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

本文來自 菠蘿因子 一 說起致癌風險,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輻射。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最近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更是進一步加深大家對輻射的恐懼。 很多人都認為微波爐是有致癌風險的,所以家裡堅決不用。很多人覺得WIFI信號、手機信號也可能致癌,每天過得心驚膽戰,如履薄冰。 最近5G網絡興起,聽說信號更強,速度更快,好多人又開始擔心了,還找到了一些“證據”。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5G是否致癌,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會清楚。如果沒時間細讀的,可以直接劃到最後一段找答案。 二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輻射,也叫“電磁輻射”。早上起來,窗外照進來的第一縷陽光就含有紫外線,屬於電磁輻射;而每天用的手機,熱飯用的微波爐,樓外面的高壓電線等等,也都會帶來不同的輻射。 這麼多的各類輻射,到底哪些會致癌,哪些又其實是無害的呢? 事實上,流傳很廣的一些說法,包括“微波爐致癌”、“高壓電塔致癌”、“Wi-Fi致癌”等, 統統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但為什麼大家都聽過呢? 靠的是那些“全職傳播偽科學”的人們,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製造了大量偽科學營銷文,流毒甚廣。 最喜歡傳播各種偽科學謠言的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靠偽科學文章的流量掙廣告費的, 對他們而言,文章最重要的是聳人聽聞,讓大家產生恐懼,因為這樣就會讓大家轉到各個群裡去,生怕身邊的人不知道這些“能救命的信息”。 大家看看長輩經常往家族群裡轉的文章,是不是多是帶著下面這些“關鍵詞”的“恐嚇式”標題? 第二類,是賣各種“防輻射”產品的人。對他們而言,大家對輻射越恐懼,越可能買他們的產品。 防輻射帽子、防輻射衣服、防輻射窗簾……應有盡有。防輻射的盆栽更是爭奇鬥艷,銷量驚人。 我始終無法理解仙人球為什麼能防輻射,是因為身上的刺長得像避雷針麼?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賣得最好的,還得數防輻射孕婦服。這是近年來最成功的營銷噱頭之一。 即使央視在內的媒體多次聲明,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日常接觸到的輻射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者胎兒畸形。 即使很多人並不擔心自己,也會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買來保護寶寶,成功交納智商稅。 圖片來自網絡 孕婦對輻射的恐懼和謠言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事實上,早在80年代,隨著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很多人就開始擔心屏幕的輻射會導致婦女流產。 直到199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大型研究才讓大家放心。 科學家對2400多名女性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跟踪,這些女性中一半長期在顯示器前工作,一半不在。通過兩組數據比較,發現第一,長期與顯示器接觸的女性確實接收到了更多低頻輻射,第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種輻射對身體造成了影響,不管女性每週在顯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時,甚至孕期也堅持工作,流產率都沒有差別。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 三 …

阅读更多

未來癌症研究領導者

美中抗癌協會(USCACA)和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聯合向五位在癌症研究領域取得傑出成績的青年學者授予2019年「美中抗癌協會-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優秀青年學者獎」 (又名「美中抗癌協會-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臨床、轉化與基礎癌症研究學者獎」)。頒獎儀式於2019年11月28日至30日召開的第八屆廣州國際腫瘤學會議期間舉行,得獎科學家獲頒「優秀青年獎」證書和1000美元獎金。 自2010年以來,AFCR每年都與USCACA聯合評選、表彰和獎勵基礎或臨床癌症研究領域的傑出青年。USCACA-AFCR優秀青年獎旨在激勵獲獎科研人員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新型癌症療法,促進中美之間在臨床癌症藥物研發領域開展合作,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從而實現加快癌症新葯開發的終極目標。 恭喜一下獲獎者: 劉珈泉博士 首席研究員,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市) 駱卉妍博士 醫學副教授,腫瘤醫師,胃腸道內科醫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州市) 任勝祥博士 副教授,副主任,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市) 杨萌博士 助理教授,天津醫院天津醫科大學公共實驗室(天津市) 張若昕博士 研究助理教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

