚食品是鼻咽癌的誘因之一。
通過三級預防遠離「腫瘤君」
其實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世界衞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王平教授表示,我們可以通過三級預防來進行癌症的防控,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減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損害;二級預防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三級預防是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腫瘤的發生,光改變生活方式和環境還遠遠不夠,很多人還需要改變觀念上的誤區。
癌症是由於自身細胞基因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是不傳染的。「但一些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的細菌、病毒是會傳染的。」王平教授介紹,比如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相關,人乳頭狀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與宮頸癌、肝癌、淋巴瘤等惡性腫瘤息息相關。
因此,通過保持個人衞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種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頭狀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關的細菌和病毒,從而預防癌症的發生。
腫瘤也並非難以早期發現,究其原因,還是腫瘤篩查觀念沒有深入人心。雖然隨着健康意識的提高,大家開始重視每年的體檢,但還是有很多人將普通體檢混同為防癌篩查。
王平教授介紹,防癌篩查一般要包括甲狀腺癌、乳癌、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常見、高發的癌症項目,只要能夠早期發現規範治療,肺癌、乳癌、食管癌等癌種的5年生存率都能達到90%左右。同時他也建議大家關注身體出現的癌症危險信號,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
1、身體淺表部位出現的異常腫塊。
2、體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內色澤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體出現的異常感覺:哽咽感、疼痛等。
4、皮膚或黏膜經久不癒的潰瘍。
5、持續性消化不良和食慾減退。
6、大便習慣及性狀改變或帶血。
7、持久性聲音嘶啞,乾咳,痰中帶血。
8、聽力異常,鼻血,頭痛。
9、陰道異常出血,特別是接觸性出血。
10、無痛性血尿,排尿不暢。
11、不明原因的發熱、乏力、進行性體重減輕。
轉自菠蘿因子
文|孫凌霞 美國註冊營養師(RD),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營養研究助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臨床營養師。
今天我們來聊聊另外一個幾乎 每位患者都面對過的煩惱: 便秘和腹瀉。 由於癌症疾病本身,以及治療過程會對消化道產生顯著的影響,便秘和腹瀉都有可能出現。
便 秘
一般人每日都會排便,有的人可能會隔一兩天才排便一次。臨床上一般將 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定義為便秘。
無論是化療藥物、腹部放療、還是止痛藥,都有可能引起便秘。如果平常就有排便困難、大便乾燥的問題,需要及時告訴醫生,採取預防措施。治療中一旦發覺排便不符合自己以前的規律,就要注意引起便秘的原因,並及時跟醫生以及營養師交流,一旦拖延,時間越久處理起來越困難。
便秘容易影響食慾,減少進食量,進而影響營養狀況,而嚴重便秘還會可能導致腸道供血不足、肛門撕裂、低位腸梗阻等。
從營養護理的角度,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喝的充足
喝足夠的液體,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湯,還可以是蔬菜汁、果汁。一般情況下,推薦每天至少2升攝入量。
便秘的時候容易腹脹,建議不要喝蘇打水、碳酸飲料,避免用吸管喝水,這樣可能會吸入過多的氣體,加重腹脹。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刺激便意,增加大便含水量,避免大便過於乾燥,進而幫助便秘。
這些纖維從哪裡來呢?蔬菜、水果、全麥食品、雜糧、豆類等。吃的量可以循序漸進,忽然一下子吃太多可能會腸道不適應而腹痛。一定要注意, 多吃含膳食纖維高食物的同時,需要保障飲水充足才可以幫助便秘的緩解。
有研究表明洋車前子(psyllium) 的膳食纖維補充劑能增加大便含水量,對便秘有一定幫助,可以嘗試。
