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新輔助治療,手術前就可能讓腫瘤細胞完全消失?

原文轉自菠蘿因子 最近有個好朋友得了乳腺癌,本來已經決定要全切,後來我和幾位醫生都建議先做 “新輔助治療” 。 她聽了我們的話,結果做了幾個療程,腫瘤就完全消失了,後來成功做了保乳手術。 臨床數據顯示,這種情況下,患者生存期不受影響,生活質量更是大大提高。 通過這件事,我才意識到“新輔助治療”對很多中國患者是很新的事兒,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概念。 相對歐美髮達國家,中國使用新輔助治療的比例相當低。 舉一個例子,對於HER2陽性的乳腺癌,歐美髮達國家約60%患者會接受新輔助治療,而據調查中國祇有不到20%。 什麼是新輔助治療? 簡單來說, 新輔助治療是指主要治療手段(比如手術)之前做的一種治療。 根據不同的腫瘤類型,新輔助治療手段可能是化療,內分泌藥物,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甚至是放療。 在歐美,最常使用新輔助治療的癌種,包括了乳腺癌、膀胱癌、肺癌、結直腸癌、腦瘤等。 為什麼要用新輔助治療呢? 整體而言, 目的是使腫瘤縮小,殺滅看不見的轉移細胞,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對於不同的患者,使用新輔助治療主要目的有所不同。 讓本來不能手術的患者能夠手術。通過新輔助治療讓腫瘤降期,使不能手術的腫瘤轉化為可手術的; 讓本來需要全切的患者保住器官。通過新輔助治療讓腫瘤縮小,手術可能變得更容易。比如將需要全切的乳腺癌轉化為可保乳的情況,提高外科手術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 了解患者腫瘤對什麼藥物敏感。通過新輔助治療,可以評估腫瘤對某些藥物是否會響應,為手術後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如果新輔助有用,那為什麼相對歐美,中國比較少用呢? 這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 患者和家屬擔心不盡快手術會耽誤治療,拒絕新輔助。 新輔助的臨床數據少,在中國適應症沒有批准。 多學科會診體系沒有建立,內科和外科醫生配合不足。 因此,要推動新輔助治療,一方面需要藥物的新輔助治療適應症被批准,另一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專業教育,讓大家理解新輔助治療的價值和意義。 說到新輔助治療的教育,大家需要了解一個新術語,叫“病理學完全緩解(pCR)”。 病理學完全緩解(pCR) :新輔助治療後,取出樣品到顯微鏡下,惡性腫瘤細胞完全消失。…

Read More

人類和癌症的戰爭簡史(上)