阅读更多

2019「公益集資-治癒癌症」歲末籌募活動

我們的2019「公益集資-治癒癌症」歲末籌募活動已經開始。請利用這個機會,幫助我們使今年的籌募活動比以往更加成功。 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繼續資助了極具希望的癌症科研項目。正因有各位一直以來的慷慨解囊,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資助的抗癌項目取得了出色的進展,有望顯著改善各類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包括亞洲人口中最常見的幾種癌症,如乳癌、肝癌和食道癌。 肝癌的創新治療方案: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資助的科學家正在設計能與兩種致癌蛋白緊密結合并抑制其功能的適體,即短RNA鏈。DNTM1是一種可以改變細胞DNA狀態的酶。SALL4控制着腫瘤抑制基因在癌細胞中的表達。利用適體靶向DNTM1和SALL4可使異常的基因表達恢復正常,讓肝細胞遠離癌化。目前科學家正在開發若干先導性適體,若研發成功,治療性適體或能出奇制勝,為肝癌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 通過臨床試驗提高食道癌準確診斷率:超聲檢查是用於診斷食道癌癌細胞擴散階段的常規療法。AFCR臨床科學家正在開展相關研究,評估超聲檢查期間向食管組織注射鹽水是否能提高細胞層的分辨率,從而作出更準確的診斷。患者可能因為誤診而接受將造成終身傷害的不必要治療。該研究或能提供一項成本低廉的技術,指導醫生正確診斷食道癌,為更多食道癌患者提供正確的治療方法。 評估乳癌和卵巢癌患病風險:在亞洲女性癌症患者中,乳癌的死亡率位居第二,僅次於肺癌。AFCR的研究人員正在評估中國香港和內地人口罹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HBOC)的風險。利用新一代血液樣本D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正在確定中國香港和內地人口中引起乳癌的主要及其他基因的遺傳突變率。在2018年至2025年期間,亞洲乳癌發病率預計將攀升19%,該研究將為HBOC診斷改善、有效治療及預防等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讓高危人群及其家庭有機會接受治療,挽救他們的生命! 開發新型抑制劑對抗癌症主要通路:正常生長信號通路的異常超活性見於超過40%的癌症。對常規療法的耐藥性是患者和醫生面臨的主要臨床問題之一。AFCR資助的科學家已發現調節該通路多種成分的分子機制。此外,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若干先導化合物,可以在不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的情況下阻斷抑制劑異常活躍的信號通路。隨着不斷優化,新的抑制劑或將為許多癌症患者帶來有效治療的希望。 感謝您一直以來給與我們的無私幫助... 您的支持為AFCR推動尖端性科學研究提供了原動力。正是像您這樣的慷慨捐助者,才使我們能夠為「科研癒癌」提供最重要的資金支持。您的繼續支持對我們的抗癌事業意義重大。請今天就為我們的2019「公益集資-治癒癌症」歲末籌募活動送出一份捐助。您的善款對我們至關重要。 您也可以通過向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捐款,向正在與癌症抗爭、已戰勝病魔或患癌去世的親友表示敬意。他們可能是您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他們可能是癌症的倖存者,也可能已因癌症去世。無論如何,您的捐贈不僅是對他們的永久致敬,同時也為研發更好的藥物、診斷方法和疫苗提供了支持。