便秘時也可能會覺得腹脹,如果吃太多易產氣的食物,卻還沒有排便,可能會更不舒服, 可以適當迴避易產氣的食物 ,例如西蘭花、圓白菜、豆類、洋蔥、蘆筍等。
如果已經是 重度便秘 ,就不建議單純通過大量吃高纖維的食物來幫助排便,而是應該就醫, 採取必要的醫療手段來幫助排便 。
每日適當運動
運動也可以幫助腸道蠕動,促進排便。並不一定要激烈運動,輕度活動就能有一定的幫助。在治療期間,患者一般都比較虛弱,但建議盡可能地下床走一走,或者在床上做一做簡單的拉伸運動。
每日例行公事
每天爭取固定時間排便,不論是否有便意都試著去上廁所。早上起床後,可以喝一杯溫熱的水,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刺激便意。…
挑戰
——尚無有效癌症療法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僅2018 年就新增癌症病例1800 萬,死亡人數達960 萬。乳癌和肺癌分別是女性和男性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據估計,在2018 年,肺癌是導致亞洲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亞洲女性死於乳癌的人數僅略低於死於肺癌的人數。
研究人員近期在利用檢查點阻斷抑製劑重新激活腫瘤免疫反應方面取得諸多突破,若干癌症類型也因此出現顯著的長期反應,但免疫療法對大部分晚期癌症仍然不見成效。關鍵原因之一在於腫瘤細胞可過度表達和釋放大量信號分子,而這些信號分子改變了免疫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的行為。因此,晚期癌症通常能夠通過多個機制抑制免疫反應。
我們需要一項全新的技術來治療和拯救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
解決方案
——針對腫瘤微環境的多特異性抗體平台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正為相關研究團隊提供資助,開發多特異性抗體治療的創新平台。通過更精確地控制腫瘤免疫反應,此類新型療法或能極大提高晚期癌症免疫治療的效果。多特異性抗體是一種可發揮多種協同作用的單抗體分子,包括:
在靶向治療腫瘤的同時激活T細胞
在靶向治療腫瘤的同時阻斷免疫系統的免疫抑制調節劑(細胞因子)
一併阻斷腫瘤生長受體和腫瘤抗免疫受體,同時激活免疫系統中特定的促免疫細胞,如自然殺傷細胞
在該平台中,一種雙特異性抗體通過獨特的模式對免疫抑制性受體PDL1(受特定腫瘤影響過度表達)和CTLA4(受免疫調節細胞影響過度表達)發揮作用。該療法已在非小細胞肺癌 腫瘤異種移植動物模型中顯示出療效,且動物體內的藥代動力學表現理想。
其他幾種多特異性抗體則通過阻止免疫再激活作用於PDL1以及與耐受性相關的不同新型細胞因子,已在三陰性乳癌 和非小細胞肺癌 腫瘤異種移植動物模型中顯示出療效,目前正針對不同腫瘤類型開展額外療效測試。
通過增強對腫瘤及其微環境的靶向性,多特異性抗體還能降低全身性副作用。此外,精心研發的多特異性抗體療法或能帶來更有效的治療。
獨闢蹊徑的高效技術
然而,當前製備多特異性抗體難度大,需要蛋白質工程領域的全面投入。這也導致少有多特異性抗體療法進入臨床前研究測試階段,而新型療法在真正應用前,除了臨床前研究外,還需經歷漫長的開發週期。在AFCR的資助下,這一創新平台通過模塊化和組合式的方法生成多種多特異性抗體。其中,每個基礎構件都對應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一種關鍵蛋白,且已預先製備,確保了多特異性抗體的迅速合成。
利用這種獨特的方法,可以並行生成數百種多特異性抗體原型,並在臨床前研究中進行測試。得益於此,後續臨床試驗也能快速甄別免疫刺激性得到改善的最佳候選治療方案,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此外,還可通過同時測試多種替代多特異性抗體生成知識庫,為參與腫瘤免疫反應重塑的不同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新見解,進而推動多特異性抗體療法的日益完善。
影响
——改善晚期癌症免疫療法
目前,免疫治療只能治療特定類型的癌症,而其他類型晚期癌症的患者迫切需要能挽救他們生命的療法。晚期癌症通常會利用多種機制抑制免疫反應。該創新平台可高效研發單抗體分子,而這些單抗體分子具有多種協同功能,在靶向治療晚期癌症腫瘤及針對其微環境方面極具潛力。
臨床開發計劃 :
多特異性抗體平台的目標是至少完成一項候選治療方案的新藥臨床試驗(IND)申報和I期臨床試驗,確定對患者最安全的治療劑量。另一方面,其他候選療法則繼續進行臨床前開發工作。目前正在規劃開展能夠促使候選藥物進入IND階段的研究,包括流程開發、大型動物毒理學研究以及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認證。除了與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合作外,AFCR的支持也將大大加快候選藥物的臨床開發,為急需這些藥物的患者帶來治療效益。
我們需要您的幫助
——您可以為拯救生命的新型癌症治療方案帶去希望
您對AFCR的支持將使科學家和研究人员能夠為癌症診斷、治療和預防做出改變已有範例的新方法。當您支持AFCR時,您將獲得一個願景:挽救生命並消除全球癌症負擔。請今天就送出您的善款!
