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1日在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館舉辦的活動評選出了“癌症康復治療方面的巨擘”,他們是在癌症的臨床和研究方面均位居領先水平的備受尊重的康復專家。這21位獲獎人中有兩位AFCR科學咨詢委員,他們是翁維鈞博士和Waun Ki Hong博士。此外其還是一個僅有60位世界級的抗擊癌症的精英團體的成員。
“恭賀翁博士和Hong博士獲此殊榮,”AFCR CEO 巴博士讚賞道,“AFCR為二位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時,我們珍視你們的洞察力和領導力,這不僅能為我們的基金會和我們致力的方向帶來益處,更將惠及整個社會。“
“癌症康復方面的巨擘”這一獎項的頒布始於2013年,意在表彰那些有助推動腫瘤學研究並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的首席研究員和學者。2018年,上百位傑出的腫瘤學家、研究人員以及臨床醫生組成了甄選委員會,最終從不同的癌症類別及不同的專業中篩選出了最終的獲獎人名單。
Waun Ki Hong,醫學博士,美國醫師協會會員,醫療科學榮譽博士
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臨床研究副院長,前癌症醫學部門主管,三星癌症醫學傑出教授
美國癌症協會教授
Hong博士1963年獲得韓國首爾延世大學工程科學學士學位,1967年獲延世大學腫瘤醫學博士學位,于波士頓退伍軍人事務醫療中心擔任住院醫師,並在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完成了醫學培訓。之後Hong博士成爲波士頓退伍軍人事務醫療中心的腫瘤內科主任,同時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和塔夫茨大學醫學院任教。1984年,加入MD安德森癌症中心。
除了研究和臨床工作外,Hong博士還在塑造癌症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服務過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轉化研究工作組(TRWG)和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腫瘤藥物咨詢委員會(ODAC),擔任NCI外界科學顧問委員會(BSA)的預防,臨床和治療小組委員會主席;並擔任國家癌症咨詢委員會(NCAB)臨床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他還擔任過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主席,曾經是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的董事會成員。他的研究獲得多項國際獎項。他撰寫了超過685本科研文章,編輯了11本書。他曾是《Holland Frei癌症醫學》第八版的主編,並曾擔任17個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Hong博士在癌症醫學領域做出了三項重大貢獻。首先,他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美國弗吉尼亞州合作喉癌保存試驗的主要設計師和首席研究員,該試驗使用誘導化療和放療,改變了疾病的管理方式,並成爲其他許多癌症的器官保存模本。其次,他從原理上證明了化療預防對頭頸部癌症患者的作用,從而幫助確定了癌症預防的新法則。第三,他是BATTLE(針對肺癌消除靶向治療的生物標志物整合方法)的首席設計師和首席研究員,這是首次成功的肺癌活檢驅動試驗,爲實體瘤開創了個性化癌症治療的新範例。
翁維鈞,醫學博士
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經腫瘤科主任
翁博士1971年以優異成績獲明尼蘇達大學本科學位,就讀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醫學院並于1975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其後他于1975-1978年間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擔任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1978-1981年在康奈爾大學任住院總醫師並在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完成醫學培訓。
翁博士目前在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工作,任神經腫瘤學和癌症生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臨床癌症治療的瑪格麗特和本愛主席。他自1999年起擔任神經腫瘤科主任,並擔任腦腫瘤 卓越研究特殊計劃(SPORE)主任和腦腫瘤中心聯合主任。
翁博士在腦腫瘤研究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他的研究項目曆經二十多年,包括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和臨床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持續近三十年的資助,同時也得到了行業資助和基金會的資助。他的研究總體目標是開發阻斷腦癌細胞調控機制的創新療法。
翁博士在許多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了300多篇同行評議文章,涉及多個實驗室和臨床研究課題。他曾出任多家制藥公司和私人基金會的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也曾經是《神經腫瘤學》Neuro-Oncology的前主編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腦部惡性腫瘤指導委員會的前任聯合主席。
5月24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與美國癌症研究所聯合推出了《2018癌症預防和生存報告》。 1997年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的《癌症預防和生存報告》曾被譽為是癌症預防科學的里程碑,同時也是癌症預防生活方式最權威和最全面的報告。十餘年後,基於數百項研究的結果、5100萬人的數據、350多萬的癌症病例,第三版再次發布。小編根據不同的癌種,將飲食、營養以及運動建議整理如下。
1. 肺癌
確切證據顯示:
飲用水含有砷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當前吸煙或過去吸煙者,補充高劑量的β-胡蘿蔔素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不完全證據顯示:
紅肉、加工肉和酒精類飲料攝入可能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當前吸煙或過去吸煙者,蔬菜和水果攝入可能會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攝入含有視黃醇、β-胡蘿蔔素或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當前吸煙者,攝入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可能會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從不吸煙者,攝入含有異黃酮的食物可能會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積極運動可能會降低患肺癌的風險。
2. 結直腸癌
確切證據顯示:
積極運動會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
全穀物攝入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攝入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乳製品攝入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補充鈣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紅肉攝入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加工肉攝入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酒精類飲料攝入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高個人群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不完全證據顯示:
攝入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可能會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
魚類攝入可能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維生素D可能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補充複合維生素可能會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低水平的蔬菜攝入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低水平的水果攝入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攝入含有血紅素鐵的食物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3. 肝癌
確切證據顯示:
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酒精類飲料攝入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攝入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咖啡攝入會降低患肝癌的風險。…
汽車的燃料十分重要,我們選擇何種食物營養身體也是如此。簡而言之,我們的身體及其所包含的免疫系統就如同汽車的發動機,正確地提供養料是避免癌症判決書的前提條件。很多人並沒意識到,癌症的運行機制也像機車一樣。歸根結底,我們選擇“車子”燃料的方式,決定了人體內運行的是免疫系統還是癌症腫瘤。
我們知道,炎症和人體內的生化平衡是使得癌細胞增殖和生長的關鍵。我們選擇食物的核心重點就應該是摒棄可能引發炎症或改變生化平衡的食物,以免給癌症發展加油充電。據專家估計,30-40%的癌症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和飲食方式來避免、消除,因此將這些食物納入我們的飲食是至關重要的。
以下四個類別的抗癌食物值得重點關注:
吃出綠色
綠葉蔬菜和深綠蔬菜被證實可以促進人體內的有益機制,使身體不利於癌症的發生髮展。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芥子油苷,並且具備抗菌和抗病毒特性,可使致癌物質失活。它們富含被稱為人體“主抗氧化劑” 的穀胱甘肽,對自由基最為致命。更妙的是,有這些物質存在於身體中,能夠促使癌細胞死亡。綠葉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有效化學物質經過人體加工,生成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活性化合物(吲哚,硫氰酸鹽和異硫氰酸鹽)。
• 該吃什麼:西蘭花,花椰菜,洋白菜,抱子甘藍,朝鮮薊,西葫蘆,洋蔥和蘆筍。
• 便攜快捷:榨蔬菜汁是享受綠葉菜抗癌益處的絕佳方式。
• 有滋有味:搭配鷹嘴豆泥或希臘酸奶,就成為一餐健康的抗癌小食。
採來漿果
漿果不僅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纖維,葉酸和鞣花酸,還非常可口。藍莓和黑莓內含最強效的抗氧化劑,同時附帶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覆盆子中的黃酮不僅使果子顏色鮮豔,促進整體健康,還含有鞣花酸,其抗雌激素特性的正被研究用於預防乳腺癌。草莓提供葉酸和維生素C,非常適合預防食道癌的可能性。
• 該吃什麼:所有種類的漿果,即使沒有新鮮的,超市中的冷凍漿果也還不錯。
• 便攜快捷:把漿果攪碎製成奶昔冰沙;或者和希臘酸奶一起食用,獲得額外的抗癌效果。
• 兒童特製:用作甜味劑加入麥片等食品中,避免使用含糖的人工添加劑。
橙色救援
類胡蘿蔔素提供β角蛋白,通過進食,輕鬆為人體提供超級解毒劑和自由基清除劑。類胡蘿蔔素大量存在於碳水化合物中。碳水化合物曾備受詬病,但近日研究證明,適宜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因為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纖維,有助於從身體系統中排出毒素。
• 該吃什麼:胡蘿蔔,紅薯,山藥,甜菜和胡桃南瓜
• 你知道嗎:全麥食品就是一種富含纖維,具備清除毒素作用的碳水化合物。
• 有滋有味:迷你胡蘿蔔棒蘸鷹嘴豆泥,誰不想來一份呢?