阅读更多

肝癌最新進展報告

肝癌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見的癌症,在亞洲最常見癌症榜單上排名第四。肝癌是全球第二大最致命的癌症,2012年就奪去了74萬6千多人的生命。同年,在亞洲肝癌奪去了55萬8千多人的生命,成為亞洲第二大的癌症致死類群。其死亡率與發生率的比值為0.93,這就意味着幾乎沒有病患能夠長期存活。 診斷與預防 2018年,法國的一項研究表明,飲酒導致的肝癌預後效果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肝癌更差。這一結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雖然乙型和丙型肝炎仍然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但在美國,25%-30%的肝癌病例都與酒精有關。在894名研究患者中,582人有慢性酒精濫用史;非酒精相關組和酒精相關組的中位總生存期分別為9.7個月和5.7個月。調查人員推測,與酒精有關的肝損傷導致了存活率下降。另外,科學家認為肝炎疫苗可以預防世界上大約一半的肝癌病例。 另一項研究把一種和減輕壓力有關的酶與肝癌聯繫起來。Nqo1是機體產生的一種抗自由基物質,肝癌也用其調節兩種主要的細胞增殖通路。這兩種通路是實現代謝重編程的關鍵,能夠使癌細胞超高效利用葡萄糖作為燃料,並最終實現快速增殖。醫生髮現,敲除Nqo1可導致肝癌細胞增殖所需的代謝適應失去活性。 治療方法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現,機體先天免疫系統中可對腸道微生物產生反應的一種蛋白質能夠抑制肝細胞性肝癌(HCC)。HCC是最常見的肝癌,與慢性炎症相關。研究人員還發現細胞溶質病原體傳感器NLRP12可作為炎症的「負調節因子」。研究人員分別觀察了攜帶和未攜帶NLRP12基因的小鼠腫瘤細胞發出的信號,發現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在缺乏NLRP12的肝臟腫瘤中高度活躍,而此前的研究證明JNK與肝癌相關。目前正在開展NLRP12如何調節JNK通路的研究。 另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是「餓死」肝癌:特拉華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抑制了一種名為己糖激酶-2的關鍵細胞酶的活性,其能幫助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而葡萄糖正是癌細胞的食物來源。研究人員隨後加入了二甲雙胍(抗糖尿病葯),並在另一項實驗中加入抗肝癌葯索拉非尼。這兩種組合就像對癌細胞的兩次重擊,或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二甲雙胍和索拉非尼的商品名分別為格華止(Glucophage)和Nexavar。最後,當手術不是可選項時,如體內有若干腫瘤,可以選擇燒蝕法,在不切除腫瘤的情況下把腫瘤消滅。醫生非常謹慎,一般不會輕易把燒蝕法作為一種療法(手術通常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不過,燒蝕法可以幫助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 AFCR正在資助的肝癌研究 AFCR最新資助的科學家丹尼爾•特恩(Daniel Tenen)博士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方面的先鋒。特恩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癌症研究科學院主任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在HCC中通過使用適體來還原表觀遺傳修飾異常適體(aptamer)為短多肽(極小的蛋白)或核酸(DNA或RNA的結構單元),可選擇性地與產生疾病相關蛋白的特殊區域相結合。由於體積小,這種新的分子類別可以到達大分子無法接觸到的蛋白質位點併產生高親和性的結合。特恩博士在意大利的合作者是將RNA適體應用於疾病治療的世界知名專家。研究表明,有兩種名為SALL4和DNTM1的蛋白分子,其表觀遺傳行為異常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和發展。AFCR支持的這項合作研究將在特恩博士的帶領下致力於尋找能夠與SALL4和DNTM1蛋白上的特殊區域進行緊密結合的最佳小型適體,以使其異常表觀行為恢復正常。這支科研勁旅將集合表觀遺傳修飾和適體技術這兩個領域的專家,共同開發新型大膽的方法有效治療肝癌,為病患們帶來新的希望。

阅读更多

《自然》:免疫治療再獲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證實,被忽視的CD4+T細胞和MHC II類抗原,是免疫治療起效的關鍵條件