勞動節是一個休息、放鬆的日子,人們也會在這一天犒勞平日辛勤工作的自己。這道炒時蔬可謂是應景的健康假日大餐,同時也提醒着大家春分已經到來,我們處在一個萬物更新的季節。西葫蘆含有維生素C和β-胡蘿蔔素。西蘭花富含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如吲哚和異硫氰酸鹽,可以刺激免疫系統,預防結腸癌、前列腺癌和腎癌。這道菜不僅美味,更能讓您和家人精神煥發、保持健康。還等什麼?快試試吧!
田园照燒炒時蔬
(3-4人份)
配料:
紅燒醬:
1 1/2大湯匙葛粉
1 1/2湯匙新鮮生薑(切碎)
3中瓣大蒜(切碎)
1/2杯水
1/3杯有机无盐氨基酸酱油
3 1/2湯匙純楓糖漿
1/2檸檬汁
食材:
4-6茶匙水,分開
1杯切成薄片的胡蘿蔔
少量海鹽
1杯西葫蘆片
4-5杯西蘭花小花
1 1/2杯紅色,黃色或橙色甜椒(去核,去籽和切片)
1包牧場飼養的雞胸肉
製作照燒醬:
將所有成分倒入攪拌機攪拌,备用。
製作炒菜:
在鍋中加入2-3茶匙的水,胡蘿蔔和海鹽。將火调到低至中高,蓋上鍋蓋,讓胡蘿蔔蒸幾分鐘。取下蓋子,加入西葫蘆。稍稍翻炒一下,然後加入剩餘的2-3茶匙水、西蘭花和甜椒。拌勻后蓋上鍋蓋,调到小火,闷煮2-3分鐘,直到西蘭花變成鮮綠色為止(蔬菜將繼續在醬汁中闷煮,所以不要過分煮熟)。另一边,將雞肉切成小條,然後用橄欖油,鹽和胡椒粉腌制后用中火炒熟,最后將雞肉加入蔬菜锅中。
装盘:
將紅燒醬加到炒鍋中。翻炒均匀,讓醬汁在中高溫下慢慢煮沸。收汁后即可起锅。配上糙米饭或藜麥食用。
結直腸癌是全球一大健康殺手,每年至少奪去50萬人的生命。在香港,它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確診病例超過5000例。雖然結直腸癌可危及人類性命,但因為有了先進的篩查工具,這一疾病也很容易預防。通過了解結直腸癌的徵兆和癥狀,並利用預防性篩查措施,可幫助患者顯著降低患病風險,讓他們更加健康長壽。
結直腸癌這一術語描述的是始於結腸或直腸的癌症。結腸和直腸都是大腸的組成部分,在人體的消化系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結直腸癌通常由結腸或直腸息肉(腸黏膜贅生物)演變而來。雖然並非所有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但如果不治療,某些類型的息肉會病變成癌症。結直腸癌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腹脹
血便
腹瀉或便秘
排便不盡感
腹部脹痛或痙攣
大便呈細條狀
噁心或嘔吐
體重驟減
由於上述癥狀通常在病情發展到晚期才出現,因此具有特定患病風險的人士應與醫護人員共同努力,確保進行適當的預防篩查。可增加結直腸癌患病幾率的風險因素包括:
年齡:50歲及以上人士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
種族:與其他種族相比,非裔美國人患此病的風險更高。
家族病史:有結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較高。
生活方式:與不攝入高脂肪或不吸煙的人相比,攝入高脂肪或吸煙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
主動篩查措施可降低人們罹患結直腸癌的幾率,包括結腸鏡檢查以及確認大便中是否帶血等檢查手段。
結直腸癌領域最新研究
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前沿研究旨在幫助結直腸癌患者延長壽命,改善他們的健康問題。研究重點是讓研究人員更了解結直腸癌,開發新型技術來預防和治療這一疾病,並確立醫治結直腸癌患者的最佳手段。目前,相關研究致力於開發改進版結直腸癌檢測方法、可預測癌症複發風險的新型檢查、針對特殊檢查點抑制劑的新型免疫療法、針對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結直腸癌的靶向療法、新型化療和其他靶向療法以及改進版姑息治療手段。
氣溫“飄忽不定”、“早晚溫差大 ”
很多人免疫力忽然“偷個懶”
出現感冒、愛咳嗽、帶狀皰疹……
其實,這些都跟我們的免疫力息息相關
當你出現體溫升高、全身乏力時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
疾病正在趁虛而入!
免疫力就是抗疾病的“戰鬥力”
人體的免疫器官就像"防衛系統",包括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等,它們分別負責培養、訓練、裝備、調動“士兵”打仗,消滅外來細菌、病毒以及體內的癌細胞,對抗疾病。