迎肝而上
肝和其他內臟肉一樣營養富集,還另具優勢, 充滿硒、B12和鋅,能夠淨化血液,平衡我們身體內的荷爾蒙。內臟肉能夠非常有效地抵抗各種激素失衡導致的癌症,勇敢一點吧!
• 該吃什麼:雞肝和牛肝,最好新鮮並且是購自有機品牌。
• 美味享受:把肝、香料和抗癌蔬菜一起烹調成美味佳餚。
突破飲食舒適區
嘗試新食物,開發一種適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將各種抗癌食物蘊含其中。可以從蔬果汁和冰沙開始。為了健康!
【一種真正常見的藥物與胃癌風險加倍有關】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類常用於治療胃酸倒流和胃灼熱的藥物可將胃癌發生率增加一倍以上。
質子泵抑製劑(PPI)是用來抑制胃酸的生產,是世界上最暢銷的藥物之一,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該藥長期使用可增加約250%的胃癌風險。這種風險是與幽門螺桿菌有關。先前的研究發現,持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患PPI的機率更大,稱為萎縮性胃炎。而這個機制還不清楚,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消除感染服用PPIs可能降低患癌症的前景。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情況可能並非如此。來自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質子泵抑製劑(PPI)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藥物,短期使用有良好的安全記錄。但是,不必要的長期使用應該避免。”
研究人員分析了一個健康的香港居民數據庫,確定63397人通過三聯療法聯合使用PPI和兩種抗生素殺死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一旦感染被根除,監測受試者的平均7.5年,在這期間3271繼續以PPIs,而21729人用另一種藥物,H2受體阻滯劑。 63397人參加的三聯療法治療,最初153人最終患胃癌。結果顯示,服用質子泵抑製劑會使胃癌風險增加2.44倍,而H2受體阻滯劑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風險增加。
更重要的是,PPI使用頻率的提高和藥物的長期治療似乎有助於進一步發展癌症的可能性。日常使用PPI會將患癌症的風險增加4.55倍,持續服用三年,胃癌風險會增加8倍。
原文出處:生物谷
(資料來源:病理柳葉刀)
1)我們身邊的免疫療法
其實我們對免疫療法都不陌生。我們大家接觸最廣的,也許就是乙肝疫苗和近幾年比較火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有人可能並不覺得癌症疫苗是免疫療法,其實它們不僅是,而且是在患癌前就杜絕它的發生,是一種安全並且主動的癌症免疫療法。拿HPV舉例吧,宮頸癌中有九成以上都是感染HPV造成的,如果我們事先接種HPV的疫苗,那就可以直接杜絕90%以上的患宮頸癌的風險。和主動療法相對的就是被動免疫療法,也就是在癌症發生後,免疫療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傳統的癌症療法分為三種,外科手術,化學藥物療法和放射性療法。而最近十年來第四種癌症療法,也就是免疫療法因為它正在通過一個個令人振奮的案例,革命性地改變著我們對癌症的認識。
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讓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了免疫療法。魏則西因為在百度推薦的莆田系醫院接受了沒有經過審批的DC-CIK療法,最後沒有效果導致病情延誤。 DC-CIK療法一度非常火熱,它的發現者Ralph M. Steinman還因此獲得了2011年的諾貝爾獎。 DC-CIK療法簡單來說,就是提取病人體內不成熟的免疫細胞,把它們在體外訓練成為更強效的免疫細胞,最後再將細胞輸回病人體內的過程。它的理論站得住腳,並且也有些成功的個例,但可惜在後期的幾個臨床驗證裡結果有好有壞,所以沒有通過藥監局的上市審核。現在大家對這個療法看法也不一致,當然現在還有一些人在繼續研究它,不過DC-CIK療法已經不是現在的主流了。
我們的免疫系統分工很細緻,其中有兩種細胞值得一提。一種叫做T細胞,它可以直接對抗癌細胞並且就地殺滅;另一種叫樹突狀細胞(DC),它負責發現癌細胞,並且把發現的癌細胞報告給T細胞。上一段講到的DC-CIK療法就是訓練了樹突狀細胞,加強預警系統。聰明的你或許已經想到了另一種可能性,為什麼不直接訓練T細胞呢?
2)T細胞改造療法(CAR-T)
如果你能想到這裡,那你和全世界頂尖大佬的想法已經非常一致了。我們不妨把將T細胞經過提取->訓練 ->最後輸回病人體內的療法統稱為T細胞改造療法(CAR-T),很多醫藥公司都在大力投入研究這種療法。到目前為止,上市的T細胞改造產品一共有兩個,都在美國。一個是諾華的“Kymriah”,用於治療兒童的B細胞白血病,還有Kite Pharma公司的“Yescarta”,用於治療成人B細胞淋巴瘤。這兩種療法的定價分別是47.5萬美元和37.3萬美元/次,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不過諾華還算講義氣,承諾一次療程後無效可以全額退款。
在國內免疫治療發展也相當火熱,雖然暫時還沒有T細胞改造療法的產品上市,但是也已經有5家公司在最近半年成功通過國家藥監局的審批進入臨床實驗。南京的傳奇公司依靠母公司金斯瑞強大的蛋白質相關技術和研發資源的支持,是第一個申請臨床試驗的公司。 (但是請注意,目前為止國內並沒有任何一家醫院和公司具有CAR-T的臨床治療資質,如果哪個醫院告訴你可以治,那一定是fake news.)