過去科學界一直認為,輔助T細胞就跟動畫裡一樣,是坐在辦公室不親自上火線的指揮官,不過在《自然》創刊150週年特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把這個觀念顛覆一下啦。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需要 識別MHC II類抗原才激活的CD4+T細胞,也就是輔助性T細胞的免疫應答,對CD8+效應T細胞的抗癌起著重要作用,兩種T細胞必須協同作戰,才能激活足夠強大的抗癌免疫殺傷  [1]! 用《自然》配發社論的話說,這很可能是提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療效的關鍵。 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對免疫治療和治療中免疫細胞的關注,都集中在了身處最前線的效應T細胞身上,畢竟它們是識別和殺傷癌細胞的主力嘛,而輔助T細胞的作用卻不夠明確,有人認為它們可有可無,甚至會“拖後腿”。 這一方面是因為效應T細胞可以直接殺傷癌細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癌細胞新抗原的特殊性。 大多數能夠激活抗腫瘤免疫的癌細胞新抗原,從種類上來說屬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I類限定分子[2],它們只能被效應T細胞識別。 而能被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MHC II類限定分子,在已知的新抗原中寥寥無幾,因此對輔助性T細胞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從過往已知的對效應T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入手。 它親自下場識別MHC II類新抗原,並不被認為是免疫治療起效的必要條件 。 當然,識別抗原還少不了抗原提呈細胞(ADC)的參與 (圖片來源:波士頓大學) 但單靠效應T細胞激活的免疫應答,往往不足以消滅腫瘤,不然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療法平均的客觀緩解率,就不會是30%[3]了。影響療效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都和免疫細胞有關,科研的焦點,就自然轉移到了曾經的“配角”身上。 2014年,《科學》上首次發表了利用靶向特定突變的CD4+T細胞療法,治療晚期癌症的報告[4],證實了輔助性T細胞免疫應答的存在。此後在2015和2017年,兩例採用腫瘤疫苗,激活輔助性T細胞抗癌的案例先後登上《自然》[5-6]。 然而奇點糕此前也提到過,MHC II類 新抗原 在癌細胞表面表達水平一般很低,和使用疫苗時的抗原數量根本沒得比,人體正常也不會有過繼性細胞療法那麼多的輔助性T細胞。 那麼在應對“正常”的癌細胞,進行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療時,輔助性T細胞識別MHC II類新抗原,激活的免疫效應,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別看效應T細胞把癌細胞圍住了,但有可能只是圍而不攻 (圖片來源:NIH) 這就是本次研究的團隊想要解開的謎題。首先,為了盡量排除已知抗原激活免疫應答的影響,研究團隊特地選擇了免疫原性很低,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療基本無效的一個惡性肉瘤細胞系,給這些癌細胞插上MHC I類和II類新抗原來展開實驗。 由於已被確認的MHC II類限定分子新抗原很少,研究團隊借助算法模擬預測的方式,才找到一種僅可以被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MHC II類新抗原,命名為mITGB1,對應的還有僅可以被效應T細胞識別的MHC I類新抗原(mLAMA4)。 把新抗原表達不同的肉瘤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時, 單獨表達mITGB1或者mLAMA4的癌細胞,並不能誘導抗癌免疫應答,腫瘤該怎麼長怎麼長; 但兩種新抗原同時表達時,腫瘤的生長速度卻變慢了,明顯是受到了免疫應答的殺傷 ! 使用PD-1抑製劑+CTLA-4單抗聯合治療時,腫瘤更是完全消失了。 如果把mITGB1和mLAMA4,換成兩種只能被效應T細胞識別的MHC I類新抗原,免疫治療的療效就基本消失了。這說明激活免疫重要的是抗原類型,而不是抗原量 。 只有第三組:同時表達兩種新抗原的腫瘤,能夠被聯合免疫治療幹掉,說明免疫應答的激活,兩類新抗原缺一不可…

阅读更多

聯合研究論壇

近年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和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NFCR)以全新的方式拓展合作渠道。2019年10月28日至29日,雙方於美國馬里蘭州首次聯合舉辦癌症研究與全球合作科學論壇。AFCR共有以下11位代表與會,其中包括本基金會目前資助的4名研究人員: 領導團隊: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首席財務官梁國維博士 科學顧問委員會:翁維鈞博士(主席)、Webster Cavenee博士(委員)、Kanaga Sabapathy 博士(委員)、曹世華博士(委員)、王毅博士(委員) 資助科學家:胡建成博士、鄺靄慧博士、黎建軍博士、丹尼爾·特恩博士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的胡建成博士是Ras/Raf/MEK/ERK基因路徑的專家,在會上對其實驗室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作了報告;研究證據表明,上述基因路徑或是癌症的致命弱點。香港大學的鄺靄慧博士則對中國乳癌-卵巢癌患者的遺傳修飾因子進行了權威分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黎建軍博士對其團隊領導的食道癌新型診斷臨床試驗提出了初步看法。新加坡癌症研究所的特恩博士報告了其實驗室正在開展的多腫瘤靶點研究。 此次聯合論壇獲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雙方科研人員不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討論,還對未來的合作提出了諸多建議。