而這些“士兵”就是免疫細胞,主力軍是T淋巴細胞,它的數量、活性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是人體免疫功能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
0 1 免疫力低下,易生病
以前不感冒的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或平時過度勞累,會出現帶狀皰疹。這就和免疫力低下有關。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免疫細胞監督作用降低,不能及時清除體內的突變細胞,就容易發生腫瘤。
0 2 免疫力太強,也不好
免疫力有一個均衡水平,免疫力低了,容易發生感染。但免疫力過強也不是件好事,這樣的人身體會比其他人更敏感, 易出現過敏反應,比如鼻炎、過敏性哮喘、蕁麻疹等 ,把自身的某些細胞和組織當作“敵人”來圍攻。
所以,免疫失調才是“元兇”!
圖片來源:soogif
8種免疫力最差的人
01
愛爛嘴角的人
“爛嘴角 ” 頻發,很可能是個體免疫力太差。
02
鼻子愛出汗的人
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勞累、活動和講話過多時鼻子容易出汗,這類人容易經常反复感冒。
03
太愛乾淨的人
人體免疫系統需要不斷經過外界的馴化來逐漸增加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如果太愛乾淨,免疫系統就得不到鍛煉, 久而久之免疫力就會越來越差。
04
悶悶不樂的人
悶悶不樂、情緒緊張、心理壓力大的人比樂觀開朗的人免疫力會更差一些。…
原文轉自奇點網
時至今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即將突破200萬,累計死亡人數近13萬。
在疫情爆發初期,由於新冠病毒(SARS-CoV-2)與其近親SARS-CoV-1表現出了諸多相似之處,很多人認為,新冠肺炎在導致短暫的嚴重疫情之後,會被各種公共衛生措施根除[1]。
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和機構認為,上述情況基本不會發生[2], 新冠病毒的傳播套路更像個季節性爆發的大流感 。
來自中國、意大利和美國的經驗表明,新冠肺炎甚至可以壓制醫療資源豐富國家的醫療保健能力[3-5]。此外,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干預措施主要集中在接觸者追踪、隔離和社交隔離方面。這給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因此,我們 迫切需要了解新冠肺炎未來的傳播趨勢和未來的防控方式 。
昨天,來自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傳染病學和流行病學專家們,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6]。
他們認為, 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新冠肺炎擠兌重症監護能力,我們可能需要長期或者間隔性的社交隔離,直到2022年 。此外,他們還呼籲,即使 在新冠肺炎被明顯消除的情況下,也應維持對新冠病毒的監測,因為2024年有可能迎來新一輪復發 。
▲ 論文首頁截圖
根據以往的研究經驗,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和大流行後傳播動力學取決於各種因素, 例如傳播的季節性變化程度,免疫持續時間,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交叉免疫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的強度和時機等等 。
想要建立預測新冠肺炎發展趨勢的模型,就得考慮上述相關因素。不過,目前關於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和免疫學數據依然有限,不足以構建模型。
傳染病/免疫學專家Yonatan Grad和流行病學專家Marc Lipsitch將目光放在了新冠病毒的近親HCoV-OC43和HCoV-HKU1身上。因為前面提到的那些影響冠狀病毒傳播的因素,在這兩個冠狀病毒中都有深入的研究。