如今,癌症與我們已經近在咫尺! 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周圍沒有癌症患者也沒聽說過癌症。 我們先看看最新的大數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的統計。 2018年全世界新增大約1808萬名癌症患者,48%在亞洲。 2018年全世界死於癌症的人大約960萬,57 %在亞洲。 2018年全世界癌症發病率的分佈,藍色越深(發達)代表發病率越高。 每年千百萬的人患癌或者死於癌症。 癌症,到底是什麼? 人類跟癌症的這場戰爭, 百年之久甚至更久。 人類從一頭蒙圈、束手無策, 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再到今天...... 癌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人體大約50萬億個細胞,都從一個受精卵分裂而來。受精卵在剛開始階段,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這德性和癌細胞沒什麼兩樣。 斑馬魚受精卵分裂過程 但是,對正常細胞來說,從某個時間開始,這種無限分裂的開關被關了,細胞分化出不同類型,神經細胞、皮膚細胞、肌肉細胞等等,這些細胞有個共同點,壽命一到就得死亡(暫不論生殖細胞)。 操縱這一切的,就是基因。基因不斷突變,只要湊巧把這個無限分裂的開關打開了,細胞就會重啟無限分裂的技能,這種細胞其實和正常細胞差別不大,只是它沒有壽命限制,會無限分裂,最終靠數量把人體壓垮。 所以,癌症來自基因突變,即DNA出錯。說到底,癌細胞就是追求長生不老的正常細胞,並且它成功了。 在最理想狀況下,DNA複製轉錄出錯的概率是十億分之一,這是人體衰敗的主因,也是人類進化的根源。 這十億分之一的概率能不能消除?從硬件上說,人體的本質是一堆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本質是原子外層電子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學告訴我們,電子的本質是個不靠譜的傢伙,它的行為只能用概率描述。因此,要把化學反應的出錯率降到零,現在是不可能的。 這十億分之一的概率會不會增加?活得越久出錯概率自然也越大,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越發達的地方人均壽命越長,癌症發病率也越高。另外,影響化學反應實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凡能引起DNA出錯的東西,都是致癌因素,包括很多化學物質,輻射,病毒細菌,甚至情緒和不良生活習慣等已經被證實和有待證實的東西。 不過暫時還不用怕,咱有免疫系統。 癌細胞出現後,會和免疫系統上演一場“適者生存”的戲碼。其實正常人每天都會產生不少癌細胞,畢竟咱有十億分之一的突變概率嘛,只不過它們都會被免疫系統清除。 T細胞殺死癌細胞 但免疫系統並不是一塊鐵板,漏洞也就比篩子少一點,無數前仆後繼的癌細胞,只要撞上了漏洞,就能發展成癌症,所以癌症種類非常多。 這還沒完,能躲過免疫系統追殺的癌細胞,基因突變概率往往特別高,從十億分之一提高到百萬分之一也是等閒。於是,更快的分裂速度,更高的突變概率,使得癌細胞進化速度暴增,不但把免疫系統打成了篩子,對藥物也具備很強的抵抗力。 更恐怖的是,癌細胞還能進化出組織能力,可以派偵察兵尋找好地方並潛伏下來,一旦主基地被毀,就可以發展第二基地。 操縱這一切的,也是基因。 如果把癌細胞在人體內的演化,看成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就不會驚訝於癌細胞表現得像智慧生物。對我們人來說,每次基因突變,就是一場賭局,只要賭的時間足夠長,總有輸的一天。 癌症能根治嗎? 如果把癌細胞殺的一個不剩叫根治,那就別想了,即便正常人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如果把發展成癌症的那類癌細胞殺光了叫根治,那也很麻煩,因為癌細胞一直在變異,你甚至都分不清,新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變異來的,還是從老癌細胞變異來的。如果癌症治癒後10年再得癌症,10年前那次治療算根治嗎? 癌症一般不叫根治,而叫:五年生存率。患者在治療後,即便用最先進的檢測技術證明所有參數都正常了,醫生也不敢說根治,至少要等一段時間再說,要等多久呢? 5年! 這個5年有什麼深刻機理嗎?不好意思,只是個統計數據而已:3年不復發,80%的可能是治癒了;5年不復發,90%的可能是治癒了;抱歉,這個世界沒有100%的事情。 一般認為,患者在5年內沒有復發,就算治癒了。 基本生物知識複習的差不多了,下面說些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知道的東西。如果把人類與癌症的對抗看成一場持久戰的話,現在至少是戰略相持階段。人類的抗爭,已經從小米加步槍的戰鬥,一路成長到海陸空天全方位的高科技戰爭。 下期:戰爭大片正式開始,人類和癌症的戰爭簡史(中) 來源:賽瑯生物