B細胞是血細胞的一種,B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就導致了剛才提到的兩種疾病,B細胞白血病和B細胞淋巴瘤。人們發現有一種蛋白叫做CD19,它只會出現在B細胞的表面,這就為T細胞改造療法Kymriah和Yescarta的成功埋下了伏筆。這兩個產品的原理大同小異,都是通過提取T細胞->訓練T細胞識別CD19這個蛋白 ->最後輸回病人體內靶向性殺滅攜帶CD19的B細胞的方式來發揮作用的。
雖然我們在某幾種癌症上有所突破,可是癌症治療的整體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小兒B細胞白血病只是白血病的一種,而成人B細胞淋巴瘤也只佔淋巴瘤的一小部分。會不會有一種更加普適性的免疫治療方案,可以覆蓋更多的癌症患者呢?
3)免疫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
這個可以有!科學家發現,在很多種類的癌細胞表面,都會有一個蛋白叫做PDL1,這種蛋白在T細胞攻擊癌細胞時具有“一票否決權”。這就意味著,就算T細胞發現了癌細胞上的CD19蛋白和其他的可疑蛋白,可如果癌細胞表面同時又有PDL1蛋白的話,T細胞就直接走人了(WTF?)。 PDL1蛋白就像是一塊免死金牌一樣,讓癌細胞在體內暢通無阻。
T細胞這種檢查機制叫做免疫檢查點(敲黑板),它本來是為了維持機體的免疫耐受,防止T細胞攻擊自身組織,但是卻被癌症利用來逃避免疫檢查。 T細胞上的這類免疫檢查點不止一個,如果檢查到的癌細胞表面有PDL1之類的分子,T細胞就會認為這個細胞是自身的正常細胞,癌細胞就可以渾水摸魚,躲過T細胞的搜查。
這點如何被我們利用來殺滅癌細胞呢?在上面的圖我們看到,T細胞和其他細胞的對接就像傳說中的虎符一樣(如果對虎符沒有印象,請移步《國家寶藏》第四集)。 T細胞帶著虎符的一半,如果另一個細胞能拿出對應的另一半,那麼相安無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想辦法破壞T細胞和癌細胞的虎符對接?
如果你已經想到了這一點,那麼你一定很適合做一個科學家。我們可以用一些小分子(單克隆抗體,簡稱單抗)來特定地破壞任意一半虎符的構造,讓它們不能嚴絲合縫的對接,這樣T細胞不就重新可以識別癌細胞了嗎?我們把這種小分子叫做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只需要把它們注射在靜脈裡,它們就會自動去尋找並且蓋住它們找到的虎符,從而重啟T細胞對癌細胞的免疫攻擊。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由於製作相對簡單,普適性很強,很早就受到了科學家的關注。從2011年到現在已經有6種藥物上市。可以治療的癌症種類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膀胱癌等等。理論上來說,只要癌細胞表面有PDL1這類“虎符“蛋白,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就會有療效。它的價格也比較低,第一款上市的伊匹單抗 (Ipilimumab)一個療程現在大概需要二三十萬人民幣,大概只是T細胞改造療法的價格的十分之一。
下面這張圖就是伊匹單抗在一位黑色素瘤患者上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兩年之後,這位患者的黑色素瘤得到了完全緩解。 (感謝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Riemer博士分享的照片)
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只能做到把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延長幾個月。在伊匹單抗的三期臨床實驗中,300位接受伊匹單抗治療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比單獨接受化療的患者從6個月增加到了10個月。不過可別小看這短短4個月,它相當於把所有300名癌症患者剩下的壽命增加了一半還多,是一項令醫生和患者歡欣鼓舞的大成就!
當然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也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既然T細胞識別PDL1蛋白是為了防止攻擊自身組織,那就意味著一些自身的正常細胞也會攜帶PDL1蛋白。所以免疫檢查點抑制也會造成T細胞過度攻擊自身的正常細胞,時間久了會導致肺炎,肝炎等等。當然這些副作用一般不會致命,也算是機體為了對抗癌細胞作出的一點小犧牲吧。
免疫檢查點抑製劑雖然可以幫助治療很多部位的癌症,但還只是對大約30%的癌症患者有效。因為另一部分癌症患者癌細胞的橫行肆虐並不是靠欺騙T細胞的“虎符”,而是靠其他促進癌細胞增殖的蛋白質。對於這種癌細胞,我們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比如說,在中國已經上市的西妥昔單抗(Cetuximab),可以靶向地攻擊大量產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結直腸癌和頭頸癌,又比如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可以靶向地攻擊大量產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和乳腺癌等一些癌症。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上述這些抗擊癌症的藥物,它們所“攻擊”的並不是某一種特定的癌症,而是某一特定的蛋白質。這是因為, 癌症的本質上是某些細胞基因組的突變(也就是細胞的癌變)。而基因組的突變最終導致了細胞表面蛋白質的變化。所以有可能兩個人癌變的部位不同,但卻有著一樣的基因組突變。而免疫療法會追溯到癌症產生的源頭——基因組突變,然後對症下藥,這也是精準醫學的高明之處!
到目前為止,美國藥監局批准上市的這類靶向特定蛋白質的單抗已有60多個,可以靶向地針對很多種有利於癌細胞增殖的蛋白質。不過,癌細胞手裡還有另一張王牌,那就是它們瘋狂的變異能力。當我們用一種藥物將大部分癌細胞殺滅以後,表面上,腫瘤會變小甚至消失,但是通常在幾年之內它們就會復發。這是因為那些殘存下來的癌細胞會繼續變異增殖,等它們捲土重來的時候,已經是穿上各種各樣的馬甲,已有的60多種單抗就不再對付得了它們了。
我們想問,會不會有一種更加普適的治療手段,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呢?
4)…
(資料來源:病理柳葉刀)
近日,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項研究中,根據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數據最新的預測顯示,英國每兩人中將會有一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患癌症。
這聽起來恐怖嗎?再看看中國:世界癌症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隨著發病率走高,癌症正越來越多地侵入人們的生活。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於癌症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成見和誤解,影響了對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一、癌症和腫瘤
進入正式的科普前,先來介紹一個可能困擾著很多人的一個小問題。癌症與腫瘤究竟有什麼區別?
癌症和腫瘤這兩個詞經常通用,一般情況下也確實沒太大問題。一定要糾結的話,這兩個詞還是有一些區別的。腫瘤的關鍵詞是“固體”,癌症的屬性是“惡性”,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腫瘤,良性腫瘤不是癌症,清楚了麼?
用數學公式來表示的話:
癌症=惡性腫瘤+血癌
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
良性癌症=說錯了
二、什麼導致了癌症?