阅读更多

Nat Commun: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耐藥性與代謝失衡有關

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和哈佛大學(Harvard)合作的科學家們報告稱,使用檢查點抑製劑藥物nivolumab治療後,一些癌症患者的代謝失衡與免疫治療藥物的耐藥性和較短的生存期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化學變化反映了癌細胞或免疫系統在接受PD-1抗體藥物nivolumab治療後的"適應性抵抗機制",這種變化與晚期 黑色素瘤 和腎癌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有關。氨基酸色氨酸轉化成一種叫做犬尿氨酸的代謝物的變化越大,對生存的影響就越大。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的信息是,在免疫檢查點阻斷後,癌症免疫治療中的代謝適應可能是相關的,"Toni K. Choueiri醫學博士說。代謝過程是機體內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化學反應,如將食物轉化為能量以運行細胞過程。 像nivolumab這樣的檢查點阻滯劑是一種藥物,它可以釋放對免疫反應的分子製動器,癌症通常使用這種制動器來逃避免疫T細胞的攻擊。一個這樣的分子製動器被稱為PD-1。在一些病人和一些癌症類型中,這些藥物已經被證明在釋放T細胞攻擊腫瘤方面非常有效,但是總的來說,這些藥物只能幫助一小部分病人。Dana-Farber泌尿生殖腫瘤Lank中心主任Choueiri說:"  腫瘤 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誰對現代PD-1抑製劑有反應,誰沒有反應。" 科學家們研究了癌症組織樣本,以尋找可能與檢查點抑製劑或多或少的影響相關的因素:其中包括在 腫瘤  DNA中發現的癌症相關突變的數量,以及與對檢查點阻滯劑的反應相關的其他基因"特徵"。科學家們在當前研究中發現的代謝變化可以在血液中進行測量--這是基於組織的測試的一個顯著優勢。 "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可以用來識別與檢查點阻滯劑治療相關的代謝變化的生物標記,"Dana-Farber和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醫學助理教授Giannakis說。"我們知道新陳代謝對免疫很重要,而犬尿氨酸(一種在大多數接受nivolumab治療的患者體內發現升高的化學物質)已知具有免疫抑製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三個獨立的免疫治療試驗的血液樣本,並測量了治療開始前和治療過程中幾個點的代謝物(參與代謝反應的化學物質)的變化。在 黑色素瘤 患者中,78%的患者在治療的第四周色氨酸到犬尿氨酸的轉化增加,26.5%的患者在治療的第四周增加超過50%。在腎癌患者中,nivolumab治療也與犬尿氨酸的升高有關。 分析顯示,黑色素瘤和腎癌患者中,nivolumab中色氨酸到犬尿氨酸的轉化水平越高,存活率越低:特別是,血液測試顯示犬尿氨酸和色氨酸比增加超過50 %的 黑色素瘤 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為15.7個月,而那些這一比率較低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超過39個月,對腎癌患而言這一數據分別為16.7和31.3個月。 目前研究人員還不清除究竟PD-1檢查點阻滯劑是如何使色氨酸轉化為犬尿氨酸的。然而,一種被稱為IDO的酶在從色氨酸合成犬尿氨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酶在許多癌症中都存在。Dana-Farber的研究人員指出,一項隨機 臨床試驗 顯示,僅使用IDO抑製劑治療晚期 黑色素瘤 患者並沒有產生陽性結果。然而,該研究並沒有觀察這些患者的犬尿氨酸水平。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結果表明,將檢查點阻礙物與IDO抑製劑聯合使用可能"對檢查點抑制觸發的犬尿氨酸通路激活的特定組患者有益"。(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Haoxin Li et al, Metabolomic adaptations and correlates…