Read More

不倦的追求

鄺靄慧博士是香港遺傳性乳癌家庭資料庫創辦人兼主席、香港外科醫學院婦女外科分會創辦人及首任主席、香港首位女外科臨床副教授 、東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 自2018年以來,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有限公司(AFCR)一直為鄺博士的研究提供資助。這位受人尊敬的港大外科教授堅持不懈追求更好的乳癌治療技術,正如她自己所言,她不能、也不會放棄。 僅在香港,每21位女性中就有1位患有乳癌,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增加。和大多數國家一樣,乳癌是中國內地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女性占所有新確診乳癌病例的12.2%,占所有乳癌死亡病例的9.6%。 鄺博士表示:「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癌症發病率整體都在上升,這是肯定的。與西方相比,乳癌等癌症在亞洲地區的發病年齡更小。其實,乳癌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佔中國女性新發癌症的15%。」 秉承竭力支持開展亞洲高發癌症優質研究的承諾,AFCR為鄺博士的項目提供了資助,致力於研究亞洲地區特定的腫瘤遺傳風險。鄺博士已在香港進行了首批最大規模的BRCA1/2基因突變分析。研究團隊發現,9.5%的研究對象是BRCA突變家族遺傳的起始點,亦稱為「零號患者」。 在西方國家,5%-15%的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HBOC)是由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的遺傳性突變導致的。據了解,到攜帶者70歲時,這些基因突變將使她們患上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增加50%-87%和10%-40%。此外,還有其它已知的基因突變導致了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的患病傾向。 為了評估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綜合征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患病率及患病風險,鄺博士的團隊將比對收集自香港地區和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患者的血液樣本。 鄺博士說:「基因檢測將成為癌症研究的常態,但並非用於評估或預測風險,而是用於靶向治療和個性化治療,這一領域的研究將擴展至乳癌。更先進的技術型研究將包含創傷更小的侵入性治療,偏美觀型乳房手術和更有針對性的手術治療。」 鄺博士預測,基因檢測在將來對癌症治療的影響將比現在更大。截至2019年4月,她創立的香港遺傳性乳癌家庭資料庫已經資助3000多個家庭進行了基因檢測。 鄺博士表示:「癌症的發病率很可能會上升,而且上升趨勢會同時出現在城鄉地區,發病年齡會越來越小。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環境和遺傳因素之間的關係以及了解患病的風險。因此,我們在風險評估方面的工作極其重要。」 這方面的工作的確舉足輕重,有望大大改善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未來乳癌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而AFCR也以能夠支持此項工作為榮。

Read More

構建合作的橋樑

2019年6月10日至11日,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AFCR)派代表出席了在廣州舉行的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CBA)第二十四屆年會。此次活動與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聯合舉辦,與會者包括來自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頂尖生物技術和製藥行業公司、機構與專業人士。 AFC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巴素娟博士也出席了此次活動。巴博士曾任CBA主席,這一榮譽職位由CBA成員選舉產生,任期一年。除參加活動外,她還親自邀請了三位重量級嘉賓出席CBA大會,其中就包括開幕式主講嘉賓阿龍·切哈諾沃教授(Aaron Ciechanover)。切哈諾沃教授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是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 切哈諾沃教授和兩位合作夥伴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在癌症研究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細胞分裂和DNA修復等基本生物化學過程均受這一機制控制,若該機制出現異常,將導致宮頸癌和其他癌症。 另外兩位參加CBA大會的受邀嘉賓是拉朱·庫克拉帕教授(Raju Kucherlapati)和陳凌教授(Lynda Chin)。前者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保羅·卡博特教授、美國科學院醫學院院士;後者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腫瘤學教授、Apricity Health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美國科學院醫學院院士。 庫克拉帕教授還將擔任AFCR於今年夏末舉辦的首屆「BRACE獎」大賽的評委。

Read More

紀念親友

您知道嗎?通過向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捐款,您可以向正在與癌症抗爭、已戰勝病魔或患癌去世的親友表示敬意。他們可能是您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他們可能是癌症的倖存者,也可能已因癌症去世。無論如何,您的捐贈不僅是對他們的永久致敬,同時也為研發更好的藥物、診斷方法和疫苗提供了支持。 請致電(852)2156 9684或電郵至contact@afcr.org與本會聯絡,了解更多關於紀念親友的資料。如需立即捐款,只需點擊這裡並選擇相應選項即可。

Read More

喝這種水,真的可能致癌!

