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自奇點網
免疫治療給30%左右的晚期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遺憾的是, 臨床醫生在治療前也不知道究竟哪些患者屬於那能獲益的一小部分 。
今天,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Trevor J. Pugh和Lillian L. Siu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癌症》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1],或許能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尋找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癌症患者。
他們發現,在接受免疫治療的過程中, 腫瘤釋放到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水平的變化,可以預測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1]。
具體來說,在接受3個療程及以上的抗PD-1抗體治療後, 如果患者的ctDNA水平下降,則意味著免疫治療療效好,患者能存活的時間更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接受免疫治療之後檢測不到ctDNA的存在的患者,他們的獲益最大,生存時間最長 [1]。
此外,他們還發現, 通過檢測ctDNA的變化要比放射學方法能提前數月得知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1]。
▲ 論文截圖
對於晚期癌症患者而言,準確地判斷他們能否從免疫治療中獲益非常重要,一方面因為免疫治療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免疫治療價格不菲。早期確定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就能 讓不能獲益的患者免於承受毒副作用和高昂的治療費用。
實際上科學家也找到了不少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誌物[2],只不過 這些標誌物的預測能力都太一般,實在是不足以準確地找出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患者 。
Pugh和Siu領導的研究團隊想改變這一現狀,他們打算以外周血中的ctDNA為切入點,因為已經有些處於原理驗證階段的研究表明,ctDNA與患者的反應和療效有相關性[3-4 ]。
總體看來ctDNA是有預測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的潛力的,但是臨床上還缺少證據。
因此,Pugh和Siu團隊發起了一個名為INSPIRE的前瞻性2期臨床研究( NCT02644369),以評估ctDNA檢測在預測抗PD-1抗體治療效果方面的能力。
INSPIRE研究包括五個平行隊列: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三陰性乳腺癌(TNBC)、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HGSOC)、惡性黑色素瘤(MM)和混合實體瘤(MST) 。
一共有106名患者入組,所有患者都接受抗PD-1抗體pembrolizumab的治療,治療週期在1-35之間,中位治療週期是3。其中94名(89%)患者有足夠的腫瘤組織進行外顯子組測序, 外顯子組測序是為了了解患者腫瘤中存在的體細胞突變,以便確定ctDNA檢測的基因突變 。
研究人員 基於每個患者腫瘤組織中的體細胞突變情況,分別定制個性化的ctDNA突變檢測目標,每個患者需要檢測的ctDNA突變都不超過16個 [8]。
在確定每個患者的檢測目標之後,研究人員就分析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採集的血樣。最後除了兩名患者的血漿中沒有檢測到指定的ctDNA突變之外,其餘92名患者都確定了基線ctDNA水平(研究人員把它稱為ctDNAB)。
從基線ctDNA水平來看, 如果患者的基線ctDNA低於中位基線ctDNA的話,這些患者的總生存率(OS)更好(aHR:0.49),無進展生存率(PFS)也更好(aHR: 0.54)。而且基線ctDNA水平低患者群體的臨床獲益率(CBR)和客觀緩解率(ORR)也相對更好…