阅读更多

癌從口入!7個最”招癌”的飲食習慣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浙大一院』,來源:CCTV生活圈 看似簡單的一日三餐 不僅為身體提供能量 還隱藏著健康風險 長期不科學、不合理的飲食 最終會成健康殺手的助長者! 病從口入 並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很多癌症就是“吃出來”的! 1. 肝癌 吃發霉的食物、愛喝酒 很多人發現食物壞了一點,覺得沒事捨不得扔,就湊合吃掉,但這會導致一個非常高發的癌症——肝癌! 據《全球癌症報告》顯示,全世界超半數肝癌病人在中國,這主要和過量飲酒和吃了變質食物有關。 大多數變質食物會產生“黃曲霉毒素”, 這是一種超級強的致癌物,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經常攝入很容易導致肝癌! 因此建議大家如果發現食物已經變質發霉千萬不能再吃。 另外, 過量飲酒與肝癌只差四步。 酒精會妨礙肝臟對脂肪酸的分解,導致脂肪酸堆積,長期以往,就容易誘發酒精性脂肪肝,繼而演化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 2. 胃癌 愛吃醃製食物 醃製的食物中會含有亞硝胺類化合物,它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是引發胃癌的元兇。 所以建議大家少吃這些醃製類食物。 3. 食管癌 愛吃辣、愛吃燙 過辛辣的食物容易損傷食管上皮, 從而使黏膜炎症和細胞核酸代謝受影響,長期反复的辛辣刺激,增加了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發生癌變。 口腔和食道內壁, 正常耐受的溫度在40℃-60℃,一旦遭受到50℃-60℃以上的熱刺激,就容易發生損傷,更可能燙傷。 長期反复刺激,人體食管“黏膜屏障”被破壞,會發生異形性改變、不典型增生,最終導致癌變。 4. 口腔癌 愛吃檳榔、抽煙 世衛組織癌症研究中心曾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60%的口腔癌可能源於嚼檳榔。 嚼檳榔時,口腔黏膜會和檳榔中所含的生物鹼等發生反應,引起口腔黏膜病變,長期下來會使口腔黏膜病變導致纖維化,從而引發口腔癌。 吸煙產生的煙霧溫度非常高, 而且還會產生微量的放射性輻射,刺激使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黏膜角質層逐漸增厚,還可誘發黏膜白斑,如不及時治療,黏膜白斑很可能發展為口腔癌。 5.…

阅读更多

2019首個諾貝爾獎揭曉!氧氣如何決定我們的命運?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來源丨 21世紀經濟報導(ID:  jjbd21)綜合自科普中央廚房、科技日報、量子位(ID:  QbitAI)、知道分子(ID:  The-Intellectual)、丁香園、中紀委網站等。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佈,獲得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他們將共同分享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綜合自科普中央廚房、科技日報、量子位(ID:QbitAI)、知道分子(ID:The-Intellectual)、丁香園、中紀委網站等 | 獲獎者 | Gregg L. Semenz(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Sir Peter J. Ratcliffe(英國牛津大學) William G. Kaelin,Jr.(美國哈佛大學) | 獲獎原因 | 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評獎委員會說,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成有用的能量,人們了解氧氣的基礎性重要作用已有數個世紀,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變化長期不為人知。 今年的三名獲獎科學家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並確認了“能夠調節基因活性以適應不同氧氣水平的分子機制”。他們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評獎委員會強調,今年的獲獎成果為人類開發出“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治療癌症從此有了新方案?…