(一) 中國是全球食管癌最高發國家之一,發病率遠超過歐美髮達國家。根據《中國癌症統計》,僅2015年,中國就有48萬人被新診斷為食管癌,38萬人因此而去世。 問題來了,到底為什麼中國食管癌這麼多? 腫瘤整體是“老年病”,絕大多數腫瘤都在發達國家發病率更高。但只有五種常見腫瘤例外,它們在發展中的國家,尤其是中國更高發。這就是著名的“五小強”: 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和鼻咽癌 。研究發現,這五種腫瘤在中國高發,主要還是後天引起的,包括生活方式和環境。 食管癌也不例外。 不難想像,食管作為每個人吃喝的必經管道,患癌肯定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習慣,可能讓食管癌風險大幅上升,那就是“趁熱喝”。 我記得從很小的時候,就經常都有人端一碗很燙的湯給我,叫我“趁熱喝”。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喝太燙的東西會增加食管癌風險。今年初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再次證明了相關性。很多人不知道,伊朗東北部也是食管癌高發地區。當地很多人有個習慣,就是喝很燙的茶。研究者調研了5萬多名那裡的中老年人,發現喜歡喝燙茶的人,得食管癌的概率比不喝燙茶的人高90%! 正是由於類似的這些研究,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次把65℃以上的飲品,統統定義為2A類致癌物。 注意, 理論上是任何65℃以上的飲品,不管是咖啡,茶,還是你媽媽煲的湯。 咖啡和茶裡都含有一些有益的化合物,有研究甚至表明喝咖啡或喝茶或許能防癌。大家愛喝就喝點兒,但請放涼點再喝。 真正可能致癌的其實是裡面的, 太燙的水 ! (二) 所以,為啥長期喝太燙的東西可能致癌? 因為它會造成食管的損傷和修復。 就像開水弄到手上會燙破皮一樣,喝太燙的東西會破壞食管粘膜和上皮細胞,導致組織損傷。組織一旦損傷,就需要修復,這個過程需要細胞的分裂和生長。而每一次細胞分裂,都需要DNA全部複製一遍,這個過程不是100%準確的,肯定會帶來新的突變。這類突變是隨機的,絕大多數時候並不致癌,只有很少機會造成重要致癌基因突變。 但如果長期吃燙的東西,導致食管上皮細胞反復被傷害,反復修复,反复細胞分裂,反复突變,那導致癌細胞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了。 除了基因突變,反复損傷還可能造成局部慢性炎症。最近有很多研究發現,慢性炎症也會增加患癌風險,包括肺癌、結直腸癌等。這也是吃阿司匹林這類消炎藥,可能降低結直腸癌風險的一個機理。 食管真的挺不容易的。 事實上,幾乎所有人的食管都飽經摧殘。最近一篇論文收集了正常人的食管細胞,然後去做基因檢測。結果意外發現, 即使沒有得食管癌的人,也充滿了攜帶基因突變的細胞。 這幾乎肯定是由幾十年漫長的“損傷-修復-突變”過程帶來的。 少喝燙的東西,無法100%規避基因突變,但可以降低風險。   (三) 雖然前面說了半天的燙食,但在中國,它只是導致食管癌的一個次要因素。中國食管癌高發的鍋不能完全丟給燙食。 真正排在中國食管癌發病第一和第二位的風險,是另外倆能進入食管的東西: 煙和酒! ( 喝燙茶導致食管癌?配上抽煙喝酒才真是危險了! ) 一個重要的證明,就是中國每年近50萬食管癌患者中,約70%都是男性。 據2019年《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男性食管癌裡19.2%是因為喝酒,18.6%是因為吸煙。 而且我以前專門說過,中國很多人由於遺傳基因不行,無法順利代謝酒精帶來的一級致癌物乙醛,所以喝酒造成的身體傷害,包括產生基因突變的概率遠超過歐美,這可能是中國食管癌特別高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 毫無益處! 「飲酒養生」的說法可以休矣。…

Read More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關於香港癌症策略的聲明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香港政府宣布施行香港癌症策略,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隨之發表以下聲明: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十分榮幸地支持新公布的“香港癌症策略”,並將致全力於其推行實施。我們將竭力減輕香港居民的癌症負擔,通過研究、合作和公眾教育積極抵禦癌症。 當全社會通力協作,我們必將能夠成功。 ###