導致癌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基因?污染?飲食?抽煙?都不是,和癌症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
2013年中國第一次發表了《腫瘤年報》,從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無論男女,癌症發病率從40歲以後就是指數增長;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是前列腺癌。
絕大多數我們熟悉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直腸癌等等都是老年病!小孩能得白血病,但你什麼時候聽說過小孩得肺癌,肝癌的?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越來越高是不可避免的。為啥蒼蠅很少得癌症?因為他們壽命很短,還沒得癌症就掛了。我們的寵物狗和貓都會得癌症,原因是他們的壽命可以到10多年,相當於人的70~100歲,因此得癌症概率不低。
那麼其它因素有關係麼?肯定有。
癌症發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我們體內大概有兩萬多個基因,真正和癌症有直接關係的的大概一百多個,這些癌症基因中突變一個或者幾個,癌症發生的概率就非常高。那基因為啥會突變,啥時候突變?基因突變發生在細胞分裂的時候,每一次細胞分裂的時候都會產生突變,但是多數突變都不在關鍵基因上,因此癌症發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細胞啥時候分裂?生長或者修復組織的時候。
總結的數學公式是:
癌症發生概率 (p) = 細胞分裂次數 (a) X 每次分裂產生突變數目 (b) X 突變基因是致癌基因概率 (e)
在這個公式中,e 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關鍵是a和b兩個因子。我覺得很多和癌症相關的原因都可以用這個公式推導和解釋:
(a)歲數越大,細胞需要分裂次數越多,所以老人比年輕人容易得癌症。
(b)人體器官受到損傷越多,需要修復就越多。組織修復都需要靠細胞分裂完成,因此細胞分裂次數就越多。因此長期器官損傷,反復修复組織容易誘發癌症。
暴晒太陽損傷皮膚細胞,因此皮膚曬傷次數和得皮膚癌直接相關;
抽煙或者重度空氣污染損傷肺部細胞,因此長期抽煙容易得肺癌;
吃刺激性和受污染的食物,損傷消化道表皮細胞,因此長期吃重辣,污染食物會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直腸癌發生;
慢性乙肝病毒傷害肝細胞,因此乙肝病毒攜帶者容易得肝癌,等等等等。
(c)每個人的細胞分裂一次產生突變的數目是不同的。這個主要受到遺傳的影響,有些人天生就攜帶一些基因突變,這些突變雖然不能直接導致癌症,但是會讓他們細胞每次分裂產生突變數目大大增加。
去年好萊塢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在紐約時報撰文,說為了防止得乳腺癌而預防性切除雙乳。該新聞轟動全球。
她作此決定的原因就是她家族和她本人都攜帶BRAC1基因突變,有了這個突變,她的細胞分裂產生的突變比正常高百倍,因此她家族多名女性,包括她的母親都很早就得乳腺癌,她個人被估計有87%的可能性得乳腺癌,50%可能性得卵巢癌。
她的這個舉動,當時我從科學眼光看有點衝動,因為不能保證其它部位(尤其是卵巢)不會發生癌變,但是她的勇氣還是讓我無比佩服。後來我聽說朱莉要把卵巢也切除,我只能想到一個詞:“壯士斷腕”。
大家不妨把自己感興趣的因素找出來,看看這個公式是否真的適用。
三、為什麼兒童會得癌症?
通常,癌症是一種老年病,隨著年齡增加,各種癌症的發病率都直線上升。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我們生活中應該聽說過不少年輕人,小孩甚至嬰兒得癌症,尤其是白血病的故事,這是為什麼?
癌症是由突變引起的,後天因素導致突變需要時間積累,在短短幾年以內是不可能純靠後天因素導致癌症的。因此可以肯定,或者幾歲的兒童得癌症必然有先天因素的:要不然就是父母遺傳了致癌基因,要不然就是在懷孕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胎兒產生了突變。
現在生物檢測技術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懷孕過程中儘早檢測出先天突變,如果證明寶寶有嚴重遺傳疾病,父母至少能選擇是否流產。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和致癌基因的認識,讓我相信父母是否攜帶致癌突變應該會成為孕前體檢的常規項目。
而在懷孕過程中出現的突變檢測相對要困難很多,主要原因是胎兒發育中要獲取樣品很困難。傳統的檢測如唐氏綜合症篩選還依賴於羊水穿刺,這是一個手術,對胎兒發育也有一定的風險。很多的人正在為無穿刺檢測技術而努力,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相信幾年之內就會有突破性進展。
但是無論檢測技術如何先進,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將始終存在:即使知道胎兒有了基因突變,由於生物體的複雜性,也不一定100%會得癌症,這個時候父母將面臨一個非常困難且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是冒險生下來還是繼續等待下一個健康的寶寶?相信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這個問題將日益突出。
現在全世界大概有50萬兒童患有各種癌症,癌症是兒童死亡的第一殺手。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是白血病,佔了近40%(見下圖),這是我們為什麼老是聽到兒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贈的故事。其次是神經系統腫瘤,然後是骨頭和各種軟組織腫瘤。
治療兒童腫瘤採用的辦法也是手術+化療+放療。對比成人癌症,化療和放療對於兒童癌症往往有著驚人的效果,即使不考慮骨髓移植治愈白血病,很多兒童病人也能夠被傳統化療放療治愈。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複雜的。第一:兒童癌症的突變往往很少,因此癌症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性低;第二,和傳統想法不同,兒童接收化療和放療的劑量相對體重來說往往超過了成年人,這是由於兒童組織修復能力比較強,能夠忍受更強的化療和放療帶來的副作用。這兩點是兒童癌症的治愈率遠遠高於成人腫瘤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得就有失,高劑量化療放療在治愈腫瘤的同時,會給兒童帶來各種各樣長期且嚴重的副作用:神經發育不全,智力低下,抑鬱容易自殺,不孕不育等等 。因此,對兒童癌症的藥物開發迫在眉睫。
可惜,相對於我們對成人癌症的投入,對兒童癌症的研究遠遠落後。根本原因是由於兒童癌症數量較少。這一方面導致樣品數量不足,因此基礎研究到醫學轉化研究的實驗室都比較少。更重要的原因,由於病人少,大藥廠往往不願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來專門研究兒童癌症,其一是臨床試驗很難進行,其二是因為即使做出藥來也不能收回成本。最後,因為周圍兒童癌症病人少,社會對這種疾病的關注不夠,對政府的壓力也不足。
近幾年開始參與兒童癌症的研究,和各方面的人都有很多接觸,感觸良多。上個禮拜去長島冷泉港開了個橫紋肌肉瘤的會議,贊助者是一對夫婦,他們的兒子去年由於這個疾病而去世了。
橫紋肌肉瘤全美國一年只有400個左右病例,多數是兒童。由於病人少,這個疾病的存活率在過去30年沒有任何變化!該夫婦家境非常富裕,在全美國最好的腫瘤醫院使用了最貴的藥物,但是在治療過程中仍然深感絕望。因此在兒子去世之後設立基金,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對這類“ 罕見病”的重視。
在會上,我見到了他們和其他幾對患者父母,聽到幾位醫生講訴病人的故事,有治癒的幸福故事,也有不幸的悲情故事。我覺得只有親身見到這樣的例子,科研工作者才會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面對兒童癌症,一方面是病人家屬的無奈,另一方面是科研資源的匱乏和藥物開發的停滯。強烈呼籲大家增加對該方向的關注,只有社會和輿論推動政府作為,才有可能迫使藥廠進行更多的投入。希望有一天沒有兒童會再被癌症打倒!