阅读更多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發布2019年抗癌進展報告

來源|藥明康德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發布了2019年抗癌進展報告(AACR Cancer Progress Report 2019)。AACR成立於1907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致力於全面、創新和高水準癌症研究的科學組織。綜合性報告回顧了截至2019年7月底,過去一年裡我們在抗爭癌症路上獲得的眾多進展。它不但包括了對創新抗癌療法的總結和對癌症研究最新進展的梳理,還對預防癌症和患者護理作出了詳盡的匯報。不論你是藥物研發人員,患者,護理人員,還是只想增進對癌症的了解,這份報告都能給你提供有益的信息。 癌症——全球性公共衛生挑戰 癌症是世界上致病和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全球的癌症負擔預計仍將不斷增加。AACR的報告指出,到2040年,全球的癌症患者總數將達到2750萬,並且有1630萬患者因此去世。而且,相對不發達的國家將面對更沉重的癌症負擔。這一嚴峻挑戰激勵我們在癌症預防、早期檢測、療法開發和患者護理等方面需要協同作出更多努力。 ▲相對不發達的國家將面對更沉重的癌症負擔(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科學增進了我們對癌症的理解 科學研究是我們抗擊癌症的基石。過去幾十年裡,我們在預防、發現、診斷和治療癌症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從基礎研究到轉化​​和臨床研究方面的突破性進展讓我們對癌症發病的原因獲得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我們現在知道,癌症包括多種疾病類型,它們是由於控制正常細胞生長、分裂和壽命的機制失常而導致的。影響癌症發生的原因很多,在細胞內部,控制細胞正常行為的DNA發生突變,會擾亂正常的蛋白功能。這是癌症發生的首要原因。這些基因突變包括單鹼基變化、基因擴增、基因缺失、染色體結構變化、和導致表觀遺傳學變化的突變。10%的致癌突變是遺傳性或出現在身體中的所有細胞中(de novo genetic mutation)。而大部分致癌突變則是在人的一生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它們可能來自細胞分裂時DNA的複制錯誤,外界致癌因素導致的DNA損傷(例如吸煙和紫外光),或者其它疾病導致的慢性炎症(例如克羅恩病)。 ▲致癌的不同基因變異類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每位患者的癌細胞攜帶的基因突變都不一樣,而且隨著腫瘤的生長,它們會獲得新的基因突變,即使同一個腫瘤中的不同癌細胞也會攜帶不同的基因突變。癌細胞攜帶的基因突變的差異性是導致癌症對療法產生耐藥性的首要原因。 對人類癌症基因組的詳盡分析已經發現了大量致癌基因突變。這些發現帶來了針對特定分子靶點的靶向療法。我們對癌症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癌症都是獨特的,因此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方法來對他們進行治療。在過去10年裡,癌症的預防、篩查和治療正在向個體化的方向轉變。這種個體化的治療方式稱為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它的目標是結合患者的基因、蛋白和環境因素等信息,制定最有針對性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案。 ▲精準醫療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理解致癌的風險因子讓我們更好預防癌症 在過去20年裡,美國的癌症死亡率在穩步下降,癌症倖存者(cancer survivor)的數目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然而,即便在2019年,仍然有40%的癌症病例和接近一半的癌症相關死亡與可以預防的風險因子相關。了解致癌的風險因子將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減少患癌風險。 雖然導致癌症的風險因子很多,但是,主要的風險因子包括吸煙、肥胖、飲食習慣不良、特定病原體感染和接受紫外光輻射。 ▲主要致癌的可改變風險因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其中,吸煙是導致癌症的首要可以預防的因素。香煙中的多種有害化合物能夠損傷DNA,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和表觀遺傳變異。吸煙除了增加肺癌發病風險以外,還提高其它17種癌症的發病風險。可喜的是,在任何時候戒菸都可以降低這些風險。戒菸帶來的益處從戒菸後幾週就開始出現,在戒菸10年之後,所有和吸煙相關的癌症風險能夠降低50%! ▲吸煙增加除了肺癌以外17種癌症的風險(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除了吸煙以外維持健康體重、飲食和鍛煉習慣是預防癌症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在美國,大於20%的新癌症病例和16%的癌症死亡與肥胖、飲食習慣不良、不運動和過度飲酒相關。成人體重超重或肥胖提高15種癌症的風險,而積極鍛煉能夠降低8種癌症的風險。 創新療法改變癌症患者生活 與醫學研究相關的各個崗位上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帶來了多款創新療法,他們不但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還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從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FDA總計批准了17款創新抗癌療法,而且10款已經獲批的抗癌療法在同期獲批治療新的癌症類型。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抗癌療法向精準醫療的轉變也可以從獲批創新療法的類型中得到驗證。從2018年8月1日到2019年7月31日,FDA批准了14款創新分子靶向抗癌療法,同時擴展四款分子靶向療法治療新的癌症類型。 其中,最重要的精準醫療進步是“不限癌種”療法Vitrakvi(larotrectinib)的獲批,它是一款治療攜帶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實體瘤患者的分子靶向療法。這款療法的獲批是數十年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結晶,也是抗癌療法從基於腫瘤起源組織向基於腫瘤分子特徵轉變的重要里程碑。 ▲Larotrectinib開發過程中的里程碑(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精準醫療在治療乳腺癌方面也得到了體現。