Read More

你以為喝的是天然果汁,其實可能是患癌風險

近幾年是對吃貨非常不友好的幾年。 先是《柳葉刀》上爆出碳水化合物吃得多和死亡風險增高有關,讓我等吃貨不得不對蛋糕甜點退避三舍;結果現在,連果汁都沒法喝了——近期,《英國醫學雜誌(BMJ )》發表爆炸性論文, 說含糖飲料與高患癌風險有關,連100%純果汁(沒額外加糖的那種)都很危險 。畢竟,純果汁也含糖,還不少。 當然,比我等吃貨更尷尬的是美國癌症協會——畢竟,人家曾經公開在自家網站上建議過大家多吃蔬菜水果來抗癌,而所推薦的增加水果攝入的方式之一就是喝100 %純果汁。 敢這麼下美國癌症協會的面子,用腳趾頭也想得到,《英國醫學雜誌》上的這篇論文不是美國人寫的。令人驚異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居然也不是一向嘲笑美國人的英國佬,而是以會吃著稱的法國人。 (一) 其實這事兒得從10年前說起。話說法國一向是吃貨大國,但好吃是有風險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某些癌症……無不與“吃”這一事口口相關。一名正宗的吃貨,怎麼能忍受疾病以美食為墊腳石作威作福? 於是,2009年,法國的吃貨科學家們發起了一個名為“營養網絡健康研究”(The Nutrinet-Santé Study)的科研項目,來研究營養、食物、飲食習慣等與健康的關係。為此,他們召集了16萬志願者,進行了為期10年的跟踪隨訪。而文章開頭提到的這篇論文的原始數據,正是來源於這項研究。 話說這個“營養網絡健康研究”項目還產出了很多其它有意思的論文,比如超加工食品和癌症的關係,還比如食品包裝上營養信息該怎麼標明,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對吃貨來講,這篇論文充滿了悲傷:含糖的汽水奶茶啥的,是不能喝了,畢竟和這些飲料相關的總體癌症風險比通常值高出 18% 。如果單看乳腺癌,含糖飲料更是和 22% 的風險升高有關。 而且千萬別有僥倖心理——這麼明顯增高的癌症風險,只需每天多喝 100毫升含糖飲料 !100毫升是個什麼概念?一罐聽裝可樂都有330毫升…… 啊再見了我的可樂,永別了我的奶茶…… 可這還不算完,這篇論文真是一點活路都沒給吃貨們留: 你以為不喝飲料喝果汁就沒事了麼?Too young too naive!哪怕是沒有添加任何糖的100%純果汁,也和總體癌症風險上升 12% 有關。如果只看乳腺癌,相關的風險升高則有15%。這樣的風險,依然只需要每天100毫升的量——100毫升,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只可能讓你在癌症路上一路Bang…

Read More

為什麼這種癌症70%都在中國?