四、癌症到底是如何致命的?
大家談癌色變,主要的原因是其高死亡率。但是說起來癌症到底是怎麼讓病人死亡的,可能很多人都說不上來了。為什麼有人長了很大的腫瘤,做完手術就沒事,但是有人的腫瘤還沒有看到,病人就去世了呢?
首先說癌症的嚴重性和腫瘤的大小沒有相關性,2012年有個著名的越南人Nguyen Duy Hai,4歲開始就長腫瘤,等到30歲的時候右腿腫瘤已達到驚人的180斤!在這26年中,他慢慢失去行動能力,但是奇怪的是,他居然沒有太多別的症狀,在做完手術後,看起來也比較正常。這種腫瘤看起來很恐怖,但是如果位置不在關鍵內臟,實際上對生命的危害相對較小。這種巨大的腫瘤幾乎肯定是良性腫瘤,因為如果是惡性,是沒有機會長這麼大的。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是啥?是看腫瘤是否轉移。良性腫瘤不轉移,屬於“釘子戶”,所以只要手術切除腫瘤本身,基本就算治好了。而惡性腫瘤不論大小,都已經發生了轉移,有可能在血液系統裡,可能在淋巴系統裡,也可能已經到了身體的其他器官。很多癌症(比如乳腺癌)轉移一般首先到達淋巴結,然後才順著淋巴系統到達其他系統,所以臨床上對腫瘤病人常常進行淋巴結穿刺檢查,如果淋巴結裡面沒有腫瘤細胞,病人風險較小,一般化療和放療以後就能控制住疾病。
那癌症到底是怎麼致命的呢?首先得說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答案,每個病人個體情況都不同,最終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大致說起來,往往和器官衰竭有關,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統性衰竭。腫瘤,不論是否惡性,是否轉移,過度生長都可能會壓迫關鍵器官,比如腦瘤往往壓迫重要神經導致死亡,肺癌生長填充肺部空間,導致肺部氧氣交換能力大大降低,最後功能衰竭而死,白血病導致正常血細胞枯竭造成系統性缺氧缺營養等等。
癌症如果轉移以後,危險性大大增加,一個原因是一個腫瘤轉移就成了N個腫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個原因是轉移的地方往往是很重要的地方,比較要命的地方是腦轉移,肺轉移,骨轉移和肝轉移。這三個地方還有一個共同特點:由於器官的重要性,手術往往很保守,很難完全去除腫瘤。所以乳腺癌發現得早一般沒事,手術摘除乳房就好了,病人可以正常存活幾十年,但是如果乳腺癌轉移到了肺部或者腦部,就很難治療了,因為你不能把肺或者大腦全部摘除。所以大家自己,還是自己父母一定要每年去醫院定期體檢,早發現幾個月,也許就能多活幾十年。
癌症致死有時候並不是某一個器官衰竭造成的,而是一個系統衰竭。有很多癌症,由於現在還不清楚的原因,會導致病人體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都迅速丟失,這個叫“惡病質”(Cachexia)。這個過程現在無藥可治,是不可逆的,無論病人吃多少東西,輸多少蛋白質都沒用。由於肌肉和脂肪對整個機體的能量供應,內分泌調節至關重要,病人很快會出現系統衰竭。
例如全民偶像喬布斯,靠金錢支撐,在診斷胰腺內分泌癌後活了8年,可謂是不小的奇蹟,但是大家仔細看他得病前後照片對比,能清楚發現他身上的肌肉和脂肪幾乎消失殆盡。最後還是由於呼吸衰竭而去世。
五、癌症為何如此難治?
在我長大的過程中,癌症和艾滋病是最恐怖的疾病名詞。如果你問我,癌症和艾滋病哪個會先被攻克?我的答案肯定是艾滋病。
癌症為啥那麼難搞?我看來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癌症是“內源性疾病”: 癌細胞是病人身體的一部分。對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細菌感染,我們有抗生素。抗生素為啥好用,因為它只對細菌有毒性,而對人體細胞沒有作用,因此抗生素可以用到很高濃度,讓所有細菌死光光,而病人全身而退。
搞定癌症就沒那麼簡單了,癌細胞雖然是變壞了人體細胞,但仍然是人體細胞。所以要搞定他們,幾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勾當,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 “副作用”。
比如傳統化療藥物能夠殺死快速生長的細胞,對癌細胞當然很有用,但是可惜,我們身體中有很多正常細胞也是在快速生長的,比如頭皮下的毛囊細胞。
毛囊細胞對頭髮生長至關重要,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毛囊細胞,這是為啥化療的病人頭髮都會掉光。
負責造血和維持免疫系統的造血幹細胞也會被殺死,因此化療病人的免疫系統會非常弱,極容易感染。
消化道上皮細胞也會被殺死,於是病人嚴重拉肚子,沒有食慾,等等等等。
這樣嚴重的副作用,讓醫生只能在治好癌症和維持病人基本生命之間不斷權衡,甚至 “妥協”。所以化療的藥物濃度都必須嚴格控制,而且不能一直使用,必須一個療程一個療程來。如果化療藥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樣大劑量持續使用,癌症早就被治好了。這是我為什麼覺得艾滋病會比癌症先被攻克的主要原因,畢竟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外源性疾病”。
第二個癌症難搞的原因是癌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幾千幾萬種疾病的組合。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癌症。
比如肺癌,這是在中國癌症中新任第一殺手,30年來發病率增加465%。中國現在每年近60萬肺癌病人,美國也有16萬。常有人問我:美國有什麼新的治肺癌的藥麼?我說:有是有,但是只對很小一部分病人有用。比如諾華最新的抗肺癌藥Ceritinib上禮拜剛被FDA批准,它對1%左右的肺癌有很好的效果。但為啥我們研究了這麼久的新藥只對1%的病人有效呢?