乳腺癌仍然是美國導致女性因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最近FDA批准了多款分子靶向療法,有望在治療這一癌症類型方面取得更多進展。其中,Alpelisib是一款阻斷PI3Kα功能的抑製劑,PI3Kα在細胞增殖和生存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I3KCA基因上的突變,出現在40%的HR陽性,HER2陰性乳腺癌患者中。通過FDA同時批准的伴隨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檢測,醫護人員可以找出攜帶這一基因突變的乳腺癌患者,為她們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創新療法。 另一款需要通過伴隨診斷篩選患者的創新療法是Talzenna(talazoparib)。這款PARP抑製劑適用於攜帶BRCA基因突變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 ▲FDA批准的療法在乳腺癌疾病發展的各個階段改善患者的治療選擇(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精準醫療還革新了對膀胱癌和血液癌症的治療。今年4月,FDA批准Balversa(erdafitinib)上市,治療攜帶FGFR2和FGFR3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在血液學方面,FDA在報告關注的12個月裡,批准了7款分子靶向療法,其中包括靶向FLT3的Xospata(gilteritinib),用於治療攜帶FLT3基因突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 ▲抗擊血液癌症的最新進展(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除了靶向細胞內部的蛋白以外,靶向細胞外部的特定蛋白能夠提供“精準制導”的抗癌療法。在報告跟踪的12個月中,FDA批准了3款創新抗體偶聯藥物(ADC)。這些藥物通過將靶向特定蛋白的抗體和細胞毒性藥物連接在一起,讓ADC能夠靶向殺死癌細胞,而不對健康細胞產生影響。近日獲批的Polivy(polatuzumab vedotin-piiq)是一款將抗CD79b與細胞毒性藥物連接起來生成的ADC。CD79b抗原在B淋巴細胞上表達,這款ADC與其它藥物聯用,可以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 另外兩款ADC是靶向CD22抗原蛋白的Lumoxiti(moxetumomab pasudotox-tdfk)和靶向IL-3的Elzonris(tagraxofusp-erzs)。 ▲三款獲批的抗體偶聯藥物(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靶向療法與手術療法、放療、細胞毒性化療和免疫療法一起,構成了癌症治療的5大支柱。癌症免疫療法是近年來湧現的治療癌症的第5大支柱。它給癌症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為有些患者提供了顯著而持久的緩解。例如,近日發布的Keytruda長期療效結果表示,接受Keytruda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23%,遠遠超過歷史上5%的水平。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免疫療法中,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發展尤為迅速。免疫檢查點抑製劑通過消除抑制免疫細胞功能的“剎車”,提高患者免疫系統消滅癌症的能力。目前,已經有7款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獲得FDA批准上市,最新獲得批准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是Libtayo(cemiplimab-rwlc),用於治療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迅速發展還體現在它們治療的癌症種類不斷擴展。截至2019年7月31日,總計有15種癌症類型至少有一種檢查點抑製劑可以治療。Keytruda還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任何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的實體瘤患者。而且有些類型的癌症患者可以從多種檢查點抑製劑中選擇治療方案。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廣泛應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展望未來 報告表示,癌症研究處在一個令人興奮時代。近年來在癌症基因組學和免疫學研究的發現成功建立起了癌症治療的兩大支柱——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它們為更多不同類型的癌症患者造福。 未來的癌症研究需要跨學科研究人員的共同協作,將應用數學、工程學、物理學等其它學科的研究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將為癌症科學的下一個突破鋪平道路。有望進一步推動癌症科學研究的新技術包括: 單細胞技術:單細胞技術能夠讓研究人員了解腫瘤中每一種細胞的生物功能。例如,分辨腫瘤中的哪些免疫細胞起到幫助癌症增殖的功能,而哪些起到攻擊癌細胞的作用。基因編輯技術:下一代測序技術給癌症基因組學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我們發現了跟癌症發展相關的無數基因變異。然而,確認這些基因變異是導致癌症發展的原因需要科學家們研究它們的生物學功能。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給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便捷的手段來改變細胞中的特定基因,並且研究基因變異的生物學後果。 改善患者護理的新技術包括液體活檢,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和數字健康技術等等。 最後,AACR的報告表示,科學研究是驅動抗癌進展的引擎。而對科學研究的支持和熱情將讓我們獲得前所未有的科學洞見和能力,為未來帶來癌症護理領域的更多進步。 AACR的抗癌報告長達158頁,它還對癌症早篩和患者護理等問題作出了詳盡的闡述。在藥明康德微信號回复“AACR”即可獲得下載地址,下載這篇報告全文。 參考資料: [1] cancerprogressreport.org [Internet]. Philadelphia: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9 [September 2019] Available from 網頁鏈接 [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19, from  網頁鏈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