原文轉自菠蘿因子 癌症整體是一種老年病,絕大多數類型在發達國家的發病率都高於中國。但有5種癌症例外,那就是肝癌,胃癌,食管癌,鼻咽癌,宮頸癌。 (每10萬人癌症發病率比較) 這5種癌症在中國發病率都很高,我們身邊很常見,但歐美卻很少。其中鼻咽癌最為特別,80%左右都集中在中國華南地區和東南亞。廣東地區發病率高居全球第一,因此也被稱為“廣東癌”。 廣東人患鼻咽癌的概率是其它低發病率地區的20倍! 憑啥啊!? 幾十年來,籠罩在中國華南地區上空的這一魔咒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鼻咽癌到底為何在這里高發,成為了極其熱門的研究話題。 最近,來自中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的一篇突破性論文,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答案: 一種叫EBV的病毒在亞洲發生了突變,成為了一種能導致的鼻咽癌的高危亞型。而這個高危亞型病毒在廣東人群中廣泛傳播! 曾益新教授,劉建軍教授和翟巍巍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 (一)鼻咽癌的風險因素 由於鼻咽癌特殊的分佈特點,很顯然它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不是年齡。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鼻咽癌在華南地區高發,是由遺傳、環境和EB病毒感染等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擴展閱讀:鼻咽癌,為啥成了“中國特色”?) 遺傳因素和鼻咽癌有關。2002年和2010年,曾益新院士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遺傳》上先後發布兩項研究成果,發現了鼻咽癌患者人群的基因易感位點,顯示鼻咽癌確實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些人先天風險更高一些。 廣東地區的飲食習慣也和鼻咽癌發病有關係。百越部落遺留下來的風俗和飲食習慣,尤其是兩廣地區的居民喜歡吃醃製的鹹魚等食物,也會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風險。 但是,這些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加在一起,只會增加幾倍鼻咽癌的發病風險,並不能完全解釋廣東地區超過低危地區20倍的發病率。還有什麼因素呢? 第三大因素是病毒感染。和鼻咽癌相關的病毒叫EBV(EB病毒)。除了和肝癌相關的肝炎病毒,和宮頸癌相關的HPV病毒外,EBV是另一個和腫瘤發生有直接關係的病毒。 EBV全稱是Epstein-BarrVirus,它被發現於1964年,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最早被鑑定和人類腫瘤有關的病毒,除了鼻咽癌外,它和兒童的伯基特淋巴瘤也有密切關係。 研究發現,幾乎100%的鼻咽癌患者都是EBV感染陽性!加上一些別的研究,業內專家很早就達成共識:EBV是導致鼻咽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有人不信!因為有個奇怪的現象無法解釋:除了廣東人,全世界其它地區絕大多數人也都被EBV感染過,但他們並不得鼻咽癌。據統計,我國3~5歲兒童被EBV感染過的比例高達90%以上! 如果EBV是致病元兇,為啥偏偏廣東人感染了就出問題?這成了鼻咽癌領域的一個謎題,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猜想,但一直缺乏有力證據。 直到上個月,一種新的理論和證據被擺在我們面前:原來EBV有不同的亞型,廣東人感染的是特異的高危亞型! (二)新突變的高危EBV病毒 科學家,最初是從HPV和宮頸癌的關係中得到了靈感。 大家可能知道,99%的宮頸癌都和HPV感染有關,但HPV有幾十種亞型,風險各有不同,最高危的是16和18兩種亞型,它們導致了一大半的宮頸癌。被這兩種病毒感染的人患癌風險比感染其它低危亞型的要高很多倍。正因為如此,最早的HPV宮頸癌疫苗,就是針對HPV16和HPV18這兩種亞型的,因此被稱為二價疫苗。 受到這個的啟發,科學家有了新的猜想:EBV會不會也像HPV一樣,存在高危亞型?會不會廣東地區流行特殊的EBV病毒高危亞型,從而導致鼻咽癌發生呢? 事實表明,真的是這樣! 為了證明猜想,科學家檢測了269例鼻咽癌患者體內的EBV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作為對照,他們也檢測了不少來自鼻咽癌高發區健康人群體內的EBV病毒基因。通過對比兩組人群的EBV病毒基因,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鼻咽癌患者感染的EBV和健康人群感染的EBV是不同的! 廣東地區80%的鼻咽癌患者體中都存在一種獨特的高危病毒亞型,被稱為BALF2​​_CCT亞型。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感染了這種高危EBV亞型,他的鼻咽癌發病風險將比感染低危亞型的人增加11倍! 那問題來了:這個高危的EBV病毒是哪裡來的呢?為什麼廣東被感染的人特別多呢?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需要研究病毒的進化史。 通過比較廣東地區、中國北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EBV病毒基因組,科學家發現這個病毒的傳播就跟人類遷移一樣,先從非洲發源,然後遷徙到了歐洲,最後到達亞洲。在這個過程中,病毒不斷發生變異,某個時候,在亞洲進化出了一個高危亞型,就是前面提到的BALF2​​_CCT亞型。 更糟糕的是,由於目前未知的因素,這個病毒在華南地區非常特異地快速擴散。非洲和歐洲極少有感染這個高危亞型的人,中國北方人群感染比例也低於5%,但在華南地區,感染這個高危病毒的人群比例高達40%! 原來EBV和鼻咽癌的關係,真的很類似HPV和宮頸癌的關係。 感染不同亞型的病毒,患癌的風險也有很大差異。高危病毒亞型,才是需要我們特別警惕的。 (三)高危EBV病毒發現助力鼻咽癌診療 這項研究對基礎科學有很大貢獻,包括首次發現了和鼻咽癌相關的EBV高危亞型,研究了它的進化和分佈,為鼻咽癌在廣東的高發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但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有重要理論價值,而且對鼻咽癌預防,篩查,治療都可能有直接幫助。 預防:幫助開發鼻咽癌疫苗。就像針對高危HPV病毒亞型的宮頸癌疫苗一樣,我們如果能開發出針對高危EBV亞型的鼻咽癌疫苗,就有可能預防目前80%左右,由於高危EBV感染導致的鼻咽癌。這將從根本上大大降低發病率,讓“廣東癌”成為歷史。 篩查:幫助確定高危人群。早期鼻咽癌療效非常好,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早診早治意義重大。通過檢測是否攜帶EBV高危亞型,並結合家族史,遺傳基因和生活習慣等綜合因素,就能很好地鎖定鼻咽癌高危人群。對於這些人進行定期鼻咽癌篩查,包括血液中的EBV抗體、鼻咽纖維鏡和頭頸部核磁檢查等,將大幅提高鼻咽癌早診率和治愈率。…