肺癌簡單按照病理學分類,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那是不是肺癌就這兩種呢?不是的。我們知道,癌症是由於基因突變造成的,而每一個癌症裡的突變基因數目不止一個,千差萬別。最近一項系統性基因測序研究表明,肺癌病人平均每人突變數目接近5千個!這麼多的變量隨機組合,導致每個病人都有點不同。中國這60多萬肺癌病人,其實更像60萬種不同的疾病。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需要60萬種不同的治療肺癌的藥。因為5千個突變裡面,只有幾個突變是關鍵的,抓住了這幾個關鍵基因,我們就有可能開發比較有效的藥物。但是無論如何,製藥公司新開發的藥,即使是靈丹妙藥,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肺癌病人。回到剛才的問題,為啥諾華的新藥Ceritinib只對1%的肺癌病人有效?因為Ceritinib針對的是突變的ALK基因,而只有1%左右的肺癌病人才有ALK基因突變。 (這個藥中國還沒上市,目前正在中國做臨床試驗,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ALK突變肺癌病人能用上這個藥)。
因為癌症的多樣性,藥廠幾乎注定每次只能針對很小的一些病人研發藥物,每一個新藥的開發成本? 10年時間+20億美金!這樣大的時間金錢投入,導致我們進展緩慢,要攻克所有的癌症,即使不是遙遙無期,也是任重道遠。
第三是癌症的突變抗藥性。這點是癌症和艾滋病共有的,讓大家頭疼的地方。也是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攻克艾滋病的根本原因。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超級細菌。在抗生素出現之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是致命的,比如敗血症。但是青黴素出現以後,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慫掉了。
但是生物的進化無比神奇,由於我們濫用青黴素,在它殺死了99.999999%的細菌時,一個或者兩個細菌突然進化出了抗藥性,他們不再怕青黴素。於是人類又發明了別的抗生素,比如萬古黴素。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同時抗青黴素和萬古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就是超級細菌。
生物進化是一把是雙刃劍。自然賜予我們這種能力,讓我們適應不同的環境,但是癌細胞不僅保留了基本進化能力,而且更強,針對我們給它的藥物,癌細胞不斷變化,想方設法躲避藥物的作用。
Ceritinib在臨床試驗的時候,就發現有很多癌細胞在治療幾個月以後就丟棄了突變的ALK基因,而產生新的突變來幫助癌症生長,這麼快的進化速度,總是讓我感嘆自然界面前人類的渺小。
六、中醫能治療癌症麼?
我從小身體孱弱,中藥湯吃了無數,西藥也吃了很多。所以個人作為優秀小白鼠,對中醫西醫都有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扁桃體發炎的時候有時吃青黴素膠囊,也有時候喝板藍根沖劑,青黴素來得快,板藍根來得很慢,但是最後反正都好了。很多 “小毛病” 都是這樣,選中藥確實沒啥問題。
但是到了癌症這裡,西醫基本實現了壟斷,從放療,化療,靶點藥物,骨髓移植到最近火得不行的免疫治療,無一不是西醫的理論和實踐。
那麼中醫能治療癌症麼?作為普通群眾,我覺得答案應該是“能”,畢竟在現實中確實有光吃中藥就穩定下來的癌症病人;但是作為被西方科學系統“洗腦” 過的科學家,我又非常猶豫,因為我們並不知道病人"如何/為什麼” 被中藥治好了。
中醫和西醫之爭,我覺得更多是哲學之爭,而非純粹科學之爭。中醫強調 “系統” 和 “經驗”,西醫強調 “對症” 和 “證據”。在西醫系統裡面,你不僅需要治好病人,而且還要明確知道為什麼治好了,所以我們在藥廠一方面開發藥物,一方面拼命尋找和藥效相關的 “生物標記”(biomarker)。有一個能預測藥效的 “生物標記”,是很重要的,比如諾華最新的抗肺癌藥ZYKADIA,只對ALK基因突變的病人才有用 。在臨床試驗和目前進入市場後,只有基因測序是ALK突變的病人才會使用ZYKADIA。
中醫則完全沒有這個 “困擾”,只要治好了病人,即使100個里面只治好了一兩個,我們就會說中藥有效!這是很多西方人不相信中醫,很多中國科學家近年來對中醫排斥的重要原因:中醫到底是拼運氣還是真科學!但是在癌症這件事情上,治愈率低不是根本問題。因為即使西方上市的抗癌藥,不用 “生物標記”,而用到不篩選的癌症病人身上,效果也是很差的。比如ZYKADIA用到所有肺癌病人身上,有效率不會超過3%(因為只有4%左右肺癌病人有ALK突變,而ZYKADIA對70%左右ALK突變病人有效)。
其實,以往在…
資料來源:病理柳葉刀
維生素D是由皮膚響應日光而形成的。它有助於維持體內的鈣含量,保持骨骼,牙齒和肌肉的健康。雖然維生素D對骨疾病的益處眾所周知,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益處可能不僅僅局限於骨科類的疾病,維生素D也有益於慢性疾病,甚至癌症。以往的一些研究結果就提示維生素D與總日癌症發病率呈中度逆相關。
但是這些研究針對的人群大多是都是歐美人種,鮮有針對亞洲人的關於維生素D與癌症的分析。而同時,維生素D的濃度和人體內的代謝速度會根據不同種族人群而產生差異性。因此目前這些研究對我們亞洲人的參考意義並不大。為了彌補亞洲人群在維生素D研究領域的空白,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日本公共衛生的中心(JPHC)的研究數據,在考慮到一系列影響因素後,研究提出:
高水平的維生素D會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肝癌!
這項研究於今年3月7日發現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即《BMJ》)上,題目為“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otal and site specific cancers in Japanese population: large case-cohort study within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 cohort”。
該項研究在JPHC數據中從1990年起至2009年的隨訪期間,共33736名年齡在40-69之間的男女性參與者的病史,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詳細資料,同時採集其血液樣本來測定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在平均隨訪的16年中,該人群中出現了3301例新癌症病例。
同時,研究人員從33736名患者的基本隊列中,隨機抽取了4456名參與者(13%),除去血液採集不全,信息等丟失外,共剩餘4044名隨機的亞群參與者,在4044參與者中共發現了450例癌症病例。
此外,由於人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也與採集的季節有關,一般來說,夏季和秋季的維生素D水平高於冬季和春季。因此,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成了春夏秋冬機四組。同時,研究人員還考慮到了其他影響因素,如體重指數、體育鍛煉、吸煙、飲酒、癌症家族史糖尿病史;在分析乳腺癌、卵巢癌、子宮癌等女性癌症時,研究人員又納入瞭如月經初潮年齡、生育數、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是否更年期、絕經年齡等因素。
3301例癌症患者與4044名亞群及33736名大數據的數據對於經過精心的準備和大量的影響因素後,我們終於能說說實驗結果了!參與者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按照高低分成了四大組,而毫無疑問的,結果顯示,人體內維生素D濃度越高,其癌症的風險越低!對於肝癌來說,維生素D的水平越高,其肝癌風險越低。即使研究人員進一步挑戰了飲食,減少了食物攝入帶來的影響後,該結論仍然成立!但是!在小病例數中,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維生素D與癌症風險之間的明確相關性。
雖然該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某些器官器特異癌症的基數太小,及其他未知的風險因素。但大樣本大數據,長時間的隨訪著實令人信服。
閱讀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hkF9Dq350Fti73esFganA
(資料來源:病理柳葉刀)
癌症,已經成為令人生畏的慢性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越來越高,如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很多病人都可獲得根治。
然而,臨床上明確診斷的癌症病人往往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處轉移。
癌症早期常無特殊症狀,以至於病人不能及時就診,而就診時卻又常常為時已晚。因此,如何識別癌症早期症狀對於提高患者預後至關重要,我們將這些相關症狀和體徵稱之為「徵兆」或「警告」,如能讀懂這些信號便可及時進行診治。
那麼癌症「相關徵兆」有些什麼表現呢?這篇乾貨值得你的收藏。
咳嗽、咯血、胸痛——肺癌?