基於美國2014年-2019年的數據,他們 構建了一個名為SEIRS的模型,以描述HCoV-OC43和HCoV-HKU1的傳播動力學 。通過這個模型得出的數據和結論,與實際數據一致。
▲ 預測評估模型
接下來,Grad和Lipsitch的研究團隊收集了已有的新冠病毒相關數據,並將新冠病毒整合進了這個動態傳播模型中。
通過這個模型,研究人員證明了以下5個主要結論:
1、新冠病毒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繁殖。
2、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獲得的免疫力不是持久性的,新冠肺炎會循環爆發,爆發的周期與免疫力的持續時間相關。
3、傳播的季節性變化,會導致流行早期峰值低,但是冬季會大爆發。
4、如果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是持久的話,一場大流行的5年或者更長時間之後,新冠病毒可能會消失。
5、新冠病毒與其他β冠狀病毒的輕度交叉免疫可能讓新冠病毒短暫消失數年,然後捲土重來。
▲ 5個結論對應的圖
接下來就是要評估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干預方案。
現階段看來, 雖然很多藥物和疫苗的臨床試驗正在開展,但是非藥物干預仍然是遏制新冠病毒傳播的唯一有效手段 。目前,很多國家都已經實施了社交隔離,但是這些措施實施的時間和強度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來源:轉化醫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 Nature 上題為“Landscape and function of multiple mutations within individual oncoge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國家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繪製出了單個癌基因發生多個突變的藍圖並解析了相關的功能。
此前有零星報導描述在相同癌基因中發生多個驅動突變(MMs,multiple driver mutations)所引發的癌症病例,然而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多個驅動突變的藍圖以及其相關性到底如何。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60954個癌症樣本進行全癌分析,最終發現了14個全癌和6個癌症類型特異性的癌基因,在這些癌基因中,多個驅動突變的發生率要比預期的高,也就是說,這些基因中,至少攜帶一種基因突變的9%的樣本中都含有MMs。
在多個癌基因中,MMs會優先以順式模式存在,而且與單個突變相比,其在類型(缺失突變vs框內插入缺失)、未知和氨基酸取代方面往往能夠表現出不同的突變模式,這就揭示了一種對突變選擇的順式效應。MMs常常會過量表現出功能較弱且罕見的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在組合中就會增強其致癌特性;相比攜帶單一突變的細胞而言,攜帶PIK3CA和NOTCH1基因多個驅動突變的細胞對突變基因本身會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而且會增強下游的信號激活以及對抑制性藥物變得更加敏感。
最後研究者總結道,致癌的多個驅動突變(MMs)是一種相對常見的驅動事件,其能為次優突變的克隆選擇提供潛在的機制,而且這些次優突變也較為罕見,但總體上其在致癌突變中佔了絕大一部分比例;相關研究結果對於後期科學家們闡明癌基因驅動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開發新型靶向性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
原始出處:
Saito, Y., Koya, J., Araki, M. et al. Landscape and function of multiple mutations within individual oncogene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175-2
文| 郝春芳& 菠蘿 轉自菠蘿因子
年輕人得乳癌越來越多了麼?