Read More

肉瘤及病因

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 不同類型的腫瘤不僅生長位置不同,在發病機制和病因上也大不相同。甚至同一類型的癌症也存在分化。以肉瘤為例,它實際上是近100種來自骨骼或身體柔組織癌症的總稱。有些影響年輕人,有些影響老年人。現在來自瑞典的一項研究通過確定特定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首次將一些肉瘤的發病起點放在了焦點上。 「我們現在知道哪些值得關注的機制,」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倫斯卡學院腫瘤生物學教授Pierre Åman說,他在《EMBO報告》上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 骨肉瘤在骨骼中發展; 脂肪肉瘤由脂肪形成; 橫紋肌肉瘤由肌肉形成; 尤文氏肉瘤在骨骼和軟組織中發展,而卡波西氏肉瘤實際上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的同義詞。然而,相對其它癌症類型,肉瘤卻相對不常見。在美國,今年預計將有約12,750人被診斷患有軟組織肉瘤(STS),其中包括7,240名男性以及5,510名女性。 STS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約為65%; 如果早期發現癌症並且沒有擴散,那麼存活率可高達81%; 如果肉瘤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5年生存率急劇下降到16%。然而,生存率會因肉瘤的種類、階段或發展程度而變化,這恰恰也證明了即使是同一種癌症也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亞組。 來自瑞典的研究發現有15或更多種不同形式的肉瘤是由FET蛋白家族的突變引起的,它們參與調節壽命和應激抗性,部分通過胰島素/ IGF信號傳導途徑起作用。新的結果表明,大多數腫瘤改變後的FET蛋白與另一種蛋白質複合物SWI / SNF結合,後者的功能是調節基因活性、細胞的成熟和生長。這種相互作用會導致SWI / SNF調節出錯,因而破壞細胞內的遺傳編程。由FET基因突變引起的這15種或更多種形式的腫瘤都有這樣的機制。這個發現為腫瘤學家提供了一個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即為某種類型的篩查技術掃清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FET家族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焦點:它們具有深遠的醫學意義,不僅因為它們基因的染色體重排促使了各種肉瘤產生,還因為FUS或TAF15(均為FET)的點突變可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額顳葉癡呆。 正因為如此,「已經有大量的新候選藥物能影響這種蛋白質複合物,並且正在其他疾病上做檢測,」 Åman說。 「根據我們的發現,這種形式的肉瘤也能做新葯測試。」 7月是肉瘤宣傳月, Pierre Åman教授的研究將繼續揭示癌症的病因。儘管STS在早期發現是容易被治癒的,但它的症狀不明顯或無害,比如腫塊或腫脹,且只有當腫瘤壓迫神經時才會出現疼痛。如果腫塊持續存在、長大或位於肌肉深處,病人應當緊急求醫。 參考文獻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9). Shedding Light on Sarcom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acrfoundation.org/Pages/sarcoma_awareness_month.aspx Cancer.net. (2019). Sarcomas of Specific Organs: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sarcomas-specific-organs/statistics Kubista, Margareta. (2019). Breakthrough in knowledge of how som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