早期肺癌常常無明顯症狀,多數早期肺癌因體檢發現。
當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常出現刺激性乾咳,痰中帶血、胸痛、發熱、氣促等表現。對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長期吸煙者、石棉工人等,肺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高,需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推薦檢查:胸片、低劑量螺旋CT、肺癌易感基因檢測
高危人群:
長期受環境污染,長期吸煙者、吸二手煙(被動吸煙)者;
有毒工種(物理、化學致癌物等);
慢性肺部疾病(肺結核、矽肺、塵肺等);
人體內在因素(如家族遺傳、免疫機能降低以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
上腹痛、食慾不振——胃癌?
胃癌起病隱匿,70%以上無明顯症狀,隨着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例如: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反酸、噯氣、食慾減退等,多數患者以為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而忽視。
因此,對於出現上腹部不適或隱痛等同時既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史、喜食煙熏食物、患有慢性胃病及胃潰瘍的患者,要及早入院檢查並定期復查胃鏡等。
推薦檢查:胃鏡檢查、胃癌易感基因檢測
高危人群:
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者;
有慢性胃炎,胃息肉,消化性潰瘍病史;
有不良飲食習慣者:如喜燙食、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喜食熏烤、煎炸、硬質食物;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者;經常食用可能霉變食物等;
大量飲酒,年齡40歲以上;
精神壓力大,長期抑鬱、焦慮者。
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或僅感食慾不振、糞便潛血等。
隨着癌腫的發展,症狀逐漸顯現,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消瘦等。由於糞便與腫塊產生摩擦易引起出血,常誤認為是「痔瘡」而延誤診治。
若上述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或經普通治療後而不能緩解時也應及時入院診治。
推薦檢查:腸鏡檢查、肛門指診檢查、結直腸癌易感基因檢測
高危人群:
長期攝入高脂、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人群;
40歲以上,長期攝入酒精、油炸食品等;
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家族性結腸腺瘤病、大腸息肉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者;
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腺病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者;
有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腹瀉、便秘等應接受腸鏡等其他檢查。
肝區疼痛,厭油、食慾不振——肝癌?
肝癌被稱作「癌中之王」,超過一半的肝癌患者在發現時多處於中晚期。
早期肝癌多無症狀和體徵,而且大部分肝癌患者本身就有肝炎或肝硬化,當出現肝區不適、胃口不佳等表現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肝癌發展速度很快,死亡率高。
右上腹疼痛或不適多為肝癌的首發症狀,可逐漸出現腹脹、食慾不振、腹部腫塊、黃疸、消瘦等症狀。在我國,大部分的肝癌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因此,對於這類人群,應該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
推薦檢查:半年做一次相關檢查,包括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
高危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
家族中已有確診肝癌患者;
30歲以上男性及長期酗酒者;
脂肪肝、肝硬化病人;
長期食用醃製、煙熏、霉變等食品者。
吞嚥哽噎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略。
隨着病情進展可出現胸骨後不適、吞嚥時輕度哽噎感、異物感等,上訴症狀可間斷或反復出現,甚至長達數年。目前食管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早期發現食管癌,早期治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命。
推薦檢查:胃鏡檢查
高危人群:
家族遺傳史;
愛吃燙食,愛喝燙茶;
愛吃含致癌物亞硝酸鹽的泡菜,常吃霉變、煙熏、麻辣食物。
乳腺腫塊、乳頭改變——乳腺癌?
乳腺癌目前是我國女性發病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成為女性的「第一殺手」,乳腺出現無痛性並進行性生長的腫塊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一般單側乳房的單發腫塊較常見。
病變進一步發展可使乳頭扁平、凹陷乳房皮膚出現「酒窩徵」、「 橘皮樣變」、乳房疼痛、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等。
推薦檢查:乳腺彩超、腺鉬靶檢查
高危人群: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
月經初潮過早(<12歲)或閉經過遲(>55歲)的女性;
未生育、晚生育(第一胎在35歲以後)或不哺乳;
有乳腺導管和小葉非典型增生;
經常使用含有激素的製品。
性交後出血——宮頸癌?
子宮頸癌易發生於40歲以上的婦女,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癌通常無特異性症狀,常常在體檢時發現。
就診時患者常常主訴為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交後或婦科檢查後,同時可有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墜脹等不適。對於持續的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更應接受定期婦科檢查,及早就診。
推薦檢查:TCT(液基細胞學檢測)、HPV-DNA(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測)、檢查發現高危型HPV陽性或TCT異常,可以做陰道鏡檢查,必要時取宮頸上的組織,做病理組織學診斷
高危人群:
高危亞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是引起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其中HPV16、HPV18,約佔宮頸癌的70%;
性生活過早的婦女,多孕早產的婦女,自身有多個性伴侶或配偶有多個性伴侶的婦女;
曾經患有生殖道人乳頭瘤病毒、單純皰疹病毒、艾滋病毒感染或其它性病的婦女;
吸煙、吸毒、營養不良的婦女;
有宮頸病變(長期慢性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等)的婦女;
有宮頸癌家族史者。
腹痛、黃疸——胰腺癌?
胰腺癌患者在病變初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表現為明確體徵時常為進展期或晚期,預後極差。
胰頭癌患者可早期出現黃疸而就診,胰體尾癌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腹痛、上腹飽脹、消瘦等症狀。
推薦檢查:彩超、CT或核磁共振
高危人群:
長期吸煙、喝酒;
慢性胰腺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發熱、貧血、紫癜——白血病?
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可有不明原因發熱、疲乏、貧血、消瘦、肌肉或骨頭疼痛等不適,還可有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可伴肝、脾、淋巴結腫大。若出現上述現象者,應當及早就醫。
推薦檢查:血常規
高危人群:
長期或慢性接觸某些化學試劑或藥物者;
先天性、遺傳性疾病者;
大量吸入裝修污染氣體者。
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瘤?