相對很多癌症,乳癌的發病是比較早的。大家也肯定都聽過年輕的明星得乳癌而去世的新聞,比如:
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41 歲)
歌手姚貝娜(33 歲)
歌手阿桑(34歲)
演員葉凡(37 歲)
……
年輕人的乳癌越來越多了麼?
從統計上來看,是真的。
下圖是女性乳癌各個年齡段的發病趨勢。大家能看出,雖然年齡大的女性風險更大,但40歲以下,甚至30歲以下人群的發病率在持續增加。這種年輕化的趨勢非常值得警惕。因為和歐美相比,中國乳癌高發期本來就早10年左右。美國乳癌患者中60歲以上的特別多,而中國女性發病高峰卻在50歲左右。
研究發現,在相同年齡的時候,不同年份出生的女性乳癌風險是持續升高的。60後比50後風險高,70後比60後風險高,80後比70後風險高,90後比80後風險高。
這是為什麼?
原因並不是特別清楚,但肯定和現代生活習慣有關,比如飲食帶來的營養激素水平改變,月經初潮提前,生育年齡推後等。另外,也和更多年輕人注重乳癌篩查,發現更早有一定關係。
很多人有一個認知誤區,就是沒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就不會在年輕時患癌。
這是不對的。
風險是相對的,有家族史風險會更高,但由於生活方式改變帶來整體風險變化,即使沒有明顯高危因素,也不能保證安枕無憂。
統計上看,年輕乳癌整體預後更差。一方面,乳癌有不同的亞型,年輕患者中HER2陽性亞型和三陰亞型的比例較高,這兩類相對進展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年輕患者腫瘤容易被拖延成局部晚期,甚至錯失手術機會。除了年輕人缺乏腫瘤防範意識之外,妊娠期和哺乳期由於生理變化,乳癌尤其容易被忽略。
年輕女性需要提高對乳癌的認識。每位年輕女性按照指南推薦,做好體檢,如果發現異常後及時到專科檢查是非常重要的。
年輕乳癌該如何篩查?
根據2019年最新發表的《中國女性乳癌篩查指南》,對女性體檢的推薦方式如下:
明確遺傳高危風險女性,就是有早髮乳癌家族史,且自身攜帶有乳癌致病性遺傳突變的女性,35歲開始篩查。每年1次乳腺磁共振篩查。
其他高危風險女性40歲開始篩查。40-44歲之間每年1次乳腺超聲篩查,45歲以後每年1次乳腺X線聯合乳腺超聲篩查。必要時補充乳腺磁共振篩查。
一般風險女性45歲規律篩查。推薦乳腺X線為主要的乳癌篩查方法,乳腺X線篩查陰性的緻密型乳腺女性推薦補充乳腺超聲篩查。
那什麼樣的人是乳癌的高危人群呢?
是符合以下任一個條件的女性:
至少2位一級或二級女性親屬曾患乳癌。一級女性親屬包括媽媽、女兒以及親姐妹,二級女性親屬包括奶奶、姥姥、姑、姨。
至少1位一級親屬攜帶有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遺傳突變;
有一級親屬得了乳癌,而且至少符合以下1個條件:
a) 發病年齡≤45歲;
b)發病年齡在45~50歲之間,同時至少另外1個一級親屬患有任何年齡的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
c) 患有2個原發性乳癌,同時首次發病年齡≤50歲;
d) 發病年齡不限,同時至少2個一級親屬患有任何年齡的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
e)男性乳癌;
自身攜帶有乳癌致病性遺傳突變;
一級親屬中有遺傳性腫瘤綜合徵(如遺傳性乳腺及卵巢綜合徵、李法美尼綜合徵、林奇綜合徵等);
曾患乳腺導管或小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