表淺淋巴結出現無痛性、進行性腫大為淋巴瘤的早期信號,可伴有發熱、乏力、瘙癢等不適。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熱、盜汗、體重減輕或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就應該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明確診斷。
推薦檢查:彩超、CT、查血、活檢
高危人群:
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長期過度疲勞者;
經常處於電子輻射或射線環境者;
經常使用劣質染髮劑者,經常接觸含苯或有機溶劑的化學製劑者。
癌症的早期發現,除了政府的重視,醫療單位普查外,還有賴於大家提高警惕,學會自我檢查,自我發現;希望更多的患者和家庭能從癌症的早期發現中獲益。
神外前沿訊,第二屆中國腦膠質瘤學術大會暨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將於 2018年3月16-3月17日在湖南長沙召開。 (日程詳見[詳細日程]第二屆中國腦膠質瘤學術大會暨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委會第二屆年會 | 3月16-17日 長沙)
在3月16-17日即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腦膠質瘤學術大會上,William F. Doyle教授將為我們帶來TTF治療復發膠母細胞瘤的精彩報告,與大家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相信Doyle教授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2013年,TTF電場治療寫入NCCN指南,用於治療復發GBM(膠質瘤母細胞瘤)的治療;2015年,中國膠質瘤治療指南也將其納入,對於有條件的複髮膠母病人,推薦可以使用TTF進行治療。 2015年FDA批准TTF療法用於新診斷的膠母細胞瘤。
在復髮膠母細胞瘤的TTF治療臨床試驗中,TTF組與最好的化療及靶向治療組相互比較,劣效性統計無差異,但TTF能夠明顯延長復發GBM疾病無進展時間。
眾所周知手術,化療和放療是已知的最常見的癌症治療手段。而在這些治療方式之外,一些新技術新方法也在不斷的應用到臨床中,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爾提醫生最早將電場引入腫瘤治療中,並且取得了較好的實驗室效果。
所謂TTF電場治療,就是利用電場環境阻斷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從而達到干預癌細胞增殖的作用。根據這個原理,2000年成立的Novo Cure公司致力於發展TTF療法並將其推廣到臨床。改公司成立之後,開發了兩個治療系統,一個針對頭部腫瘤,另一個針對軀幹腫瘤。
針對GBM(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開發的治療系統,經過完整的臨床試驗顯示應用TTF治療組,其患者的生存質量要明顯優於接受二線藥物治療組,TTF治療在不縮短GBM患者生存期的前提下,能明顯地改善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
基於此FDA批准TTF療法進入臨床,用於復發和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這是FDA首次將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作為腫瘤治療手段的批准條款。
2004年懷著對癌症患者的深切關懷,Doyle先生加入了Novo Cure公司,2009年當選公司執行主席,與公司CEO Asaf Danziger先生一道發展TTF療法的應用與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許多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福音。
TTF療法能顯著改善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大大減輕患者痛苦,降低了傳統單一放化療方法的治療副作用,無數的家庭因此獲益。十幾年來,Novo Cure已經與超過950個國際治療中心展開合作,研發並獲批2項治療技術,5項新技術正在申報中。
目前,Novo Cure公司已經從Palti教授的實驗室,發展成為一家國際腫瘤研究公司,有超過450名員工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地開展多種多樣的業務。正如Doyle先生在TED MED演講中所講的,未來TTF技術一定會是實體瘤治療方法上的一種重要手段。
目前,TTF療法在國內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開展起來,相關的基礎實驗,臨床研究還比較匱乏,與國際上先進的治療理念和成熟的發展技術還有一定差距,為了讓更多的中國神經外科醫生了解TTF療法,讓更多的神經外科領域科研人員更好的認識TTF療法,消除既往的對於TTF療法的誤解,拉近我國神經外科TTF療法與國際領先水平的距離,為腫瘤治療的多樣化手段提高更好的發展條件,為腫瘤患者多樣化的治療需求提供一個新的可選擇的治療手段。
本次長沙大會的主板方特別邀請到了Novo Cure公司董事會執行主席William F. Doyle先生,他將在現場跟您面對面的分享TTF療法在國際上的最新研究進展,探討TTF療法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答大家所關心的TTF療法相關問題,敬請期待。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c_KvMcxSfzXNr_lBQj9t7w
近日,《The Lancet》公佈了最新的CONCORD-3(全球癌症生存分析第三輪)的調研結果,CONCORD由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牽頭組織,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科學家,對全球癌症人群的生存進行調研評價。
2015年,《The Lancet》公佈了CONCORD-2的研究結果,該調研分析了1995-2009年的15年間世界範圍內10種常見癌症(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白血病)的5年生存趨勢,涵蓋了來自67個國家共計25676887名成人癌症患者的數據,同時也包括兒童(0~14歲)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數據,這也是當時全球最大規模的癌症生存研究。
而此次的CONCORD-3研究則“刷新”了CONCORD-2的調研結果,據了解,在CONCORD-2研究基礎上,CONCORD-3的覆蓋範圍和監測癌種進一步擴增,涵蓋了全球71個國家或地區(其中有47個國家的癌症患者數據被100%納入此次研究)、322個癌症登記處的18種(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腦腫瘤、白血病、成人淋巴瘤和兒童淋巴瘤)常見癌症的5年(2010年-2014年)生存率,超過3750萬成年(15~99歲)和兒童(0~14歲)患者被納入其中(代表了全球約3/4的癌症患者)。
全球癌症5年生存率均有提高
根據CONCORD-3的調研結果,總體來說,全球癌症5年生存率均有所提高,但不同國家地區的差距仍舊很明顯,具體來講,生存率高的地區依舊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等國家大多數癌種的生存率均顯著提高,例如美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超過90%,而大部分國家都在80%左右,再比如芬蘭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已經超過了95%,而我國僅有57.7%。
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癌症患者生存率仍然偏低,癌症患者是否得到早期診斷和最佳治療,以及醫療及社會資源的分佈不均等,可能是導致生存率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
生存率偏低的癌症
在所有癌症中,生存率最低的,依舊是有“癌中之王”稱呼的胰腺癌,其5年生存率不足15%,甚至很多發達國家也在10%以下,其次是肺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絕大多數國家的五年生存率都在40%以下。
雖然以上癌種的形式不是很樂觀,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韓國,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68.9%,遠高於20%-40%的平均水平(我國胃癌的生存率為35.9% ),食管癌在日本的生存率最高,5年生存率達36%,在肺癌生存率方面,包括英國、韓國及日本在內的21個國家均上升了5%~10%,在肝癌生存率方面,瑞典、葡萄牙及挪威均上升了10%以上,其中,肝癌在我國台灣地區的生存率最高達到了27.9%,是大陸(肝癌生存率為14.1%)的兩倍。
生存率最高的癌症
與上述生存率偏低的癌種相比,在所有類型癌症中,生存率最高的主要是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癌症,很多國家這些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在80%以上,比如我國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生存率提高了10%以上。
亞洲人黑色素瘤生存率較低
在CONCORD-3研究結果中,亞洲人的黑色素瘤數據值得警醒,該地區的5年生存率最低,其中,韓國為59.9%,台灣為52.1%,中國為49.6%,此外,在淋巴惡性腫瘤和(韓國52.5%,台灣50.5%和中國38.3%)骨髓惡性腫瘤(韓國45.9%,台灣33.4%和中國24.8%)方面,亞洲人依然表現不佳。
兒童腫瘤之殤
在研究的癌症患者中,有一個龐大且不容忽視的群體,即兒童癌症患者,單就在我國該群體的生存率來講,是令人揪心的,這也意味我們在治療技術、醫療體制等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舉個例子,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許多國家的5年生存率都在80%、90%甚至以上,比如芬蘭的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高達95.2%,而我國的生存率大約只有一半。
這樣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其他的國家,比如兒童腦瘤,瑞典和丹麥的5年生存率高達80%,而在巴西,這個數據僅僅為28.9%,由此,兒童癌症的治療還任重而道遠。
總的來說,CONCORD研究為我們詳細分析了不同國家之間癌症的生存率情況,為國家和政府在相關控癌政策方面的製定提供了科學信息,也為更多的醫療研究人員指明了方向,有助於人類抗癌的進步。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S6t51ZjGSAJIllcBS0KO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